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复习课程梳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课建议
在构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
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梳理的方法
(1)先回顾后整理
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2)边回顾边整理
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3)先整理再巩固
如复习《数的认识》时,也可先整理自然数、小数、整数、分数、百分数、正数、负数等以及他们的集合圈。再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些数,并说说这是什么数,再进行分类。梳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立足学生的发展,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善,变传统的填鸭式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的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見、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决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锥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来了,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也有的说捏成圆柱体,也有人说出了用排水法来计算。在肯定了学生各种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求出老师旁边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吗?”这时,学生感到刚才的体积变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从而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自己的体积公式,再引导思考:有没有一个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3、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广阔而美丽的天空,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课建议
在构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
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梳理的方法
(1)先回顾后整理
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2)边回顾边整理
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3)先整理再巩固
如复习《数的认识》时,也可先整理自然数、小数、整数、分数、百分数、正数、负数等以及他们的集合圈。再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些数,并说说这是什么数,再进行分类。梳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立足学生的发展,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善,变传统的填鸭式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的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見、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决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锥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来了,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也有的说捏成圆柱体,也有人说出了用排水法来计算。在肯定了学生各种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求出老师旁边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吗?”这时,学生感到刚才的体积变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从而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自己的体积公式,再引导思考:有没有一个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3、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广阔而美丽的天空,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