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的变革与创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d04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8世纪和19世纪的作曲家们对交响乐的内容、形式、乐队编制和标题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交响乐的部分革新。
  关键词: 交响乐 变革与创新 三个方面
  
  交响音乐起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与“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交响乐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包括了声乐和器乐。到了巴洛克音乐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之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这为后来古典交响乐的产生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18世纪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巅峰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黄金时期。其中,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三位大师和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对交响乐的内容、形式、乐队编制和标题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与创新,使得交响乐的形式变得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加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交响乐的部分革新。
  一、乐章的变化
  在传统交响曲中,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四个乐章。但是,在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们的笔下,乐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少则1个乐章,多至11个乐章的交响曲。
  1824年,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了单乐章的《第七交响曲》,作者将其命名为《交响幻想曲》。这部作品虽然只有一个乐章,但绝对不是单乐章的交响诗。一个乐章的交响曲还有德国作曲家舒曼的《第四交响曲》,前苏联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第二十一交响曲》,美国作曲家哈里斯的《第三交响曲》,等等。
  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第三交响曲》和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都只有两个乐章,其中后者又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整部作品浑然一体,毫无缺头少尾的感觉,因此被喻为交响音乐作品中的“断臂维纳斯”。
  很多作曲家都创作过三个乐章的交响曲,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第三十八交响曲》,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法国作曲家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丹第的《法国山歌交响曲》;俄国作曲家格拉祖诺夫的《第四交响曲》,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交响曲》,等等。在苏联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响曲》也只有三个乐章,在他的27部交响曲中,半数以上都是三个乐章。看来,这些作曲家们可能为的是使音乐的构思和形象得以更加集中体现,因此对于交响曲的中间乐章,宁可只用一个而不用两个,他们深化单一的中间乐章的作用,以消除两个中间乐章常会带来的那种“停顿”和“间奏”的感觉。
  “古典交响乐之父”海顿一生创作的104首交响曲大多是四个乐章,但其在中期完成的《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却有五个乐章。这部作品的前四个乐章已经是一部完整的套曲了,第五个乐章是为特定的目的补充进去的,因此这个乐章的结束显得十分不同寻常。此外,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斯克里亚宾的《第二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也都是五个乐章。
  六个乐章的交响曲最为著名的就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于1908年完成的绝笔之作《大地之歌》。当时马勒的心情十分糟糕,丢了工作,小女儿夭折,自己又得了心脏病。这时,他想起了德国版中国唐诗《中国竹笛》,诗中的思想正符合他当时的心情,于是他选了其中的七首唐诗作为音乐中的歌词,创作出了这部大型的作品。除此之外,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年轻时创作的第一首交响作品《第一交响曲》也是六个乐章。
  1939年,美国作曲家哈里斯创作了一首长达七个乐章的作品《第四交响曲》,由于这部作品运用了若干首本国民歌为素材,因此也叫《民歌交响曲》。
  二、声乐的引入
  人声作为歌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贝多芬于1812年完成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中首先加入了人声,这是交响曲历史上的创举。在第四乐章中,合唱队在交响乐队的伴奏下演唱了席勒的《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表达了他的理想——“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相亲相爱”。终曲合唱主题的旋律,在之前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也曾以各种不同的形貌出现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之中,例如1794年写出的歌曲、1808年完成的《钢琴与合唱幻想曲》和1811年完成的《斯蒂芬王》序曲等。
  自贝多芬之后,众多的作曲家也纷纷在自己的交响作品中引入声乐,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马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马勒的作品只限于交响曲和歌曲,这两者之间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交响作品中大多带有独唱或合唱。他的《第八交响曲》除了使用一个相当大型的交响乐队外,还有两个混声合唱队、一个童生合唱队和七位独唱家参加演出,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为“千人”交响曲。马勒的歌曲是孕育他的交响曲的种子,而他的交响曲则扩充了他的歌曲,两者的实质内容都是马勒对遭受剥削和压榨的大多数人的怜悯。
  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和关心终生保持不衰,他悉心探索人的生活和艺术的目的和意义。他于1900年写出的《第一交响曲》是对艺术的一首颂歌,这个构思在终曲乐章中还用明确的歌词加以表达。最后的乐章中带有独唱和合唱,其中的歌词是斯克里亚宾亲自撰写的,除了在这个交响曲中写进一些独唱和合唱的段落之外,他从未写过任何声乐作品。
  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晚年创作《第四十交响曲》时受穆索尔斯基声乐套曲的启发,写成了一部11个乐章的室内声乐交响曲,包含19件弦乐、10件打击乐和女高音、男低音独唱。
  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是其宗教信仰的一个自我表白,采用了合唱队和交响乐队平等组合的形式,歌词选自《拉丁文圣经》。
  三、标题的应用
  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有的标题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而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以便让听众能够更容易欣赏和理解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内容。
  标题音乐可追溯到14世纪的狩猎曲,在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产生之前,大多数的标题交响曲仅有标题,而没有帮助听者理解音乐的文字解释,如海顿《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等等。因此,贝多芬的《田园》应该是最早的带有文字说明的标题交响曲。这部作品的五个乐章的标题分别为:1.来到乡间的愉悦;2.溪边景色;3.农民的牧歌;4.暴风雨;5.暴风雨过后的感恩心情。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李斯特和舒曼缔造了新型标题交响乐,他们的作品大多带有标题,且附有作者本人的文字说明。例如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马勒的《大地之歌》,兴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等等。
  进入20世纪后,交响音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忠实的爱好者。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恨歌》面对《传奇》的高峰没有彻底俯就,在极繁复极华丽的叙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群体弄堂女儿们的形象——沪上淑媛,成为了这部小说最悲悯最温情的所在。本文主要对《长恨歌》中弄堂女儿形象的女性叙事分析和小说悲剧淡化的处理两个层面进行细读。  关键词: 小说《长恨歌》 上海弄堂女儿形象 女性叙事分析 悲剧淡化处理    有人说最能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莫如这个城市的子民,而在中国千百座或是古雅或
摘 要: 卡夫卡在小说《普罗米修斯》中列出了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四个传说,并将自己想表达的真正含义蕴于四种传说的排列次序的含义之中,指出人类所失去的最初的信仰。  关键词: 卡夫卡 《普罗米修斯》 四种传说 信仰缺失    神话是一种把握世界、阐释灵魂的艺术方式。因此,它能够给人类以信仰、以力量。然而,在这个极为现代的社会中,它们被现代社会不断地阐释,从而生生不息,掩盖了原本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意
摘 要: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应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机制。作者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出发,探讨了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途径,并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高校学生德育工作 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 四要素 实践探索    一、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与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  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历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但是同时又是高校
摘 要: 以苏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第四课《面对欺负和威胁》教学为例,充分发掘、利用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回顾学生真实的生活,巧妙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师生共同在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 品德课程资源 《面对欺负和威胁》 儿童 真实生活
摘 要: 文章结合《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片断,提出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依托情境,提高问题;小组合体积,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灵活运用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历史知识。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片断 自主学习    一、案例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学生不是老师的“自留地”,任老师来耕作与收获。学生自己是种田人,辛勤耕耘,获取知识,铸就能力,自由成长。因此真正树立学
摘 要: 政治模式认为,协商与谈判是化解组织冲突的途径,高等教育组织在一系列动态的冲突、协商谈判、妥协与决策的活动中完成组织的决策活动。决策过程的动态性是组织中相关利益个体或群体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而这种政治博弈并不是单回合的博弈,利益群体所形成的联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组织博弈的结果是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从而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理论,政治模式为教育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
摘 要: 生命教育是旨在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沉重而紧迫的社会话题。深入探索青少年生命教育规律,全面、系统、科学地推进生命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促进青少年生命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 生命教育 起源与内涵 必要性与紧迫
摘 要: 本文以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为分析文本,以民族性和历史性为研究维度,从相同的母题选择看出二者的共性,从他们对历史、民族的不同态度分析两位诗人的独特气质。  关键词: 抗战语境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自我” 气质风格    1937年开始的全国大规模抗战使得知识分子的主流语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抗战成为了诗人们不可回避的母题。
摘 要: 本文以“湘南五校”教育共同体“会诊”课为案例,提出了共同体成员应集思广益,在教海里奋然前行,并对案例进行了反思,阐述了共同体“会诊”课堂的优点。  关键词: 共同体“会诊”课 案例 反思    教研活动是教师的工作常态。作为一名教师,从教十六年来,我记不清楚参加过多少次教研活动了,因为这些活动都已经融入了忙忙碌碌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但是,参加“湘南五校”教育共同体会诊课的经历,我每一次都
摘要: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机制,以其特有的认同、整合、劝导等价值功能,构筑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强堡垒,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信仰 信仰建设    信仰之所以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是因为信仰不论对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而言,它都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为社会道德体系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依据。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面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