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文物名称翻译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sha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西北大学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英译文本为研究范例,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翻译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讨论,提供了作者的参考译文。同时对博物馆翻译工作的发展做了新的展望,以期加强各博物馆对展品和展览解说、翻译工作的重视,并逐步实现翻译规范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物说明牌;翻译
  1 引言
  陕西地区的博物馆数量众多,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国外观众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有限,参观博物馆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给予博物馆翻译工作足够的重视,加强国际交流,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西北大学博物馆地处文物大省陕西,以西北大学优势学科考古学为依托,并于2017年荣获陕西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全国著名的高校博物馆之一。本文以西北大学博物馆的文物说明牌上的英文翻译内容为调查基础,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探讨在翻译文物名称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西北大学博物馆文物名称翻译现状分析
  2.1 细节错误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窗口,展品翻译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在博物馆的体验感。而在进行文物名称翻译时,首先就要避免细节上的错误和失误,如拼写错误、字母的大小问题、汉语拼音的英译错误、用词不准确、缺失主要信息、语法错误等。以西北大学博物馆的文物名称翻译为例,其中就出现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错误。“鸡首壶”的翻译出现拼写错误,被误写成了“Checken-spout Ewer”,应该为“Chicken-spout Ewer”。“铜壶”被错译为“Bronze Plate”,应该为“Bronze Ewer”。“单耳罐”的译文“One Ear Pottery Jar”不符合英文阅读习惯,应该为“Pottery Jar with One Ear”。
  虽说这些细节上的小问题并不会对游客的理解造成太大影响,但这会影响到博物馆的形象,同时也体现出了译员的态度。因此,遵守目标语的书写规范,认真检查译文,避免由于粗心导致的错误是翻译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2.2 文物名称的英译缺乏规范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较大,尤其历史文化方面的词并非能一一对应,因此如何选用准确的词对文物名称进行翻译,使国外游客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是博物馆翻译工作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在对文物名称进行翻译时,首先要准确翻译名称中的重要信息,使用恰当的词语。许多文物的汉字名称对中国观众来说都很生僻,而且这些器物基本上是中国特有的,很难找到英语中意思完全一样的词来进行翻译。再加上国外观众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有限,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只用汉语拼音来翻译特殊文物的名称,可能会使他们看得一头雾水,失去参观的兴趣。以西北大学的几件青铜器翻译为例:
  铜鼎 Bronze Ding
  铜簋 Bronze Gui
  铜匜 Bronze Yi
  “鼎”“簋”“匜”只是使用了汉语拼音作为英译名称,外国观众从这些译文中只能知道这几件文物是用青铜制作的器物,而具体的用途并不能从中得知。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文物名称的英译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难度确实不小。要将文物的名称翻译得既准确又通俗易懂,首先要对翻译的对象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用便于国外游客理解的词和方式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外知名博物馆或权威书籍对中国文物的用词。例如,《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一书中就有一些中国古代常见器物名称的翻译,可以普遍运用于青铜器、陶器等(表1)。
  确定了用词之后,就可以按照英语的语法习惯将词语串联起来,完成文物名称的翻译。与汉语的命名方式不同,英语讲究嚴谨的语法结构和语序。汉语的文物名称通常把定语修饰词并列放置在前面,关键词在最后。而英语习惯将重点放在前面,修饰词放在后面。通过比较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物名称翻译实例,笔者认为文物名称的英译可以套用“形制+质地+[拼音名称(斜体)]+英文名称+纹饰/铭文/彩绘/其他特征”这一结构进行翻译。按照此方法,笔者翻译了几件西北大学博物馆的文物名称:
  夔纹大瓦当 Big Tile-end with Kui(Dragon like animal)Pattern
  汉白玉莲花纹经幢残块 Fragment of White Marble Dhvaja with Lotus Pattern
  父己爵 Jue(Drinking Vessel)with Characters“Fu Ji”
  这样,文物的英译名称就比较符合英语中心词在前的习惯,比较规范,不会出现若干词语乱堆砌的现象。常见的陶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等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而瓷器只需将质地换成釉色即可。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3 缺少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文物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古人的智慧,对于国外观众来说,要想了解其中深层的内涵并非易事。而文物说明牌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解说手段之一,承担的跨文化交流任务并不简单。因此,仅仅将文物的名称翻译准确还远远不够,还应当补充一些针对国外观众的背景知识介绍。比如瓦当上文字的意义、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中国古代图腾的内涵、瓷器上人物故事纹的典故等,只需寥寥数语就能让观众得到更好的体验。以西北大学博物馆的几件文物为例:
  ①“长生无极”瓦当
  原译文:Tile-end with Characters “Changsheng-wuji”
  修改译文:Tile-end with Characters“Chang Sheng Wu Ji”(It means wish you have a long life)
  ②饕餮纹鼎   原译文:Bronze Ding
  修改译文:Bronze Ding Tripod with the Design of Taotie(“Taotie”,A Chinese legendary animal,it is one of the dragon’s sons,and is usually decorated on bronze wares)
  ③玉璧
  原译文:Jade Bi Disc
  修改译文:Jade Bi Disc(“Bi”,A traditional Chinese sacrificial ware,it symbolizes the sun and the universe.)
  笔者对以上三件展品补充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所用的词语都非常通俗易懂,且篇幅较短,可以对国外观众,尤其对自助游客的参观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中国与西方在地域、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呈现出中、西方人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因此,在对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展品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国外观众的需求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增加相关知识的介绍,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使国外观众与展品进行更好的交流。
  3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博物馆翻译的新方向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翻译工作的基本原则,博物馆的翻译工作也是如此。“信”要信息全面,用词准确;“达”要通顺流畅,表达地道;“雅”要行文优美,特色鲜明。通过对西北大学博物馆文物名称的翻译现状分析后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翻译工作难度大、要求高。同时,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学习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仅仅做到“信”“达”“雅”这一原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针对博物馆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更高的要求。
  3.1 积极重视翻译工作
  笔者在调查西北大学博物馆的英译状况时发现,有些展品的说明牌上只有中文,而没有相对应的英文介绍。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博物馆中也很常见,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博物馆恰恰可以在这一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就成了国外游客与展品和展览沟通的重要桥梁。如果我们不重视展品和展览的翻译,甚至将这项工作忽略,国外观众的参观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并且也不利于博物馆的对外交流。因此,重视翻译工作、完善展品和展览的翻译对博物馆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至关重要。
  3.2 塑造亲和形象
  一提到博物馆,人们总会联想到久远的年代、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既是博物馆的优势,同时也会在无形当中让观众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而身处于不同文化的国外观众的体会则会更加强烈。文物无法开口说话,要想拉近国外观众与展品的距离,不仅要精心策划展览,还要用心撰写英译文本。例如,许多博物馆的展览序言内容,文字优美,辞藻华丽,朗朗上口,但是相对应的英译文本却没有那么优美,可读性不强,句子有些拖沓、繁琐。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在用词习惯和逻辑思维上有很大的差别。英语文章通常用词简单,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因此将中文内容字对字直译成英语文本并不符合英语的习惯,也不利于国外观众更好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今后的博物馆翻译应当摆脱固有的翻译模式,英译文本并不一定要与中文内容完全一致,可以根据目标观众的需求,对逻辑顺序做适当调整,避免生僻词语,突出关键信息,用轻松、简洁的语言阐释文物背后复杂、深奥的知识。
  3.3 丰富内容,传播传统文化
  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宣传教育越来越重视实现观众和展品、展览进行更好的交流。博物馆的任务不能仅限于将解说牌上的所有汉字直译成英语,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所翻译的文本可以让国外观众获取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还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些信息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了理解障碍。例如,地理名称、中国古代人物、成语典故、瓷器窑口、古代纹饰等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对于处于“低语境”的国外观众来说不太容易理解,直译造成沟通失败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认真分析翻译文本,积极收集国外观众的建议,适当添加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更换或删减生僻词语,将“高语境”的中文介绍翻译成适合国外观众理解能力的英译文本,使解说文字真正起到有效辅助展品和展览的作用,从而提高国外观众的参观兴趣,使他们更好地与展品进行沟通。
  4 结语
  目前,许多博物馆的翻译内容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向国际游客传递有效信息方面还有所欠缺。博物馆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场所,应当对展品和展览的翻译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规范翻译文本,不断充实内容,同时要多考虑目标语观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真正实现观众与博物馆的交流。
  參考文献
  [1]乌永志.文化遗产型景区双语解说问题与探讨——以西安为例[J].人文地理,2010(6):135-138.
  [2]杨红英,马海滢.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8):29-32.
  [3]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8):61-62.
  [4]李开荣.试论文物名称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1(11):10-13.
  [5]陈超.博物馆文物展品英汉对译质量现状研究——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J].语文学刊,2013(6):96-98.
  [6]Anne P.Underhill.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M].Wiley-Blackwell,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礼县高寺头村遗址面积75000平方米,现保存较好的区域仅有10000平方米左右,地势陡峭,黄土台地发育较好,文化层厚1.5~6米,分布有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的文化遗存。  关键词:彩陶;仰韶文化;高寺头村遗址;大型房址;遗物  中国现代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以研究发掘彩陶文化为开端的。我国彩陶文化历史之久远、分布之广泛、图案之丰富、谱系之繁复,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彩陶是将各
期刊
摘 要:2013年,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抢救性发掘了河南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院内的一座汉代古墓,为探讨研究鄢陵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丧葬风俗、社会生产、生活以及货币的演变提供较为详实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考古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河南;鄢陵;汉代墓葬;丧葬习俗  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在院内伐树时,发现一座古墓葬埋葬于树下,经校方领导上报鄢陵县文管所,待查实后,由鄢陵县文管所上报许昌市文物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是在博物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而演变来的。文章通过对博物馆诞生与发展历程的回顾,初步探讨和反思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与演变,并对博物馆教育的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反思;发展  通常来说,博物馆所具有的职能一般是收藏、陈列、研究。但是博物馆还具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那就是教育职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当今已经发挥出重要作用,且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
期刊
摘 要:星岩书院由北宋名臣包拯创办,是西江流域最早的书院,对西江流域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星岩书院的创办过程和影响进行了梳理,并对包公创建星岩书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星岩书院;过程;影响;原因  星岩书院由北宋名臣包拯治理端州期间(1040—1042)创办,是西江流域最早的书院。星岩书院在传播中原文化、培养人才、移风易俗、改善西江流域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创办星岩书院是当
期刊
摘 要:颜色釉瓷是中国明清瓷器的重要种类,而毡包青釉瓷器是众多颜色釉瓷器中的一小众品种。以前,国内从事博物馆文物专业研究的工作人员常把其与霁蓝釉和茄皮紫釉区分模糊,因为毡包青釉瓷器的存世量并不像黄釉、红釉、青釉、蓝釉、白釉等瓷器那么大。但南京博物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藏有数量可观的毡包青釉瓷器。笔者于2016年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毡包青釉瓷器。文章从毡包青釉瓷器的用途、
期刊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尼采的哲学思想与未来主义精神的关系。未来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实践者,使得浩浩荡荡的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成为美术史上灿烂的一页。  关键词:未来主义运动;重估;力线  1 未来主义的发起背景  20世纪初,正当整个欧洲文艺界都沉浸在19世纪末的颓废遗风之时,肇始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Futurism)毅然决然挥别罗马民族的旧日荣耀,迈向一个充满能量
期刊
摘 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丰厚历史文化,但目前文创市场上,南京地方特色文创产品缺乏。目前江苏文创市场上识别度高的卡通风格文创产品缺乏,本项目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尝试。优秀的卡通人物,特征鲜明,形象可爱,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基于南京出土文物开发的卡通人物形象,可以让束之高阁的文物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文章取材南京当地出土的六朝人物俑,设计一系列六朝卡通人物形象以及与南京方言结合的表情包,尝试创作出
期刊
摘 要:以湘君、湘夫人绘制“二湘图”,将二妃作为湘水女神的形象创造出来,是傅抱石“九歌”诗意画创作主题。1960年初,傅抱石获得佳楮,又恢复了《湘君》的经营,并逐步拓至大幅,以高古游丝式的线条来表现湘君,极富节奏韵律的美感。9月,傅抱石感慨与老舍的友谊,深情地题跋,慷慨相赠北邮,老舍欣喜万分,精心题跋,归纳了点评傅氏人物画风格特征。《湘君图》见证了傅抱石、老舍两人良好的人际互动和真挚的书画情缘。 
期刊
摘 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而南京城墙作为南京的文物名片,见证了650多年的历史变迁,向社会传递了文化遗产的信息,对于历史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标识解读工作,也是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文章以南京城墙与太平天国历史的联系为例,阐述了文化遗产标识解读工作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化遗产;南京城墙;社会价值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72年,
期刊
摘 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其纹饰主要以象形动物为主,后逐渐转化为几何纹饰。这些纹饰在彩陶中的大量应用直观展示了史前人类使用符号的能力。这一变化也可以理解为象形向几何形式的转变。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彩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鱼纹饰、鸟纹饰,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人面纹饰,并围绕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审美开展了探讨,希望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出彩陶的魅力。  关键词:彩陶;鱼鸟纹饰;仰韶文化;审美  早在距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