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莽措湖:神湖与不嫁姑娘的传说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hao00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莽措姑娘出生于一个牧民的家庭,美丽善良。周边村庄的小伙子们都追求她,但她许下了一个诺言——找不到水源便不嫁人。莽措姑娘成天带着她家的一头吉祥神牛四处放牧,寻找着水源,直到她慢慢从一个小女孩长成25岁的大姑娘……
  惊鸿一瞥莽措湖
  多年前的一个夏日,因为要去莽岭乡调研,半路应我的要求,我和同伴们拐上了赏莽措湖的路。橙红的夕阳羞怯地溜进山坳时,我们来到了莽措湖。余晖映照下的莽措湖蒙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如此美好的景色,深深地潜入了我的脑海里。
  夜幕很快降临,由于湖边无法过夜,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莽措湖,来到了莽岭乡。工作安排好以后,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起莽措湖的神美之处。于是,大家提出了去莽措湖巡礼一番,请求乡政府给我们安排五六匹马,乡长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早晨8点,我们来到了莽措湖边的牧场上,进入一座帐篷中,主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端来了香喷喷的热茶,吃些干粮,等马牵来。
  早晨的莽措湖静得出奇,薄薄的雾,犹如轻纱覆盖在水面,周边的山岗时隐时现,透露出湖水清幽婉丽的柔姿,却是别具一番意趣。
  9点半左右马来了,赶马的牧民解释说:“昨日来通知时已经很晚了,马又在其他牧场,所以,今天来迟了。不过我们还来得及,只要6小时就可兜一圈了”。我看他的脸色,那么诚恳的样子,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于是,我们出发,沿着左侧的莽措湖边沿开始巡湖。湖水拍打着湖岸,在朝晖中湖面波光粼粼,几十只灰鸭在湖中戏水,几声雁叫声从远处湖湾中传来,宁静之中,把人带入了一种遐想的意境。
  大约行进了1.5公里,看到了东南方向的山脊,朝晖中十几只草羚羊排着队走过,仅仅离我们五六百米,看得非常清楚。它们悠然自得,慢步闲游,时而看看我们,时而低头吃草,自由自在。融入自然的那种单纯的快乐油然而生。
  湖畔岩壁窥探老鹰窝
  羚羊走远了,我才深深地吸了口长气:“今天我们很幸运,白屁股羚羊看到了,而且看得很真切。”(一个从后藏来的干部说:“听别人说的白屁股就是这个呀!”。牧民导游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前天我还看到了鹿呢,上个月我们一个牧民还看到了狗熊抓鱼”。
  又走了几百米,导游说:“你们看不看老鹰窝?”。我急着问他:“在哪里?”“看那岩石上面。”我们顺着他指着的方向看去,看到岩石平台上面有一个树枝搭建的大窝,绕过岩石,爬到上面,窝里还有3只母鸡般大的小鹰。仔细辨认,原来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胡鹫的窝。3只小胡鹫孵出不久,刚刚长出了茸茸的白毛。大胡鹫看到我们在它的窝边走动,就盘旋在的我们头顶。导游紧张起来:“咱们不看了,走吧!”我看出了他的心思,下了岩石,骑上马,催促同事离开了胡鹫窝。路上我问:“为什么看到大胡鹫,你那么紧张呢?”他说:“老鹰是西藏老百姓心中的神鸟,它的窝是神圣的,不能侵扰的,如果我们侵扰和污染了神鸟的窝,大鹰就不会再回来,小鹰将会死去”。
  我们的马队继续前进,走过一处叫弯草坪的沼泽地,这里水草丰美,有几千只大雁在此栖息。恍惚之间,我竟还把这些大雁看成了成群的绵羊。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大雁群聚在一起,我难以压抑心中兴奋,激动的大声呼叫喊起来,“大雁!大雁!这么多的大雁!”
  这一叫,马上引起了雁群的注意,它们惊叫着飞了起来。顿时,我们的头顶是黑压压一片翻飞的大雁。雁群惊叫翻飞着落到了远处,举目皆景,丰盛的水草、碧蓝的湖水、翻飞的大雁、周边的牧场、悠闲的牛羊,一切都那样的和谐。
  神湖与不嫁的姑娘
  坐在草坪上欣赏眼前的景色,问向导:“莽措有什么传说呢?”牧民向导介绍到:相传很久以前,莽措湖周边没有水源,群众的饮水十分困难。同时,由于长期的征战,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莽措姑娘出生于一个牧民的家庭,美丽善良。周边村庄的小伙子们都追求她,但她许下了一个诺言——找不到水源便不嫁人。莽措姑娘成天带着她家的一头吉祥神牛四处放牧,寻找着水源,直到她慢慢从一个小女孩长成25岁的大姑娘。那是一个干旱的夏季,她坐在干裂的草地上想着心事。她家的吉祥神牛,翻开了一块扁平的石块,涌出一股泉水,泉水越涌越多,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莽措湖,莽措姑娘和吉祥神牛为了守住泉眼也变成了湖中两个岛。莽措湖便成了当地老百姓所崇敬的地方神。”
  然而莽措湖却没有一点儿伤感的情调。她就像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色少女,静静地躺在雪山草原的环绕之中质朴而天然。
  在藏东,要寻访这样的美景,可谓数不胜数。
其他文献
龙岩连城县隔川乡竹叶山村里,有一个“梯云书院”。这个旧社会时期的私塾早已经废弃,屋子外墙脱离,屋顶千疮百孔,两间房只有一扇房门,另一间只用一块塑料布遮挡。  黄富珍老太和她的女儿们就住在这里。四姐妹分别叫陈大妹、二妹、三妹和小妹。19年来,黄老太共收养了12名弃婴,只有她们活了下来。  手上牵着大妹,背上背着二妹,筐里挑着三妹和小妹,每天走街串巷地乞讨,便是黄老太给村里人的印象。21岁时,因无法生
期刊
萍乡一名退休教师,潜心4年写下千页手稿,近百万文字,成功发明一项专供老年人使用的电脑输入方法。最终,萍乡市湘东区老教师欧诗淼收到了国家专利局向其颁发的专利证书,4年的辛酸顿时化成了一份浓浓的幸福。    老人爱上研究文字  缘于祖上一个故事  欧诗淼今年73岁,家住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新湄村,退休之前,他先后在当地多所中小学任教。欧诗淼从小就对文字感兴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渐渐喜欢研究文字,从文
期刊
莱阳市为了切实做好部分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工作,规定对1954年11月1日国家试行义务兵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或“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时军龄视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政策待遇的退役士兵发放生活补助。  据了解,2011年度退役老士兵老年生活补助标准为每服一年义务兵役每人每月发给10元。2012年及以后满60周岁的,自当
期刊
老舍一生爱画,爱看、爱买、爱挂、爱收藏,爱和画家交往,是个十足的“画儿迷”。老舍收藏的第一幅国画是齐白石的《雏鸡图》。1933年,老舍按当时的润笔标准,通过许地山向齐白石求购《雏鸡图》这一精品后,如获至宝,精心托裱成长轴,只在家庭的重大节日才张挂几天。后来,老舍和画家的来往渐多,藏画也日益丰富,包括林风眠的山水、徐悲鸿的雄鸡等。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家里客厅的西墙是他挂画的主要阵地,虽然仅能并列四幅中
期刊
我的奶奶一直生活在农村,今年已经70高龄了。爷爷从电力公司退休后,分得一套旧平房,在父亲和两个叔叔强烈要求下,奶奶恋恋不舍地与她的三亩薄地和鸡鸭猪狗们告别了,从此转移到了县城。  向来做惯了农活的奶奶自然是闲不住的,他在没有得到父亲和叔叔们允许的情况下私自与几个同龄的老干家属在街头做起了小买卖。夏天贩些瓜果蔬菜,冬天纳些鞋垫、做几双土布棉鞋;从此,风里来雨里去,奶奶显得乐此不疲。因为害怕受到儿孙们
期刊
源于“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临漳的千古佳话“曹冲称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曹冲称象的具体地点在何处,却鲜为人知。近日,经专家实地考证,曹冲称象地点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的岗村一带。  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占据邺城,并以邺城为根基而统一北方。居邺16年间,曹操精心营建邺都,其修筑的邺北城开创了古代城市建筑中“中轴对称,分区明显,棋盘式格局”的先河。占据长江下游的东吴孙权曾向曹
期刊
刘绍棠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被誉为“大运河之子”,刘绍棠13岁就以“神童作家”的美名登上文坛,备受文化界和读者的关爱。  大运河畔的童年诗画生活  刘绍棠出生在大运河畔儒林村一户普通的农家。  刘绍棠从小就出奇的聪明,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历史故事他都能很快记住,还能生动地讲述给小伙伴听。1942年春节过后,还不满6岁的刘绍棠就被送往邻村供给店村上小学。小学的校舍是关帝庙中的后
期刊
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儿时老北京小吃是不是还让你记忆犹新呢?  ●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
期刊
有一天早晨,出于怀旧心态,我特意在一个摊位买了一只久违的热气腾腾的包谷馍。啃着金黄色的甜滋滋的包谷馍,情不自禁想起了半世纪前棉被下的包谷馍。  一九六三年冬季,来自上海闸北区的一百多名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怀着“屯垦戍边,开发边疆”的心愿,驻扎新疆兵团农二师塔二场蚕桑二队“土洪坝”(维语:野兔多。)  这是一处新盖四合大院,军营式营房。营房用土坯砌盖,平顶房顶用梧桐树干和苇秆建筑成,外墙用石灰粉白;
期刊
194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后,稍稍喘了口气。当时宋美龄正在美国寻求援助,她感到,美国不再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无论如何也守不住台湾。美国政界大多数人也认为,要不了多久,台湾就会被共产党军队攻占。  台湾保不住,蒋介石再往哪里跑呢?为此宋美龄常常失眠。  宋美龄思前想后,决定给蒋介石发电文,劝他到瑞士避难。但蒋介石并没有复电。宋美龄等得焦急,就又给蒋介石发电说,由于跟美方打交道十分困难,她觉得蒋介石应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