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问”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shuo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质量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明代学者陈宪章也曾说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会不会“问”在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一语道破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索的开端,创造的源泉,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没有问题,思维是静止的,有了问题,才能激活思维,一石可以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旦被打开,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重在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在长期的“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的学生很少提出问题,甚至不会提问题。这样的教育,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不再有刨根究底的意识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生物学教学主旋律的今天。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问”呢?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学生有疑不问,与教学不民主、强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 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建立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既要对喜欢质疑、意见不同或所提问题超过老师认知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学生中的“偏常”行为,因为往往在顽皮、淘气等行为中孕育着创造思维的“嫩芽”,应给予鼓励和引导。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彻底打破那种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进行“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言权利,不拘于“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问”、“多问”的宽松的课堂气氛。对待学生所提的各种各样甚至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心理学认为: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就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因而,学生在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就会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更加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反之,教师对待学生频繁的提问如果表现出不耐烦、不关心甚至对逾越常规的提问还以冷言厉色,学生就会噤若寒蝉,创新思维也就被扼杀了。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殖》中的“无性生殖”内容时,有学生问了—个与植物生殖无关的问题:现在科学家培育出了许多克隆动物,如克隆羊、克隆牛等,这些克隆动物是否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表扬了该同学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的精神,并复习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让全班同学展开热烈的讨论。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这个问题刚讨论完,又有一个外号“小灵通”的男生举手发问:既然有克隆羊、克隆牛,那将来肯定能克隆出人类,现在科学家已经进行克隆人体器官的研究了。如果有了克隆人。那将来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语出惊人,引起了全班同学的高度关注。我对这个问题的提出首先给予了高度的赞赏,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再加以概括:克隆人类的研究牵涉到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有许多国家明文禁止克隆人类,只允许开展克隆人体器官的研究,为人体器官移植服务,这种研究在于解决医学上的难题,而不违背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通过这样的过程,既解决了问题,还把学生带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促使学生思考更活跃、更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不但在课堂上敢于发问,在课余时间经常有一堆同学围着老师问这问那。
  
  二、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敢于发问,但经常不知“疑”在何处,“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生物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 从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善于将课本中的有关生物学原理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联系,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就能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在学了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联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1)人在参加长跑比赛后,为什么感到肌肉酸痛?而休息一天后,酸痛感就会消失?(2)在吹气球比赛中,吹一段时间后感到头晕脑胀,这是为什么?(3)国家运动员赛前集训地点常选在高原地区,原因是什么?(4)酿酒时总是先产生水,再产生酒,为什么?在学习了“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后,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学校组织的体检中,有的同学被查出患有色盲,可他的父母都表现正常,为什么?验血发现,有的同学的血型与父母一样,有的却完全不同,如何解释?通过这类问题的提出,学生既学习到了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学的应用价值。
  
  2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学生做实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的研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实验,学会从实验中发现些什么,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每次实验前后都要让学生想一想:①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还有其它的可能吗?②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否改进?③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④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哪?所以每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比较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的,也比“不想”要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所用的材料之一为蔗糖溶液,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食盐水来代替。经过学生多次尝试,终于配制出了合适浓度的食盐水,而且实验时间缩短了,实验效果更明显,还节省了支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所用的材料——洋葱培养费时费事还费钱,学生有 的改用大蒜,有的改用小麦,均取得同样的实验效果。
  
  3 从想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告诉学生,有人误认为只有艺术家才需想象,事实上科学家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生物学史告诉我们,假说方法为各种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仔细分析“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可以看到它充满了科学假说的全过程。达尔文在环球旅行所见事实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物种是逐渐变异这一假说。以后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整理了旅行中收集的资料。逐渐建立了自然选择学说。所以要学好生物,必须学会想象。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想象提出了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如果没有绿色植物或者微生物分别将会是怎样的?②能否创办一个模拟光合作用制造“粮食”和其他有机物的“化工厂”?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①本地大规模种植速生丰产林后,家乡的生态平衡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②由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球上灭绝的物种数量不断增加,千年以后地球上的人类将如何生活?总之,只要学生能积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提出问题一般就不再是难事了。
  
  4 通过质疑权威,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疑问,有疑才有问。科学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课本中的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当今条件下的统一。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要认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要勇于从现在的结论、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疑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节时,可鼓励、引导学生质疑: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没有科学家没想到的?你的推测是什么?恐龙真的灭绝了吗?
  
  5 通过比较思维,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怎样比较呢?可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借助同与异的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问来。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拿一些生物学概念、生命现象等进行比较思维,像通过叶绿体与线粒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性状与相对性状、转录与复制等的比较,可产生新的疑问。进而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生物课堂上,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于问、乐于问。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呢?
  当学生还不能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好奇心,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达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当学生发现了问题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并乐于提问题。比如在学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后,学生问:“人们常说的‘臭味相投’、‘有缘千里来相会’、‘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生物学根据吗?”对于这些问题,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况且教师也不容易回答。此时,我们千万不能讽刺学生或者训斥学生,而应该赞赏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有时。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甚至是幼稚的,教师也应正确对待。不讥讽、不嘲弄,尽量挖掘其可贵之处。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阳光、水分以及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由此可见,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今广大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而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让学生敢问的氛围;在这个基础上,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问”能成为现实;同时还要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
其他文献
2006年秋季,我省高中新的一期课改全面启动。新的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方法。部分教师经过了一年的探索、尝试,而更多的教师也即将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如何充分发挥新的课改所要达到的目标,做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结合本人的调查、研究和理解,针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高中数学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在课程目标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一
中医学基本理论源于中国哲学,而易学思想实为中国哲学思想之根源。“取象比类”思维最早源于《易经》。如《易经·系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
在概括了水库消落区特点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库消落区耐水湿树种的选择,只有遵循适地适树等原则进行造林,才能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摘要:素质教育期待教学方式的更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交流合作精神,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优化物理作业批改方法,可缓解师生教学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则可获得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中心环节上。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作业;批改方法;科学多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全面
摘要:发展是硬道理。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提高,但一切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会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污染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应渗透环境问题,教育学生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