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富兰克林•罗斯福一起,在八十年前的灰暗天空,米老鼠为沮丧的人们打开了一窗明亮的窗。
1935年,《纽约时报》毫不吝啬地赞誉一位“经济学家”,说“他是一个世界公民,不可思议地在商人领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是世界上的超级推销员,为失业者找到工作,将公司从破产境地中救出。无论他在何处,希望的曙光都会突破云层。”
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谎言。“米奇之父”沃尔特•迪士尼在不同的场合编造了有关米老鼠的诸多不同说法。他常常喜欢说,是他在失意的时候,在去加州的火车上梦到了米老鼠这个角色。
这一点有些靠谱,米老鼠最初也只是沃尔特•迪士尼的一个梦。
1923年,沃尔特•迪士尼带着米老鼠的梦想来到好莱坞的时候,有声电影尚未问世,好莱坞看上去还是死气沉沉的。此前,严格说来,这里只是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个郊区。“HOLLYWOOD”还没有成为一个有关电影的特有名词,在英语里它只是冬青树林的意思。
沃尔特•迪士尼是个漫画家,当时只有23岁。他来到好莱坞幻想着拍摄一部《罗宾汉》式的英雄卡通片。
到了1927年的10月6日,《爵士歌手》在纽约华纳剧院首映,这是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公映,好莱坞自此繁荣起来。沃尔特发现卡通片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有声时代。
当时,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首次飞越大西洋的壮举,振奋着每一个美国人。市面上人们对于民族英雄的崇拜热度不减。
沃尔特又开始打英雄的主意了。他想抓住这个社会热点,让梦想中的米老鼠开飞机,他以为观众会喜欢的。
于是,沃尔特根据林德伯格的事迹,构思了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这就是《米老鼠系列影片》第一部——《疯狂的飞机》。
1928年5月10日,《疯狂的飞机》在好莱坞日落大道的电影院试映。试映中,每到有笑话的段落,沃尔特就让剧院的风琴师配上音乐。但这依旧没有打动观众,对于这个由老鼠扮演的民族英雄,美国人显然还不太接受。
沃尔特用最后的资金又拍了两部米老鼠短片。在第二部《骑快马的高卓人》中,米老鼠是一个勇敢的骑手;在第三部《威利号汽船》中,米老鼠又成了一个能干的船员。
空前反响就取决于第三部,这是一部声音和动作相配合的卡通。几经周折,《威利号汽船》的录音终于合成了。
1928年11月18日,《威利号汽船》在纽约市七十九街的殖民大影院上映,它是第一部公映的有声动画片,在《帮会血门》正片之前放映,反响异常热烈,甚至有很多观众专程为了看米奇而到电影院,并非为了看正片。
这在那个强盗片风行的时代的确是个异数。舆论评价,在8分钟的时间里,音乐和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句话,在当时已经是对有声电影质量的最高评价。
更重要的是,在8分钟的时间里米老鼠让美国人彻底笑翻了,这种包袱是卓别林式的无声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威利号汽船》的出场人物相对简单,除了米奇和他的女友,还有一位粗暴的船长、一只聒噪不已的乌鸦,以及一头胸部丰腴的奶牛。
这些角色在当时的现实中颇具代表,二十年代的繁荣逐渐退去,大萧条已经在农业市场初现端倪,农产品的价格日益走低,到处是丰腴的奶水,依靠农业生活的人已经惨不忍睹。
那时候报纸上传言,蒙大拿州的牧场主们,要么试着倒掉牛奶,要么赊些子弹,把牲口全部杀死,扔进山沟,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据说,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
有权力的人日益粗暴,没权力的人四处聒噪,坏情绪四处都是。好的是,自始至终,米奇都在营造着开心。
这也是他最初征服观众的原因。米奇迎合了那时美国社会的集体口味,好脾气、总有办法,而且身边又不乏异性。
到了1929年,市面上的情况更糟了。不用提那个所谓的“黑色星期四”,那只是金融市场的崩溃,事实上,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日益下降。
而在电影院里,观众们对于米老鼠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狂热。在1929年里,米老鼠一共拍摄了30部短片,可这依然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
电影观众的口头禅是:什么!不演米老鼠?
好像不演米老鼠,电影院就不该存在似的。支撑这种古怪心态的背景是,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后走进了电影院,花15美分,买一份希望或者对于强盗生活的憧憬。
沃尔特在1929年也开始赚钱了。米老鼠为他赢得了电影之外的第一笔衍生收入。有一家酒店主动找到他,请求准许把米老鼠的头像印在他们酒店的写字台上,当时沃尔特还挺缺钱,米老鼠第一笔商标授权以300美元成交。
不久米老鼠的许可证业务成了沃尔特公司的主要大宗,到了1935年,他已经向美国签发了80份许可证,加拿大15份,英国40份。许可证的所有者制造了上千种商品,从花生酱到电冰箱。
那时候百货公司为了拥有一个米老鼠的橱窗展位,必须得付出25000美元。一家大型橡胶公司甚至暂停制造飞艇,转而生产5英尺的米老鼠以迎接游行活动。
1935年,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已经占据美国电影市场全部和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因此,几乎同时,全世界都能感受到米老鼠的欢乐了。他在全世界88个国家的银幕上表演,成为当时最知名、最流行的国际人物。
米老鼠充当经济学家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大萧条时期,他使一家编织厂有着做不完的生意,编制一种印有五颜六色米老鼠肖像的毛衣。这家工厂一年生产100万件毛衣,三分之一的工人不得不加班。他让美国的一家名表厂起死复生,生产米老鼠手表,每年能够卖出200万只。
社会的希望
1934年,米老鼠的好朋友唐老鸭诞生了。
这是一个为了生活劳苦奔波的倒霉鬼。脾气火爆,好与人争执,喜欢夸大事实,经常抱怨生活中的小事和不如意的地方。他追求爱慕虚荣的异性,但仿佛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这个角色正像极了大萧条年代的男人们。
与银幕中的米老鼠相比起来,现实中的人们还看不到希望。
那时候,经济上的不景气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按照理论家们的观点,长期没有收入的家庭内部充满不“寻常的消沉气氛”。
失业的男人处处碰壁,没人拿他们当一回事,他们害怕回家。按照以往的习惯,一个没有工作的男人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他们这么认为,家庭也这么认为。不如意的家庭里,妻子们用抑制自己的性欲来惩罚失业的丈夫。她们认为这样至少可以改变男人的家长地位。
30年代出生率也下降了。全国只有28个家庭计划生育诊所,到了41年,这个数字激增到746个。避孕的人数急剧增多却没有引起性关系的混乱。出售避孕药物的行业一年赚了2.5亿元。在全国居民中,有一半以上每星期看一次电影。吸纸烟的人逐年增加,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习惯是有害的。收音机畅销一时,孩子们都喜欢听《孤胆骑警》。
那时候的女人还保守得要死,电影上米妮的裙子虽然短到大腿根,而现实中,女人们的裙子长度随着经济的不景气,越来越长。20年代的短裙已经没了市场,女士风度再次成为妇女们追求的目标。
“经济越好、裙子越短”的口号随之叫响,有人号召她们做做样子,可女人们不管这个。经济真的不好,长裙子还可以节省,自己不穿了,改小给孩子。紧身衣、紧身裤开始受到追捧,女人们各个勒得线条凸出。
对时尚变化最有影响的是电影明星们,尤其在那个绝望的时代里,人们靠从电影里找到希望。因为一周五天工作制,千百万人,不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发现他们星期六也可以休息了。
1934年无论对于人们生活还是娱乐业都开始有一些利好消息传来。此前不久,维持了14年的禁酒令被罗斯福取消了。为了刺激经济,人们可以大方地喝酒了。而这一年,好莱坞出名的电影也达到了此前两年的总和。
有声电影问世之后,电影的娱乐功能日益完善。那时候,美国的东岸制造愁云惨淡的消息,而西岸的好莱坞,就是制造欢笑和希望的地方。
1934年,《一夜风流》在奥斯卡赢得大满贯。
这部片子最合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口味了。一个失业的小报记者,一个迷茫的富家女,一夜之间,就擦出了火花,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为那些混得不如意的男人们打开了一扇想入非非的窗户——邂逅富家女。
片子捧红了“招风耳” 克拉克•盖博。年轻人们流行着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谁!克拉克•盖博?”据说,随后盖博不穿内衣的镜头一时成为时尚,全国的内衣价格由此大幅下跌,内衣制造商还曾准备起诉哥伦比亚公司。
女主角露大腿搭顺风车的镜头,也让美国的女人们学去了,自此成为公路片的典型桥段。
那时候好莱坞是强盗片的天下,此类剧情片只是异类。比如1930年的《恶霸》、1931年的《人民公敌》、1932年的《疤脸大盗》都很叫座。
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口味要么理想得要死,要么现实到极点。他们一面追捧米老鼠这样的老好人的化身,一面又从幻灭中对丑恶的故事极度感兴趣。
追捧强盗片的极致即是,现实中的匪徒和电影明星一样,也可以一夜成名。“头号公敌”迪林杰即是其中典型,这个大抢劫犯竟然成了人们心目中侠盗罗宾汉式的人物。
除了米老鼠还有一个人让美国人看到了喜欢和欢乐的,就是秀兰•邓波儿。
大萧条时期,每一对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1929年,洛杉矾《先驱者论坛报》登出了题为《你的孩子迷人吗?》的文章。这篇蛊惑人心的文字告诉每一对家长,好莱坞是向他们敞开的。“挣一百万美元,或许你的孩子也能像她一样。”这是当时电影杂志上最多的广告。
一批童星脱颖而出,拍摄了多部“小”字头的影片,几乎每部都引起过轰动。或许人们看惯了痴呆的大人,需要一个小大人来稀释一下气氛。甚至连罗斯福都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只花十五美分就可以到电影院去看一个孩子的微笑,然后就能忘却一切烦恼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
此时,沃尔特却在这个时候遭受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1935年,罢工突然降临迪士尼,许久困扰着沃尔特。那时候迪士尼公司已经有了1000名员工,沃尔特以为把挣的钱全部分给了员工,那就是理想的公司制度。而事实恰恰相反,工会的崛起,让员工和沃尔特不由分说地站在了对立面,矛盾被煽动得不可调和。这次罢工差一点让米老鼠夭折,也深深地打击了对现实充满幻想的沃尔特。这件事让沃尔特对现实很灰心,自此以后,他开始一个人试着亲手营造自己理想中的迪斯尼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只有童话般的好人,而没有坏人。
到了1955年迪士尼乐园在加州开放,来的美国人都惊叹那里竟然就是传说中的美国梦。
萧条时期的好莱坞
电影的音响革命恰与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同时发生。到20年代末期,有声电影产生。到了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有声电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电影市场,观众蜂拥前往观看这种更加“新奇的玩艺儿”,因此尽管经济萧条,电影业却很繁盛。在整个30年代,尽管电影观众的人数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
30年代,从警匪片到音乐剧、再到喜剧,大萧条时代的电影担负起维持美国人的价值观的责任——个人主义、没有阶级、发展和进步。
好莱坞谨慎地按照观众需求制造电影——它知道坐在电影院中的陌生人中是一种很安全的感觉,也明白站在街上领救济面包的无地自容和失业的绝望感。美国人在电影中逃避艰难、希望渺茫的现实。如果观众不相信电影创造出的虚幻的情景,他们就会去别处找慰藉。朱迪•加兰、米奇•鲁尼、秀兰•邓波儿她们在沮丧、绝望的美国人面前唱歌跳舞,欢乐的表演,给人们带来希望、勇气和乐观精神。
好莱坞的制造商们在这一时期推出一大批华美的女明星:玛琳•黛德丽、克劳黛•考尔白、琼•克劳馥、艾娃•嘉德纳、劳伦•芭考尔、葛丽亚•嘉逊、葛丽泰•嘉宝、凯瑟琳•赫本、芭芭拉•斯坦威克、卡洛尔•隆巴德、蓓蒂•戴维斯、琴逑•罗杰斯、洛丽泰•杨、费雯•丽、英格丽•褒曼……
1935年,《纽约时报》毫不吝啬地赞誉一位“经济学家”,说“他是一个世界公民,不可思议地在商人领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是世界上的超级推销员,为失业者找到工作,将公司从破产境地中救出。无论他在何处,希望的曙光都会突破云层。”
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谎言。“米奇之父”沃尔特•迪士尼在不同的场合编造了有关米老鼠的诸多不同说法。他常常喜欢说,是他在失意的时候,在去加州的火车上梦到了米老鼠这个角色。
这一点有些靠谱,米老鼠最初也只是沃尔特•迪士尼的一个梦。
1923年,沃尔特•迪士尼带着米老鼠的梦想来到好莱坞的时候,有声电影尚未问世,好莱坞看上去还是死气沉沉的。此前,严格说来,这里只是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个郊区。“HOLLYWOOD”还没有成为一个有关电影的特有名词,在英语里它只是冬青树林的意思。
沃尔特•迪士尼是个漫画家,当时只有23岁。他来到好莱坞幻想着拍摄一部《罗宾汉》式的英雄卡通片。
到了1927年的10月6日,《爵士歌手》在纽约华纳剧院首映,这是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公映,好莱坞自此繁荣起来。沃尔特发现卡通片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有声时代。
当时,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首次飞越大西洋的壮举,振奋着每一个美国人。市面上人们对于民族英雄的崇拜热度不减。
沃尔特又开始打英雄的主意了。他想抓住这个社会热点,让梦想中的米老鼠开飞机,他以为观众会喜欢的。
于是,沃尔特根据林德伯格的事迹,构思了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这就是《米老鼠系列影片》第一部——《疯狂的飞机》。
1928年5月10日,《疯狂的飞机》在好莱坞日落大道的电影院试映。试映中,每到有笑话的段落,沃尔特就让剧院的风琴师配上音乐。但这依旧没有打动观众,对于这个由老鼠扮演的民族英雄,美国人显然还不太接受。
沃尔特用最后的资金又拍了两部米老鼠短片。在第二部《骑快马的高卓人》中,米老鼠是一个勇敢的骑手;在第三部《威利号汽船》中,米老鼠又成了一个能干的船员。
空前反响就取决于第三部,这是一部声音和动作相配合的卡通。几经周折,《威利号汽船》的录音终于合成了。
1928年11月18日,《威利号汽船》在纽约市七十九街的殖民大影院上映,它是第一部公映的有声动画片,在《帮会血门》正片之前放映,反响异常热烈,甚至有很多观众专程为了看米奇而到电影院,并非为了看正片。
这在那个强盗片风行的时代的确是个异数。舆论评价,在8分钟的时间里,音乐和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句话,在当时已经是对有声电影质量的最高评价。
更重要的是,在8分钟的时间里米老鼠让美国人彻底笑翻了,这种包袱是卓别林式的无声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威利号汽船》的出场人物相对简单,除了米奇和他的女友,还有一位粗暴的船长、一只聒噪不已的乌鸦,以及一头胸部丰腴的奶牛。
这些角色在当时的现实中颇具代表,二十年代的繁荣逐渐退去,大萧条已经在农业市场初现端倪,农产品的价格日益走低,到处是丰腴的奶水,依靠农业生活的人已经惨不忍睹。
那时候报纸上传言,蒙大拿州的牧场主们,要么试着倒掉牛奶,要么赊些子弹,把牲口全部杀死,扔进山沟,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据说,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
有权力的人日益粗暴,没权力的人四处聒噪,坏情绪四处都是。好的是,自始至终,米奇都在营造着开心。
这也是他最初征服观众的原因。米奇迎合了那时美国社会的集体口味,好脾气、总有办法,而且身边又不乏异性。
到了1929年,市面上的情况更糟了。不用提那个所谓的“黑色星期四”,那只是金融市场的崩溃,事实上,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日益下降。
而在电影院里,观众们对于米老鼠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狂热。在1929年里,米老鼠一共拍摄了30部短片,可这依然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
电影观众的口头禅是:什么!不演米老鼠?
好像不演米老鼠,电影院就不该存在似的。支撑这种古怪心态的背景是,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后走进了电影院,花15美分,买一份希望或者对于强盗生活的憧憬。
沃尔特在1929年也开始赚钱了。米老鼠为他赢得了电影之外的第一笔衍生收入。有一家酒店主动找到他,请求准许把米老鼠的头像印在他们酒店的写字台上,当时沃尔特还挺缺钱,米老鼠第一笔商标授权以300美元成交。
不久米老鼠的许可证业务成了沃尔特公司的主要大宗,到了1935年,他已经向美国签发了80份许可证,加拿大15份,英国40份。许可证的所有者制造了上千种商品,从花生酱到电冰箱。
那时候百货公司为了拥有一个米老鼠的橱窗展位,必须得付出25000美元。一家大型橡胶公司甚至暂停制造飞艇,转而生产5英尺的米老鼠以迎接游行活动。
1935年,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已经占据美国电影市场全部和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因此,几乎同时,全世界都能感受到米老鼠的欢乐了。他在全世界88个国家的银幕上表演,成为当时最知名、最流行的国际人物。
米老鼠充当经济学家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大萧条时期,他使一家编织厂有着做不完的生意,编制一种印有五颜六色米老鼠肖像的毛衣。这家工厂一年生产100万件毛衣,三分之一的工人不得不加班。他让美国的一家名表厂起死复生,生产米老鼠手表,每年能够卖出200万只。
社会的希望
1934年,米老鼠的好朋友唐老鸭诞生了。
这是一个为了生活劳苦奔波的倒霉鬼。脾气火爆,好与人争执,喜欢夸大事实,经常抱怨生活中的小事和不如意的地方。他追求爱慕虚荣的异性,但仿佛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这个角色正像极了大萧条年代的男人们。
与银幕中的米老鼠相比起来,现实中的人们还看不到希望。
那时候,经济上的不景气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按照理论家们的观点,长期没有收入的家庭内部充满不“寻常的消沉气氛”。
失业的男人处处碰壁,没人拿他们当一回事,他们害怕回家。按照以往的习惯,一个没有工作的男人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他们这么认为,家庭也这么认为。不如意的家庭里,妻子们用抑制自己的性欲来惩罚失业的丈夫。她们认为这样至少可以改变男人的家长地位。
30年代出生率也下降了。全国只有28个家庭计划生育诊所,到了41年,这个数字激增到746个。避孕的人数急剧增多却没有引起性关系的混乱。出售避孕药物的行业一年赚了2.5亿元。在全国居民中,有一半以上每星期看一次电影。吸纸烟的人逐年增加,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习惯是有害的。收音机畅销一时,孩子们都喜欢听《孤胆骑警》。
那时候的女人还保守得要死,电影上米妮的裙子虽然短到大腿根,而现实中,女人们的裙子长度随着经济的不景气,越来越长。20年代的短裙已经没了市场,女士风度再次成为妇女们追求的目标。
“经济越好、裙子越短”的口号随之叫响,有人号召她们做做样子,可女人们不管这个。经济真的不好,长裙子还可以节省,自己不穿了,改小给孩子。紧身衣、紧身裤开始受到追捧,女人们各个勒得线条凸出。
对时尚变化最有影响的是电影明星们,尤其在那个绝望的时代里,人们靠从电影里找到希望。因为一周五天工作制,千百万人,不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发现他们星期六也可以休息了。
1934年无论对于人们生活还是娱乐业都开始有一些利好消息传来。此前不久,维持了14年的禁酒令被罗斯福取消了。为了刺激经济,人们可以大方地喝酒了。而这一年,好莱坞出名的电影也达到了此前两年的总和。
有声电影问世之后,电影的娱乐功能日益完善。那时候,美国的东岸制造愁云惨淡的消息,而西岸的好莱坞,就是制造欢笑和希望的地方。
1934年,《一夜风流》在奥斯卡赢得大满贯。
这部片子最合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口味了。一个失业的小报记者,一个迷茫的富家女,一夜之间,就擦出了火花,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为那些混得不如意的男人们打开了一扇想入非非的窗户——邂逅富家女。
片子捧红了“招风耳” 克拉克•盖博。年轻人们流行着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谁!克拉克•盖博?”据说,随后盖博不穿内衣的镜头一时成为时尚,全国的内衣价格由此大幅下跌,内衣制造商还曾准备起诉哥伦比亚公司。
女主角露大腿搭顺风车的镜头,也让美国的女人们学去了,自此成为公路片的典型桥段。
那时候好莱坞是强盗片的天下,此类剧情片只是异类。比如1930年的《恶霸》、1931年的《人民公敌》、1932年的《疤脸大盗》都很叫座。
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口味要么理想得要死,要么现实到极点。他们一面追捧米老鼠这样的老好人的化身,一面又从幻灭中对丑恶的故事极度感兴趣。
追捧强盗片的极致即是,现实中的匪徒和电影明星一样,也可以一夜成名。“头号公敌”迪林杰即是其中典型,这个大抢劫犯竟然成了人们心目中侠盗罗宾汉式的人物。
除了米老鼠还有一个人让美国人看到了喜欢和欢乐的,就是秀兰•邓波儿。
大萧条时期,每一对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1929年,洛杉矾《先驱者论坛报》登出了题为《你的孩子迷人吗?》的文章。这篇蛊惑人心的文字告诉每一对家长,好莱坞是向他们敞开的。“挣一百万美元,或许你的孩子也能像她一样。”这是当时电影杂志上最多的广告。
一批童星脱颖而出,拍摄了多部“小”字头的影片,几乎每部都引起过轰动。或许人们看惯了痴呆的大人,需要一个小大人来稀释一下气氛。甚至连罗斯福都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只花十五美分就可以到电影院去看一个孩子的微笑,然后就能忘却一切烦恼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
此时,沃尔特却在这个时候遭受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1935年,罢工突然降临迪士尼,许久困扰着沃尔特。那时候迪士尼公司已经有了1000名员工,沃尔特以为把挣的钱全部分给了员工,那就是理想的公司制度。而事实恰恰相反,工会的崛起,让员工和沃尔特不由分说地站在了对立面,矛盾被煽动得不可调和。这次罢工差一点让米老鼠夭折,也深深地打击了对现实充满幻想的沃尔特。这件事让沃尔特对现实很灰心,自此以后,他开始一个人试着亲手营造自己理想中的迪斯尼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只有童话般的好人,而没有坏人。
到了1955年迪士尼乐园在加州开放,来的美国人都惊叹那里竟然就是传说中的美国梦。
萧条时期的好莱坞
电影的音响革命恰与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同时发生。到20年代末期,有声电影产生。到了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有声电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电影市场,观众蜂拥前往观看这种更加“新奇的玩艺儿”,因此尽管经济萧条,电影业却很繁盛。在整个30年代,尽管电影观众的人数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
30年代,从警匪片到音乐剧、再到喜剧,大萧条时代的电影担负起维持美国人的价值观的责任——个人主义、没有阶级、发展和进步。
好莱坞谨慎地按照观众需求制造电影——它知道坐在电影院中的陌生人中是一种很安全的感觉,也明白站在街上领救济面包的无地自容和失业的绝望感。美国人在电影中逃避艰难、希望渺茫的现实。如果观众不相信电影创造出的虚幻的情景,他们就会去别处找慰藉。朱迪•加兰、米奇•鲁尼、秀兰•邓波儿她们在沮丧、绝望的美国人面前唱歌跳舞,欢乐的表演,给人们带来希望、勇气和乐观精神。
好莱坞的制造商们在这一时期推出一大批华美的女明星:玛琳•黛德丽、克劳黛•考尔白、琼•克劳馥、艾娃•嘉德纳、劳伦•芭考尔、葛丽亚•嘉逊、葛丽泰•嘉宝、凯瑟琳•赫本、芭芭拉•斯坦威克、卡洛尔•隆巴德、蓓蒂•戴维斯、琴逑•罗杰斯、洛丽泰•杨、费雯•丽、英格丽•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