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y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的自我关怀,人具有的超越性,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人文精神又是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现代人文精神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做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人文精神正体现了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肯定,人在人类活动中应该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尊重的。这样的尊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人类发展以来所能达到的最高包容性的体现。
  人是比动物更高级的一种存在,而现代人文精神则是人类社会一种最自由的精神存在。现代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除了强调人本体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存在外,更强调人之于世界,还有着精神性的存在。从精神性来说,人是属于本质界、本体界,不光是属于现象界。人生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因为除了物质的饱和外,人还应该追求更高尚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也就是对自我的超越。当我们理解认知这个世界时,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才能达到对本质的理解与明晰,掌握事物的规律。事实上这是一种经验,而超越性则超出这个范畴,是在这个范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人还是积极地去探求。在人的超越性中,归根结底是在探求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在为生命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生命本身更高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活着,还要让自己活得有理想、有意义和更有价值。
  二、公共艺术与人文精神
  公共艺术是介于纯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综合性艺术。其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时代的人文精神的发展正是公共艺术孕育的温床。每个社会阶段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精神风貌,而新的精神风貌必将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人文精神的三要素中,公共艺术的存在就是人文精神的最终体现。在体现时代精神的背景下,公共艺术又有别于架上艺术作者尽情表现自我内心情感世界,从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来看,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也就是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公共艺术形式的表达实际上是对环境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的综合表达,是一种设计文化。
  随着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已从纯粹意识形态的纪念性、宣传性而转向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以及形象语言的追求;开始关注到空间环境与地域文化及其生态的关系;强调设计对文化整体的关注与对话,开始了对城市环境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参与;注重挖掘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建立强有力的城市品牌。
  更民主、开放,合作、交流、共享是现实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重要的指导思想,而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人性特征,这使我们更能感受到人的本我觉醒,我们更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大的公共空间领域来说,过去的天安门城楼是古人王权的象征,这样大规模的建筑群都属于王权,人民都是皇帝的奴仆,虽然在其中劳作,但这不属于公共所共有。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我们都能很自由地参观到天安门城楼,于是它成为我们公共所拥有的对象,这是新时代民主、开放的体现。而公共艺术的空间性、公共性也正是这一体现。
  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与时代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而不仅仅充当历史性的文化载体,通过现代人理性的精神分析,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视觉符号加以强化,找到时代所共同的精神需求,引领着时代最先进的文化脉搏。公共艺术所面对的人群是整个社会大众,为大众服务,在社会中寻找共性,反映的是现代人的所思所想,关照人们的内心活动。在这层而上,公共艺术还引领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引导人们对未来的追求与向往,不断地探索事物的本源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给人以启示和关照。公共艺术是与大众沟通的艺术语言形式与展示形态,公共艺术寻求的是人们的大众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人们内心深处所共有的,所以它又是艺术精神内涵的高度浓缩与公共展示的结合,因此现代的公共艺术中必定蕴含着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是大众所共同拥有的。
  三、公共艺术觉醒的人文
  1.净化公众心灵,充实精神空间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中,人们都忙于自己的事业,生活节奏过快,甚至有些还超出了人们心灵所承受的极限。在忙碌的都市,繁忙让人们无暇顾及身边的家人与朋友,渐渐地人们变得浮躁不安与孤独。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开放空间的艺术创作,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首先带给公众的是视觉美感与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公共艺术作为与广大公众距离最近的艺术形式,更利于公众把其作为情感对象进行感知和把握,让人们在困乏的时候能及时地将人带到另一个高度的精神领域,引发人们对美的向往与思考。让公众在冷漠的城市找到心灵的安慰,带给公众希望,从而净化人们的心灵,这还有利于社会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繁荣和谐的方向发展,如挪威维格兰雕塑公园。这种境界的塑造会使公众在心灵的震荡与洗礼中培养起审美的人生态度,并最终使心灵不断得到陶冶、人性不断得到构建。
  公共艺术应该反映当代人的情感,对于现代城市规范化机械化的生活,人们在城市的生活中难免遗失许多人类本身的精神家园。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精神载体介入到城市生活,反映现代人的精神现象、文化现象。它所植入的是“精神养料”,是城市人精神空间匮乏时的补白、心灵的归宿。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通过作品渗透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在人们心中平静的湖面激起涟漪,公共艺术作品所引领的精神现象是公共艺术存在的最终目的,是觉醒的人文。
  2.城市品牌与美誉度
  往往经典的公共艺术作品出世会给人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冲击、一种新的观念、一种新的思维。在我们这样一个视觉泛滥的时代,公共艺术作品无疑是一缕清风,净化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唤醒人们对艺术美的认知度,唤醒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唤醒人们对艺术的更高要求。公共艺术作品多见于大型公共场所、绿地、庭院、广场、高速公路旁,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健康的、向上的、积极的、唯美的,是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联接,是地域文化的具体呈现,是人文精神追求的代言。如为人所熟知的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美国芝加哥的《云门》,它是打开城市天空的“望远镜”,充当了城市的形象代言人,让更多人了解、向往。在这个层面上,公共艺术的“广告效应”给公众带来了城市的美誉度和信任感,直接就能给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与间接影响,提升城市的品牌与美誉。   3.认识美、发现美、珍视美
  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与众不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修养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技术所能达到的。艺术也是人类心灵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是剖析人类自身思想根源的手段,艺术落脚点在于人性的真善美,它是为了人类而存在,不是对自然描摹,而是创造、创新、表达自我的本真。
  公共艺术主要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指向与追求。由于现代社会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一切都过于机械化、程序化,重复、拷贝的形式太多且容易。人们渴望轻松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与众不同的人文景观,公共艺术作品的悄然切入,简练、概括、抽象、明快、富于韵律、动势、含蓄、夸张等艺术形式是现代公共艺术的特性,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联想、揣摩,给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与震撼,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现代人自我情感的外泄,是现代人关爱人类、关爱人群、关爱自我的心灵写照,是现代人本我意识的自然流露。
  易中天先生认为:美学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智慧不能转让,却可以启迪。启迪的方法,就是把智慧展现出来。人的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可以学习,而智慧却不能学习。公共艺术真正的意义在于人们对美的揭示,这种过程本身也是快乐的,认识美、发现美、珍视美是艺术家与人类社会共同参与的事物,只有建立了这样的互动关系,美才变得有意义,作品才会有价值。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有幸多次应邀到过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创作、展览或研讨,作品被收藏并陈列在许多国家的公园、绿地或博物馆。同时,也参观了很多发达国家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我将自己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融入其中,将作品巧妙地植入空间环境中,尝试多种材料运用的可能性,力求引导社会对审美的认知度,积极推广前瞻文化,带给人们新的视觉美感,将心目中的山,印象中的人,感受到的文化,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世界的认识、环境的尊重,转化成抽象的、唯美的符号传递给人们,是思想的积淀,是观念的升华。积极探究人本身生存的意义与关心个体的内心世界,重视与观众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注重人与空间、时间的对话。
  如今,中国正赶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发展大好时期,伴随着国家反腐的深入与持续,“权力美学”的渐渐退却,可以预见:公共艺术家们将是城市健康发展的生力军,是现代文明城市的灵魂工程师,是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美容师,是文明城市空间艺术不可或缺的导演。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明凝固的历史见证;
  是城市人们精神的表征;
  是城市价值品牌的名片;
  是城市形象符号的代言;
  是寄生于城市重要空间的良性细胞;
  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桥梁;
  是激活城市灵魂的酵母;
  是城市建筑与人的润滑剂;
  是空间的精神营养;
  是人文精神的觉醒。
其他文献
在古老的“势”(神)与“古法”(法)幻灭之后。中国的书法美学现代性似乎无法撼动“超稳定系统”,局部的变化和整体的稳定是系统在应对刺激之下作出的微弱蠕动。  对书法“超稳定系统”的存在与运行机制的揭示并非是为了证明当代书法(甚至是晋以后至今的书法)已然失去了其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恰恰相反。对其形成及变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答当代书法美学困境的深层肇因,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基础上。且唯有在这种深入探究传统形
期刊
王立平先生历经4年多的反复推敲。为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创作了15首经典的音乐作品。这15首音乐作品丝丝入扣地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很多歌曲至今仍被传唱。  由总政歌剧团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担任独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刚担任指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和民族合唱团担任演出的“追梦红楼”音乐会。通过完整的演绎这15首经典作品。来传承和保护民族音乐。笔者有幸采访到李刚教授。听他
期刊
三、画意诗情一一摄影从消遣娱乐到民族风格的探索  20世纪初,摄影虽然得以推广普及,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也不是平民百姓所能把玩的,只局限于有钱有闲的城市知识阶层。到了民国时期,城市知识阶层有着稳定和丰厚的收入,很多人抱着“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目的开始了摄影活动。知识阶层具有追求文人艺术的传统,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艺术的意蕴、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摄影就成了他们手
期刊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不仅是指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更是指在作品中呈现的那种超越现实和本体的精神境界,所谓“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山水画的意境,是历代山水画家们追求的最高理想。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艺术创作重在“畅神”、“怡情”,山水画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思想。之后,唐代张彦远提出了“立意”说;五代
期刊
伴随着19世纪以后各个学科分类的日臻完善,发源于美术学院并最终走向综合大学内的美术史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严谨的人文主义历史学科。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涉及对艺术家个人的具体生平、社会交往活动的考订,还是对艺术家作品风格及其显现思想文化意义之钩沉,抑或是对某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文化现象的深入解读,其实都需要学者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干扰,我们又常常对一些重要的艺术样式名称、概念
期刊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虽然是抒发异地相思之苦的诗词,但此情此景却也映照在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悲剧故事之中。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是小仲马笔下的经典之作《茶花女》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已渐趋式微之际,该小说却仍然散发着颇为强烈的浪漫气息。《茶花女》自19世纪出版以来被改编成话剧、歌剧、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而约翰·诺伊梅尔所创作的三幕芭蕾
期刊
唐代墓志中,当时文士撰铭作序,书家篆额书志者,不在少数。但北朝志石,从元魏到高齐、宇文周以至杨隋,墓志铭的撰者、书者署名就少得多。我是幸运者,除就地亲睹了1984年大同所出《元淑墓志》外,还分享了友人罗新十年前披露的北魏永熙二年的《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整理西京文化博物馆所藏北朝志石,竟在五十多方北朝墓志中发现了由邢子才和魏收两位文坛巨子撰铭的两方北齐墓志。一方是天保十年
期刊
周全,早年于新加坡留学学习绘画,2012年回国后一直居住于北京。798艺术区、宋庄等都曾是他的落脚地,但因这些商业化味道愈来愈重的艺术聚集区早已非昔日的艺术净土,周全和很多虔诚的艺术家一样选择了迅速撤离,而退守至更远的郊区潜心从事创作。他平时深居简出,喜欢“宅”在家里,画画、读书、听音乐。  周全所着迷的是一种当下很多人并不熟知的绘画种类——坦培拉(tempera),简称“蛋彩画”。事实上,坦培拉
期刊
很小的时候,翁持更经常去隔壁的剧团里看人排练,吱吱扭扭的二胡声总能令他入迷。他的父亲很喜欢拉胡琴,看到儿子也对音乐喜欢,就让他跟着剧团里的老师学习二胡。上小学的时候,翁持更的二胡技艺派上了用场,被宣传队吸收,拉二胡,演样板戏。上了中学后,他又学习了小提琴。  1976年,翁持更考上了福建省艺校,一方面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另一方面,在那个特殊时期,去艺校也可以躲避上山下乡。在艺校除了继续学习二胡以外,
期刊
编者按:  4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明的融合与互动——东西方陶艺对话四人展,参展人是美国阿尔弗雷德陶瓷艺术中心博物馆馆长、阿尔弗雷德大学陶艺系教授温·海比格,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国际陶艺协会主席、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教授雅克·考夫曼,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开幕式后,紧接着是东西方陶艺对话的学术讨论会,参会者来自各个不同的艺术领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