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又指《红楼梦》曲艺音乐唱词,是连接文学作品与曲艺音乐的桥梁,它是由几代优秀的詞作者与曲艺艺人共同创作和积累所形成的,探讨《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的民俗价值,使观众更深入了解小说《红楼梦》的社会民俗背景、人物日常生活、家庭文化氛围等内容,对推动我国民俗文化传承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民俗事象;民俗文化
民俗也可称风俗是历史最生动的遗存,它能够提升文本历史所不具有的鲜活形态,①它代表我国人们普遍的感情与思想,超越时代形成悠久的民俗艺术传统。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属于“礼”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其显现出的民俗价值更受到广泛的认知和重视。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强调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①所以,当我们深入研究《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对《红楼梦》小说传播的意义同时,就不能忽略其中的“风俗概况”。民俗事象更是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历史上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从《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中可看出: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文史人物、地理等,共列21项②,众多门类中,几乎全部涉及民俗内容。本文仅从《红楼梦》曲艺音乐唱词里所描写的岁时节令、人物服饰、日常饮食三个角度,来探讨《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对传播小说《红楼梦》以及传承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岁时节日篇
《红楼梦》中写到的岁时节日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所有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都成为了我国的民俗事象。③子弟书《露泪缘》作品共13回,恰好涵盖了中国农历的12个月份。其中第一回《凤谋》中使用“孟春”表元月。诗篇最后两句一边是“金谷繁华”,一边是“冷清清梅花”,写景进而写情,意味深厚;第二回《傻泄》“仲春”道出此回以二月令为诗篇;第三回《痴对》“季春”表农历三月;第四回《神伤》“孟夏”表农历四月;第五回《焚稿》“仲夏”表五月,“艾叶悬朱户”表示端午时节的习俗;第六回《误喜》诗篇中“季夏”表六月,“爱莲花高清雅韵同君子”中的莲花在农历六月正值花期;第七回《鹃啼》诗篇中“孟秋”表农历七月,“七夕年年牛女会”一句表示此时正值七夕佳节;第八回《婚诧》“中秋十五月轮高,月下人圆勒更饶。”④,引出了中秋时节;第九回《决婢》诗篇中的“季秋”是农历的九月,作者用“霜重”“猿哀”“重阳近”几个词在诗篇中首先渲染出一种悲凉的基调第十回《哭玉》诗篇中的“孟冬”表农历十月,临近下元节这样一个节气的拖出,已确定了整首唱词的基调,唱词中使用了十六句的连续排比,是宝玉对黛玉的近乎完美的评价,敬重、欣赏、喜爱、心疼等多种思绪一泻而出,令人伤痛。第十一回《闺讽》“仲冬”农历十一月,“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祭祖节日,南方有着祭祖的习俗,也通过宝钗与宝玉的对话,铺出走向悲剧的伏笔;第十二回《证缘》“季冬”是农历的腊月,本应该家家户户有着辞旧迎新的年味,但贾府历经一番事故后,呈现“万木尽凋零”,腊月的年味与万木凋零形成明显的反差,更突出“悲”的结局。以岁时民俗事象来写出一条由喜至悲的故事线,是曲艺音乐文学的独特魅力,这不仅需要作者有着强大的文学功底,还要了解民俗文化,更加精通小说《红楼梦》,所以说《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对于推动小说《红楼梦》传播与推广民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人物服饰篇
《红楼梦》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刻理解,利用小说作为载体,精心地描绘了小说人物,特别是那些有灵气的女性人物服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服饰所固有的东方神韵和民俗风采。《红楼梦》曲艺唱段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十分细腻,虽描写的段落不长,但都高度体现词作者的文学功底。第一,通过服饰表现女性的独特魅力。如时调《双玉听琴》中对妙玉服饰的描写:“一个是出家代发的妙灵人,身穿着百寿天蓝色红衣。”唱词中用“百寿天蓝色”之词来衬托妙玉之高清雅洁。第二,通过服饰彰显世家巨族富贵气质。如河南坠子《黛玉进府》中对宝玉配饰的描写,“看项上,一条五彩丝带系美玉”⑤当时社会背景下一般男子均会佩戴护身符、护身锁等的配饰,像宝玉特有的“稀罕物件”,则体现其不一样身份地位;再如西河大鼓《凤姐弄权》对王熙凤的服饰描写十分精彩,“项上戴赤金盘离圈儿一个,环佩叮当耀眼明身上穿百蝶花的素缎子袄,外罩刻丝儿颜色石青,微露着绣鞋一点点的红。”⑥此段唱词中对凤姐的服饰描写极为细致,凤姐乃贾府掌管钱财之人,遂其穿着打扮定与众不同。创作者不但抓住每一位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关注到每个人物的服饰外貌,可见对小说《红楼梦》的熟悉程度。
三、贾府饮食篇
《红楼梦》作为一部包含“百科”的古典文学名著,其中对于饮食文化的描写,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清代的饮食文化特点,通过曲艺音乐这样似说似唱的演唱方式,将《红楼梦》的饮食文化再现与观众,可以从中了解清代餐饮风俗,堪称饮食艺术化的典范。第一,精美器具,凸显贵族风范。贾府是赫赫百载的世家大族,用“钟鸣鼎食”形容不为过,从用餐使用的食具、茶具、酒具等来看,都极为华美。《红楼梦》曲艺音乐唱词中,对贾府饮食描写细致的当属京韵大鼓《二进荣国府》这一唱段。刘姥姥乃一介村妇,二进荣国府便与贾府众人共进午餐,首先贾府所用的餐具是刘姥姥不曾见过的,“丫鬟们摆好了筷箸与杯盘,别人的筷子都是乌木银箸轻巧灵便,刘姥姥这双是象牙镶金沉甸甸。”⑦接着对贾府的美食的描述也是刘姥姥生平未品尝过的“凤姐儿说:这碗里本是鸽子蛋,一两银子一个,你看值钱不值钱?”⑧此唱词写出贾府生活中使用象牙镶金筷及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将奢靡贵族气息尽显无疑,通过村妇的眼睛,用口语化的词语来说唱贾府的饮食风俗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及的。第二,饮食活动,有势有派。作为世族之家的贾府,不仅“有钱”,最重要的是“有闲”,正如宝钗所说:“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小说中安排了丰富的饮食活动,如行酒令、斗牌、击鼓传花等等。子弟书《三宣牙牌令》诗篇写道:“金鸳鸯牙牌佐酒三宣令,支使那惹笑的村婆费齿牙”,“贾母说:咱们今日不可低着头吃闷酒,为什么美景良辰装哑巴。倒不如行个令儿大家耍耍,纵然是多吃几杯也好消化。可别像爷们饮酒粗糙的很,左不过嚷断了脖筋把嗉子划。”⑨通过贾母来引出牙牌令,充分展示了“红楼”饮食活动,就连年纪较大的贾母都热衷于饮食活动,更别说其他人了。通过曲艺音乐唱词对“红楼”饮食文化的架构,使人们看到《红楼梦》虽不是饮食专著,但它对我们研究清代封建社会饮食文化和家族饮食风俗的描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结语
《红楼梦》曲艺音乐唱词的编写使得原本就生动的人物,更加具有能动性,将观众不知不觉的带进了《红楼梦》故事情节中,不仅对人物性格、语言的的认知独到,而且对封建社会的民俗风情如人物服饰、贾府餐饮以及岁时节令等也详尽介绍,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清代的民俗风貌与特点。正是因为《红楼梦》曲艺唱词涉及的民俗文化内容广泛、描摹细致,听众才能身临其境与作品相互交融。《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除唱词自身表达了民俗文化外,其形成的唱段也受到了南北方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南北方地域不同,北方有着粗矿、热情、奔放等特点,而南方有着细腻、温婉、柔美等特点,这是地域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例如北方唱段题材多以金戈铁马战场之事小说为主,而南方唱段题材多以妇女爱情之事才子佳人小说为主。由于小说《红楼梦》对于南北方民俗的生动描写,使得取材于《红楼梦》的曲艺唱段自来就将南北方民俗相融合,加之大运河的开通,曲艺艺人通过运河将南北方的唱词、曲调等相互借鉴与吸收。不难发现,许多北方曲种的《红楼梦》曲艺唱词,在南方的曲艺唱段中经过加工改编,与当地的语言、曲调、唱腔风格相互交融,逐渐受到了南方观众的喜爱,而一些南方的曲种在运河的流通中,将一些好听的曲调、描写细致委婉的唱词与北方民俗相互动,在北方扎稳脚跟。因此《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是我们了解伟大作家曹雪芹和小说《红楼梦》的一个窗口,更为我们开启了解中国古代民俗和曲艺音乐发展的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① 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中国书局,第367页。
② 丹纳著:《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1981年12月印刷,第7-8页。
③ 冯其庸、李希凡编:《红楼梦大辞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第1-2頁。
④ 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中国书局,第368页。
⑤⑩ 胡文彬编:《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12,第264、128页。
⑥⑦⑧⑨ 胡文彬编:《红楼梦说唱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3,第5、18、47、49页。
作者简介:吕笙,出生年月:1991.7.2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天津市,学历: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红楼梦及明清小说传播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387)
关键词:《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民俗事象;民俗文化
民俗也可称风俗是历史最生动的遗存,它能够提升文本历史所不具有的鲜活形态,①它代表我国人们普遍的感情与思想,超越时代形成悠久的民俗艺术传统。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属于“礼”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其显现出的民俗价值更受到广泛的认知和重视。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强调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①所以,当我们深入研究《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对《红楼梦》小说传播的意义同时,就不能忽略其中的“风俗概况”。民俗事象更是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历史上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从《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中可看出: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文史人物、地理等,共列21项②,众多门类中,几乎全部涉及民俗内容。本文仅从《红楼梦》曲艺音乐唱词里所描写的岁时节令、人物服饰、日常饮食三个角度,来探讨《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对传播小说《红楼梦》以及传承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岁时节日篇
《红楼梦》中写到的岁时节日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所有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都成为了我国的民俗事象。③子弟书《露泪缘》作品共13回,恰好涵盖了中国农历的12个月份。其中第一回《凤谋》中使用“孟春”表元月。诗篇最后两句一边是“金谷繁华”,一边是“冷清清梅花”,写景进而写情,意味深厚;第二回《傻泄》“仲春”道出此回以二月令为诗篇;第三回《痴对》“季春”表农历三月;第四回《神伤》“孟夏”表农历四月;第五回《焚稿》“仲夏”表五月,“艾叶悬朱户”表示端午时节的习俗;第六回《误喜》诗篇中“季夏”表六月,“爱莲花高清雅韵同君子”中的莲花在农历六月正值花期;第七回《鹃啼》诗篇中“孟秋”表农历七月,“七夕年年牛女会”一句表示此时正值七夕佳节;第八回《婚诧》“中秋十五月轮高,月下人圆勒更饶。”④,引出了中秋时节;第九回《决婢》诗篇中的“季秋”是农历的九月,作者用“霜重”“猿哀”“重阳近”几个词在诗篇中首先渲染出一种悲凉的基调第十回《哭玉》诗篇中的“孟冬”表农历十月,临近下元节这样一个节气的拖出,已确定了整首唱词的基调,唱词中使用了十六句的连续排比,是宝玉对黛玉的近乎完美的评价,敬重、欣赏、喜爱、心疼等多种思绪一泻而出,令人伤痛。第十一回《闺讽》“仲冬”农历十一月,“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祭祖节日,南方有着祭祖的习俗,也通过宝钗与宝玉的对话,铺出走向悲剧的伏笔;第十二回《证缘》“季冬”是农历的腊月,本应该家家户户有着辞旧迎新的年味,但贾府历经一番事故后,呈现“万木尽凋零”,腊月的年味与万木凋零形成明显的反差,更突出“悲”的结局。以岁时民俗事象来写出一条由喜至悲的故事线,是曲艺音乐文学的独特魅力,这不仅需要作者有着强大的文学功底,还要了解民俗文化,更加精通小说《红楼梦》,所以说《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对于推动小说《红楼梦》传播与推广民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人物服饰篇
《红楼梦》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刻理解,利用小说作为载体,精心地描绘了小说人物,特别是那些有灵气的女性人物服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服饰所固有的东方神韵和民俗风采。《红楼梦》曲艺唱段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十分细腻,虽描写的段落不长,但都高度体现词作者的文学功底。第一,通过服饰表现女性的独特魅力。如时调《双玉听琴》中对妙玉服饰的描写:“一个是出家代发的妙灵人,身穿着百寿天蓝色红衣。”唱词中用“百寿天蓝色”之词来衬托妙玉之高清雅洁。第二,通过服饰彰显世家巨族富贵气质。如河南坠子《黛玉进府》中对宝玉配饰的描写,“看项上,一条五彩丝带系美玉”⑤当时社会背景下一般男子均会佩戴护身符、护身锁等的配饰,像宝玉特有的“稀罕物件”,则体现其不一样身份地位;再如西河大鼓《凤姐弄权》对王熙凤的服饰描写十分精彩,“项上戴赤金盘离圈儿一个,环佩叮当耀眼明身上穿百蝶花的素缎子袄,外罩刻丝儿颜色石青,微露着绣鞋一点点的红。”⑥此段唱词中对凤姐的服饰描写极为细致,凤姐乃贾府掌管钱财之人,遂其穿着打扮定与众不同。创作者不但抓住每一位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关注到每个人物的服饰外貌,可见对小说《红楼梦》的熟悉程度。
三、贾府饮食篇
《红楼梦》作为一部包含“百科”的古典文学名著,其中对于饮食文化的描写,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清代的饮食文化特点,通过曲艺音乐这样似说似唱的演唱方式,将《红楼梦》的饮食文化再现与观众,可以从中了解清代餐饮风俗,堪称饮食艺术化的典范。第一,精美器具,凸显贵族风范。贾府是赫赫百载的世家大族,用“钟鸣鼎食”形容不为过,从用餐使用的食具、茶具、酒具等来看,都极为华美。《红楼梦》曲艺音乐唱词中,对贾府饮食描写细致的当属京韵大鼓《二进荣国府》这一唱段。刘姥姥乃一介村妇,二进荣国府便与贾府众人共进午餐,首先贾府所用的餐具是刘姥姥不曾见过的,“丫鬟们摆好了筷箸与杯盘,别人的筷子都是乌木银箸轻巧灵便,刘姥姥这双是象牙镶金沉甸甸。”⑦接着对贾府的美食的描述也是刘姥姥生平未品尝过的“凤姐儿说:这碗里本是鸽子蛋,一两银子一个,你看值钱不值钱?”⑧此唱词写出贾府生活中使用象牙镶金筷及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将奢靡贵族气息尽显无疑,通过村妇的眼睛,用口语化的词语来说唱贾府的饮食风俗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及的。第二,饮食活动,有势有派。作为世族之家的贾府,不仅“有钱”,最重要的是“有闲”,正如宝钗所说:“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小说中安排了丰富的饮食活动,如行酒令、斗牌、击鼓传花等等。子弟书《三宣牙牌令》诗篇写道:“金鸳鸯牙牌佐酒三宣令,支使那惹笑的村婆费齿牙”,“贾母说:咱们今日不可低着头吃闷酒,为什么美景良辰装哑巴。倒不如行个令儿大家耍耍,纵然是多吃几杯也好消化。可别像爷们饮酒粗糙的很,左不过嚷断了脖筋把嗉子划。”⑨通过贾母来引出牙牌令,充分展示了“红楼”饮食活动,就连年纪较大的贾母都热衷于饮食活动,更别说其他人了。通过曲艺音乐唱词对“红楼”饮食文化的架构,使人们看到《红楼梦》虽不是饮食专著,但它对我们研究清代封建社会饮食文化和家族饮食风俗的描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结语
《红楼梦》曲艺音乐唱词的编写使得原本就生动的人物,更加具有能动性,将观众不知不觉的带进了《红楼梦》故事情节中,不仅对人物性格、语言的的认知独到,而且对封建社会的民俗风情如人物服饰、贾府餐饮以及岁时节令等也详尽介绍,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清代的民俗风貌与特点。正是因为《红楼梦》曲艺唱词涉及的民俗文化内容广泛、描摹细致,听众才能身临其境与作品相互交融。《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除唱词自身表达了民俗文化外,其形成的唱段也受到了南北方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南北方地域不同,北方有着粗矿、热情、奔放等特点,而南方有着细腻、温婉、柔美等特点,这是地域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例如北方唱段题材多以金戈铁马战场之事小说为主,而南方唱段题材多以妇女爱情之事才子佳人小说为主。由于小说《红楼梦》对于南北方民俗的生动描写,使得取材于《红楼梦》的曲艺唱段自来就将南北方民俗相融合,加之大运河的开通,曲艺艺人通过运河将南北方的唱词、曲调等相互借鉴与吸收。不难发现,许多北方曲种的《红楼梦》曲艺唱词,在南方的曲艺唱段中经过加工改编,与当地的语言、曲调、唱腔风格相互交融,逐渐受到了南方观众的喜爱,而一些南方的曲种在运河的流通中,将一些好听的曲调、描写细致委婉的唱词与北方民俗相互动,在北方扎稳脚跟。因此《红楼梦》曲艺音乐文学是我们了解伟大作家曹雪芹和小说《红楼梦》的一个窗口,更为我们开启了解中国古代民俗和曲艺音乐发展的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① 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中国书局,第367页。
② 丹纳著:《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1981年12月印刷,第7-8页。
③ 冯其庸、李希凡编:《红楼梦大辞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第1-2頁。
④ 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中国书局,第368页。
⑤⑩ 胡文彬编:《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12,第264、128页。
⑥⑦⑧⑨ 胡文彬编:《红楼梦说唱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3,第5、18、47、49页。
作者简介:吕笙,出生年月:1991.7.2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天津市,学历: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红楼梦及明清小说传播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