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处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第一线,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最前沿,对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也应当同时认识到,基层如何依法行政客观上还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怎样才能适应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把基层依法行政引向正确轨道,是基层政府及基层领导干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依法治国;基层;依法行政
一、新时期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基层到中央、群众到干部、个人到社会组织等各级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基层能否做到依法行政,不仅会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而且还会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基层推行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盛行,法治没有落到实处
部分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认为依法行政是行政工作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但是另一方面,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在一些基层单位看来达到目标比手段重要、完成任务比途径方式重要、看到结果比程序重要,把法治作为自己完成任务目标的方式之一,有选择的“执法”,有用的用之、有碍的弃用或者改之。在这一思想的主导和影响下,一些地方的依法行政还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而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二)行政特权现象流行,依法行政意识缺乏
在部分基层干部的观念中,法治就是治人,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治理,干部在法治中担任着主动者的角色,人民群众处于被动的地位,法治是单向的过程,而不是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基层干部打着法律的旗号,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在群众面前趾高气昂,耀武扬威,有的干部甚至把法律当成了为自己谋利益的工具。
同时在基层政府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程度和力度不足。基层行政决策中,“三拍”现象较严重,决策前无民意调查,决策中无民众参与,决策后无科学论证,导致一些重要决策出台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群众的支持,甚至受到群众的反对。
(三)行政执法监督执行力不足、力度不强
某种程度上说,行政执法监督有效地实现了行政执法的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有:一是监督的频率低、范围窄,有些行政执法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规范化、系统化和全面化的监督机制;二是行政执法监督往往是一种事后监督,对行政执法的过程缺少相应的监督,导致一些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三是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往往是就事论事,对违法行政的当事人处罚较轻或不处罚。
(四)群众法制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
我国历史上存在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十几年的封建军阀统治和二十多年的国民党独裁统治,这对我国的社会和人民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惧官、畏官和特权思想广泛存在,群众依法维权意识较弱。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法制建设虽已起步,但是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的法治建设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基层,群众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贫乏,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信访缠访,甚至暴力抗法来达到其诉求。
三、基层依法行政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用法治代替人治,切实将法治落到实际行政过程中去
既要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理想目标,又要考虑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现实性,在将法律视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官吏”的同时,把重心转向人民权益的保障和政府的实现上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祛除刑不上大夫的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
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所谓依法“治官”,就是要依法规范行政机构行政职能、行政编制、行政运行方式和程序、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各监督主体的行政监督,使行政机关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提高政府威望和行政效率,使行政管理走向“法治”轨道,进而促进全民守法。要革除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
(三)重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执法人员依法办事能力
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
(四)全方位、多角度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实现行政执法监督立体化、多样化
行政监督应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使监督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和结果全过程中,实现行政执法监督的立体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仅表现在监督行政体系内部的立体化,还表现为对这一监督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1.监督主体的多样化。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在局限在行政体系内部,网络媒体因其反应迅速、覆盖面广等特点,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监督渠道的多样化。外部有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群团组织、新闻舆论等社会各界的监督;内部有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等专门监督,同时,当事人还可以通过信访申诉、行政复议、热线投诉等手段来监督行政行为。3.监督内容的多样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再仅限于对执法结果的监督,不仅关注行政执行结果是否合法或正确,还关注行政决策和执行过程是都符合程序。
(五)强化法律宣传,提高全民法律知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要变过去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将普法有机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墙报宣传栏、典型案例剖析、召开执法现场会等形式宣传与基层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实带虚,以虚促实,让群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要妥善处理好因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群访、集访案件,对信访人说政策、讲法律,引导他们依法维权,理性信访。要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惩罚力度,警示和威慑暴力抗法者。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基层政府及基层领导干部应当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法治的正确轨道上,自觉坚持依法行政,身体力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制方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国波.农村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困境与出路[j].求实,2013年z1期.
[2]姜海雯,李利军.依法行政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1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基层;依法行政
一、新时期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基层到中央、群众到干部、个人到社会组织等各级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基层能否做到依法行政,不仅会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而且还会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基层推行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盛行,法治没有落到实处
部分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认为依法行政是行政工作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但是另一方面,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在一些基层单位看来达到目标比手段重要、完成任务比途径方式重要、看到结果比程序重要,把法治作为自己完成任务目标的方式之一,有选择的“执法”,有用的用之、有碍的弃用或者改之。在这一思想的主导和影响下,一些地方的依法行政还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而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二)行政特权现象流行,依法行政意识缺乏
在部分基层干部的观念中,法治就是治人,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治理,干部在法治中担任着主动者的角色,人民群众处于被动的地位,法治是单向的过程,而不是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基层干部打着法律的旗号,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在群众面前趾高气昂,耀武扬威,有的干部甚至把法律当成了为自己谋利益的工具。
同时在基层政府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程度和力度不足。基层行政决策中,“三拍”现象较严重,决策前无民意调查,决策中无民众参与,决策后无科学论证,导致一些重要决策出台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群众的支持,甚至受到群众的反对。
(三)行政执法监督执行力不足、力度不强
某种程度上说,行政执法监督有效地实现了行政执法的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有:一是监督的频率低、范围窄,有些行政执法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规范化、系统化和全面化的监督机制;二是行政执法监督往往是一种事后监督,对行政执法的过程缺少相应的监督,导致一些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三是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往往是就事论事,对违法行政的当事人处罚较轻或不处罚。
(四)群众法制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
我国历史上存在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十几年的封建军阀统治和二十多年的国民党独裁统治,这对我国的社会和人民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惧官、畏官和特权思想广泛存在,群众依法维权意识较弱。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法制建设虽已起步,但是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的法治建设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基层,群众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贫乏,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信访缠访,甚至暴力抗法来达到其诉求。
三、基层依法行政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用法治代替人治,切实将法治落到实际行政过程中去
既要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理想目标,又要考虑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现实性,在将法律视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官吏”的同时,把重心转向人民权益的保障和政府的实现上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祛除刑不上大夫的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
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所谓依法“治官”,就是要依法规范行政机构行政职能、行政编制、行政运行方式和程序、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各监督主体的行政监督,使行政机关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提高政府威望和行政效率,使行政管理走向“法治”轨道,进而促进全民守法。要革除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
(三)重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执法人员依法办事能力
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
(四)全方位、多角度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实现行政执法监督立体化、多样化
行政监督应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使监督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和结果全过程中,实现行政执法监督的立体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仅表现在监督行政体系内部的立体化,还表现为对这一监督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1.监督主体的多样化。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在局限在行政体系内部,网络媒体因其反应迅速、覆盖面广等特点,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监督渠道的多样化。外部有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群团组织、新闻舆论等社会各界的监督;内部有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等专门监督,同时,当事人还可以通过信访申诉、行政复议、热线投诉等手段来监督行政行为。3.监督内容的多样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再仅限于对执法结果的监督,不仅关注行政执行结果是否合法或正确,还关注行政决策和执行过程是都符合程序。
(五)强化法律宣传,提高全民法律知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要变过去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将普法有机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墙报宣传栏、典型案例剖析、召开执法现场会等形式宣传与基层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实带虚,以虚促实,让群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要妥善处理好因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群访、集访案件,对信访人说政策、讲法律,引导他们依法维权,理性信访。要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惩罚力度,警示和威慑暴力抗法者。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基层政府及基层领导干部应当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法治的正确轨道上,自觉坚持依法行政,身体力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制方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国波.农村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困境与出路[j].求实,2013年z1期.
[2]姜海雯,李利军.依法行政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