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几点尝试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真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在现行高考体制下,中学作文课堂教学中讲的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我国的写作学专家绝大多数都将“主旨”、“主题”、“思想”等列入“写作要素”(写作能力)的首位,而语文教学法专家对写作能力的分析,无一例外地都把“审题”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 诚然,“主题”或“思想”的确是构成文章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第一要素。但这种“主题”或“思想”的来源应该出自写作主体的思考与选择,而不是来自教师事先的规定与外在的强加。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的状态,写作中没有了心灵的颤音。而教师的指导往往只停留在对那些成功作文优秀因素共性的分析与解读上,使极具个性化的写作活动成为集体工场里的流水装配和批量生产,作文的个性化生命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从本质意义上讲,写作其实是一种自发的交际行为,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天性需要。但在过去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学生(人)的这种天性往往很早就被剥夺。有些地方,从学生知道作文是语文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时起,作文就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分裂。在应试体制下,作文的“器用”被反复强化。可以说,许多学生都是在天性之外痛苦地耕作着这块贫瘠的作文田地。
  
  二、加强学生感受文字的能力
  
  对文字的深刻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文字感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仰仗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这些年,我们的写作理论和写作理念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把丰富的生活当作提高写作能力的直接源泉。新潮的理念几乎普遍认为:只要学生生活丰富了,写作能力就会自然提高。我们认为,这是对写作教学新的误解。
  人的自然天性的表达欲望只解决了写作的动机问题,而且这种欲望是本能上的一种混沌,它代替不了作文过程,更不是作文的结果。人们通常都认为,写作就是把所思所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把思想和情感当作写作的直接源泉,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现象对接,缺少对写作过程的实质思考。不错,写作的确要有思想与情感,问题是思想与情感从哪里来?如果从生活的原生态角度考量,思想和感情自然是从生活中来。但进一步思考:具有同样或相似生活经历的人所写出来的东西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呢?其实,语言学家早就告诫我们:语言是思想的实现,而不是思想的表现。从写作角度讲,感受文字才是写作的直接源泉。其实,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对写作来说,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比感受真实生活的情感与思想更加有意义,因为写作中表达原生态生活的思想与情感需要通过文字来实现,而现实生活所感受的情感与思想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体验,它在多数情况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就是没有转化为文字的自觉。从深层次讲,思维结构制约着决定着语言的表现力,只有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有较高表现力的语句。当然,要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需要外部言语所提供的词汇积累,文章学所提到的主题等恰当的辅助。可以这么说,培养写作能力,最根本的还在于对文字所传达信息的敏感度如何,在于对文字如何传达信息的感受力如何,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深层意义上揭示了作文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两大问题。
  因此,阅读必须十分讲究,一定要在有效的尺度之内才能产生阅读的写作效益。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有所感动,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内心精神资源也才会有充实的积淀。我们提倡的立体式阅读也就是让阅读主体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指向处于与文字对话状态的一种阅读模式。当然,对于文字的感受度,拥有不同心理品质、不同思想结构、不同情商与智商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能够引起自己感触的文字只能由学生自己解决,也只有学生自己能最好地解决。我们说,目标只有一个,但道路却有千万条,关键在于适合自己。
  
  三、深度模仿,生成文学语言
  
  理论的探讨固然可以廓清笼罩在写作教学上的许多迷雾,指出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向,但崎岖的写作之路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人们不禁要问:写作中体现个性和创新的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有没有一个相对可操作的实践切口?这个切口应该建立在怎样的理念层次上?为此,我们提出“深度模仿”作文操作策略,就是突破传统写作的修辞与结果模仿,进入到语言思维过程的模仿,进入到语言运用规律过程的模仿。
  我们认为,阅读的平面化也在阻碍着写作话语权的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话语权的失落许多时候并不是他们没有说话,而是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说,他们没有具体的操作可以模仿。我们提出“深度模仿”,关注的正是怎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现这些特有的表达,而发现它表达的特有之处也就发现了它独特的情感与思想。以自己的方式发现,这也正是找到了自己学写作的途径,而教师的作用既不是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找不到方向,也不是让学生在现成抽象的理论中碰壁,而是以自己特有的发现来开发学生特有的发现。所以,对学习写作来说,教师不但要看到语言表达了什么内容和信息,更应该关注它是如何传达这些信息的。
  当然,写作从本源上说既然是一种“天性的需要”,它就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无的放矢的写作必然会导致无病呻吟,而且必须在一定的氛围和情境下(至少是在一种相应的心灵状态下),写作才会产生真正的效益。所以,有的研究者提倡如下四个方面的“真实的写作”是富有借鉴意义的:1、真实的写作任务;2、真实的写作对象;3、真实的写作环境;4、真实的写作成果。
其他文献
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无论考试成绩好与不好,无论自己有无过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严和自尊,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应该一律予以理解、爱护和尊重。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师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正确对待后进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十分重要,而且任务艰巨,方法虽有多种多样,但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和情感投入。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深深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课堂提问,有时我所提问题的回答常常不能得到我预期的效果,此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反思过去的教学,我想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一、逆向思维一一创新    逆向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如何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呢?  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数学生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从“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这段文字并思考:这段话是
期刊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说明良好的习惯蕴涵着巨大的潜能。  教会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
期刊
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理解人文精神,在理解人文精神中学习语言表达艺术,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觉得,教师应抓住作者的内心情感,去寻求阅读教学的突破口,进而解决这一问题。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在文章中总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引领下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也就是说,作者的内心情感领导了语言文字的组织。因此,阅读教学也应顺应这一规律,挖掘作者的
期刊
对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识字教学极其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作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生字,扫清认读障碍,提前阅读写作,更为了孩子们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教育教学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小空间中,使得作文时选材窄、内容简单、立意旧,没有城市儿童那种多视角、立意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
期刊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无论是什么样的考试,文言文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成为语文课本里的一大亮点。因此,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爱好,是如今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文言文离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汉语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有些大,导致了学生觉得这类文章十分难解和枯燥。因此,要如何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爱好呢?    一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浅谈之。  关键词 语文课 转换 改革    一、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现行语文课堂教学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所主宰,偏向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这样,既忽视了师生互动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平等、互动
期刊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