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进这一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本文立足于河北省廊坊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当地政府提升农民素质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进党章,赋予突出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对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习近平总书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培育一支适应时代潮流,推动时代发展的新农民队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提升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众所周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这其中,建设主体和建设目标之间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现乡村建设主体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只有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提高农民的学习能力,还包括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改变农民生活习惯,树立文明道德风尚,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一句话,就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一、廊坊市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方面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奠定了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物质基础。2017年,廊坊市级财政安排2.5亿、县级财政20余亿元专项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在省级重点村减少的情况下,财政专项资金不减反增,为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2017年全市以全面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香河省级重点美丽乡村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建设,着力打造218个省级和165个市级重点村,启动开展“五业融合、五业同兴”试点示范,推动美丽乡村与文化、现代农业、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现代农业、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使美丽乡村建设从“造环境、聚人气”向“兴产业、富民生”发展,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步入新阶段。截至目前,廊坊市已有104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
(二)强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增强农民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以培训带动创业,促进农民增收。廊坊市连续多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7年,全市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710人,项目总资金213万元,全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与以往不同的是,2017年廊坊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更加注重质量。采取“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培训方式,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同时接轨“互联网+”,应用廊坊培育监管平台,实现了培训电子化,涉及新型农民素养、现代农业创业、农业信息化、质量安全、蔬菜、植保、土肥、养殖等十多个主要专业领域。实现了由各类生产技能培训向提升综合素质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转变。
二、廊坊市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廊坊市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些乡镇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问题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
(一)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当前,受经济利益至上观念影响,有些村民传统的发展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很多村民只关心自家富裕,对于村街发展规划漠不关心,或选择外出打工,或选择单打独斗地经营,有些村民则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生活局面中,小富即满,没有做大做强的意愿。
(二)村民文化消费产品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匮乏。虽然在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但是村民的学习意识淡薄,加之缺乏维护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使得这项惠民工程没有发挥其正常功能。很多村民特别是年青一代沉迷网络游戏现象严重,农村原有的铺张浪费、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求神拜佛等各种陈规陋习并没有消失,“黄、赌、毒”等文化垃圾依然在滋生蔓延。
三、提升廊坊市农民综合素质的解决对策
(一)立足廊坊实际,助推产业兴农,以经济提升带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农村文化繁荣反哺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足动力和持续动能。近些年来,廊坊市产业兴村步伐加快,各村街积极谋划、大力发展适宜本地发展的“支柱产业”,例如大厂县陈府乡农业园区建设,永清县土楼胜利村三产融合发展,致使一大批村民正在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身份转变。而随之出现的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民群众落后思想观念不相适宜的矛盾凸显。要解决这一矛盾,还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保障工程。针对当前部分村街存在的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缺乏运行资金、疏于长效管理、发挥效果不好等问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乡村文化设施运行经费管理,按一定比例将其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使乡村文化设施物尽其用。
二要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草根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应秉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乡土文化人才,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多出文化精品,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精神食量。
(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要實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总目标,农民素质提升是关键。变比偏远地区,廊坊市农民素质教育水平并不算低,但离新时期新农民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农民传统落后观念根深蒂固。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需要各级政府针对农民素质提升的特点对症下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农民群体特殊性,采取易于为农民群众接受的教育形式,广开渠道,不拘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要培树典型,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彰显道德风尚榜样的力量。各级政府应立足基层实际,大力培育、深入挖掘“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草根英雄”和“身边好人”,多角度多渠道广泛开展评议和推荐活动,让崇德向善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使广大基层群众在精神标杆的示范带动下,传承楷模精神,汲取榜样力量,为廊坊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二要搭建宣传平台,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递正能量,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供平台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媒介正成为基层群众获取信息的有一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抓好舆情研判,肃清网络环境,借助新兴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农村思想文化软实力。
三要多形式开展农民综合素质培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培育新时代新农民为目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改变生活习惯,转变陈旧观念,增强致富本领,提高文化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作者单位为中共廊坊市委党校)
课题项目:2018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8030,课题组成员:李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进党章,赋予突出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对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习近平总书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培育一支适应时代潮流,推动时代发展的新农民队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提升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众所周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这其中,建设主体和建设目标之间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现乡村建设主体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只有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提高农民的学习能力,还包括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改变农民生活习惯,树立文明道德风尚,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一句话,就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一、廊坊市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方面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奠定了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物质基础。2017年,廊坊市级财政安排2.5亿、县级财政20余亿元专项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在省级重点村减少的情况下,财政专项资金不减反增,为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2017年全市以全面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香河省级重点美丽乡村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建设,着力打造218个省级和165个市级重点村,启动开展“五业融合、五业同兴”试点示范,推动美丽乡村与文化、现代农业、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现代农业、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使美丽乡村建设从“造环境、聚人气”向“兴产业、富民生”发展,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步入新阶段。截至目前,廊坊市已有104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
(二)强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增强农民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以培训带动创业,促进农民增收。廊坊市连续多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7年,全市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710人,项目总资金213万元,全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与以往不同的是,2017年廊坊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更加注重质量。采取“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培训方式,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同时接轨“互联网+”,应用廊坊培育监管平台,实现了培训电子化,涉及新型农民素养、现代农业创业、农业信息化、质量安全、蔬菜、植保、土肥、养殖等十多个主要专业领域。实现了由各类生产技能培训向提升综合素质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转变。
二、廊坊市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廊坊市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些乡镇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问题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
(一)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当前,受经济利益至上观念影响,有些村民传统的发展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很多村民只关心自家富裕,对于村街发展规划漠不关心,或选择外出打工,或选择单打独斗地经营,有些村民则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生活局面中,小富即满,没有做大做强的意愿。
(二)村民文化消费产品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匮乏。虽然在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但是村民的学习意识淡薄,加之缺乏维护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使得这项惠民工程没有发挥其正常功能。很多村民特别是年青一代沉迷网络游戏现象严重,农村原有的铺张浪费、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求神拜佛等各种陈规陋习并没有消失,“黄、赌、毒”等文化垃圾依然在滋生蔓延。
三、提升廊坊市农民综合素质的解决对策
(一)立足廊坊实际,助推产业兴农,以经济提升带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农村文化繁荣反哺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足动力和持续动能。近些年来,廊坊市产业兴村步伐加快,各村街积极谋划、大力发展适宜本地发展的“支柱产业”,例如大厂县陈府乡农业园区建设,永清县土楼胜利村三产融合发展,致使一大批村民正在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身份转变。而随之出现的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民群众落后思想观念不相适宜的矛盾凸显。要解决这一矛盾,还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保障工程。针对当前部分村街存在的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缺乏运行资金、疏于长效管理、发挥效果不好等问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乡村文化设施运行经费管理,按一定比例将其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使乡村文化设施物尽其用。
二要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草根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应秉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乡土文化人才,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多出文化精品,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精神食量。
(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要實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总目标,农民素质提升是关键。变比偏远地区,廊坊市农民素质教育水平并不算低,但离新时期新农民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农民传统落后观念根深蒂固。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需要各级政府针对农民素质提升的特点对症下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农民群体特殊性,采取易于为农民群众接受的教育形式,广开渠道,不拘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要培树典型,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彰显道德风尚榜样的力量。各级政府应立足基层实际,大力培育、深入挖掘“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草根英雄”和“身边好人”,多角度多渠道广泛开展评议和推荐活动,让崇德向善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使广大基层群众在精神标杆的示范带动下,传承楷模精神,汲取榜样力量,为廊坊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二要搭建宣传平台,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递正能量,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供平台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媒介正成为基层群众获取信息的有一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抓好舆情研判,肃清网络环境,借助新兴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农村思想文化软实力。
三要多形式开展农民综合素质培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培育新时代新农民为目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改变生活习惯,转变陈旧观念,增强致富本领,提高文化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作者单位为中共廊坊市委党校)
课题项目:2018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8030,课题组成员: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