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的适应性。方法 72例强迫证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40例,氯丙咪嗪组32例。结果 根据国际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协作组报告,Y¬—BOCS减分率达35%者即认为有效。
【关键词】西酞普兰;强迫症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47-01
一、对象、方法及工具
1.研究对象符合DSM—4和CCMD—3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各种症状性强迫症和严重躯体疾病者;年龄大于60岁。
2.研究方法将72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成西酞普兰组(40例)、氯丙咪嗪组(32例),采用双盲对照研究方法。每组经8周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量表测定及临床疗效评定。
3.工具(1)研究药物:西酞普兰选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0毫克片剂,服用剂量为40—100毫克/日。氯丙咪嗪选用湖南洞庭制药厂生产的25毫克片剂,服用剂量为100—200毫克/日。(2)症状变化的标量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测量Y¬—BOCS(耶鲁—布朗强迫量表)、MSCPOR(MARK恐怖强迫量表)、HAMD及TESS量表分。(3)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细胞、尿液分析、肝功、心电图、脑电图、心肌酶谱。(4)临床疗效评定:采用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及无变化四级法。
二、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评定:两组经8周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见表
表1两组临床疗效评定表
组别痊愈显进进步无效有效率 显示率{%}
西酞普兰(N=40)10 16 10 49065
氯丙咪嗪(N=32)6148 4 87.562.5
(2)两组治疗前后Y¬—BOCS量表分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Y¬—BOCS量表变化
组别 治疗前平均分治疗后平均分 治疗前后之差平均分治疗前后平均减分率分《%》
西酞普兰(N=40) 24.13 11.4613.2855.68
氯丙咪嗪(N=32) 22.76 12.8811.4547.25
注:西酞普兰组比氯丙咪嗪组相比,经方差分析,两组均值差=2.530.01,无显著性差异。
(3)两组治疗前后MSCPOR量表分的变化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MSCPOR分变化表
组别治疗前平均分治疗后平均分治疗前后之差平均分 治疗前后平均减分率分《%》
西酞普兰(N=40) 58.2447.1312.0818.95
氯丙咪嗪(N=32) 22.7612.8811.4547.25
注: 西酞普兰组比氯丙咪嗪组相比,经方差分析,两组均值差=1.83< d’(1,0.05),P>0.01,无显著性差异。
(4)两组治疗前后HAMD分变化见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HAMD分变化表
组别治疗前平均分治疗后平均分治疗之差平均分
西酞普兰(N=40) 21.3410.09 11.24
氯丙咪嗪(N=32) 17.9811.26 8.06
(5)两组不良反应频数分布见表5(略),在治疗研究期间,西酞普兰组无任何不良反应26例(65%) ,氯丙咪嗪组仅为8例(25%)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18.92 ,P<0.01。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轻,常见为食欲减退、口干、便秘、嗜睡、腹泻、视物模糊,而氯丙咪嗪组除出现以上的常见反应外,还有6 例病人曾出现一过性心电图、转氨酶及心肌酶谱异常。可见氯丙咪嗪组反应较重,明显高于西酞普兰组。
三、讨论
强迫性神经症,传统思维一直认为其病因及病理机制与个性特征及心理因素有关。但近时期本病患者经PET研究,发现患者额叶眶面和尾状核部位有代谢增高的变化[2]。近来又有许多作者研究提出凡能加强阻断5—HT重摄取性药物,即能增强脑内5—HT功能者,均能对强迫症有效,提示强迫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涉及5—HT神经递质功能障碍[3]。根据西酞普兰的基本药理作用,为了观察西酞普兰对强迫症治疗效果,特别与传统标准药物氯丙咪嗪作对照研究。根据国际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协作组报告,若Y—BOCS减分率达35%者即认为有效。本文研究结果提示:从临床疗效评定来看,西酞普兰组、氯丙咪嗪组有效率及显效率为90%、65%、87.5%、62.5%。而Y—BOCS、MSCPOR强迫症量表减分率分别为55.68%、47.25%和18.95%、21.64%,表明两组对治疗强迫症均有明显疗效,但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酞普兰与传统抗强迫症症药物氯丙咪嗪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毒副反应轻微、发生率低,增加治疗医从性,半衰期长达24—72小时,服用方便(1次/日)计量固定,安全范围大,故可以成为强迫症治疗的一种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姚芳传.西酞普兰对恐惧症和强迫症的疗效[J].临床医医学杂志,2003,13∶127
[2]罗佳,李占江.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43:123-125
[3]白凤凤,李涛,王莹。丁螺环酮对难治性强迫症治疗的增效作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15-116
【关键词】西酞普兰;强迫症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47-01
一、对象、方法及工具
1.研究对象符合DSM—4和CCMD—3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各种症状性强迫症和严重躯体疾病者;年龄大于60岁。
2.研究方法将72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成西酞普兰组(40例)、氯丙咪嗪组(32例),采用双盲对照研究方法。每组经8周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量表测定及临床疗效评定。
3.工具(1)研究药物:西酞普兰选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0毫克片剂,服用剂量为40—100毫克/日。氯丙咪嗪选用湖南洞庭制药厂生产的25毫克片剂,服用剂量为100—200毫克/日。(2)症状变化的标量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测量Y¬—BOCS(耶鲁—布朗强迫量表)、MSCPOR(MARK恐怖强迫量表)、HAMD及TESS量表分。(3)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细胞、尿液分析、肝功、心电图、脑电图、心肌酶谱。(4)临床疗效评定:采用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及无变化四级法。
二、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评定:两组经8周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见表
表1两组临床疗效评定表
组别痊愈显进进步无效有效率 显示率{%}
西酞普兰(N=40)10 16 10 49065
氯丙咪嗪(N=32)6148 4 87.562.5
(2)两组治疗前后Y¬—BOCS量表分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Y¬—BOCS量表变化
组别 治疗前平均分治疗后平均分 治疗前后之差平均分治疗前后平均减分率分《%》
西酞普兰(N=40) 24.13 11.4613.2855.68
氯丙咪嗪(N=32) 22.76 12.8811.4547.25
注:西酞普兰组比氯丙咪嗪组相比,经方差分析,两组均值差=2.53
(3)两组治疗前后MSCPOR量表分的变化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MSCPOR分变化表
组别治疗前平均分治疗后平均分治疗前后之差平均分 治疗前后平均减分率分《%》
西酞普兰(N=40) 58.2447.1312.0818.95
氯丙咪嗪(N=32) 22.7612.8811.4547.25
注: 西酞普兰组比氯丙咪嗪组相比,经方差分析,两组均值差=1.83< d’(1,0.05),P>0.01,无显著性差异。
(4)两组治疗前后HAMD分变化见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HAMD分变化表
组别治疗前平均分治疗后平均分治疗之差平均分
西酞普兰(N=40) 21.3410.09 11.24
氯丙咪嗪(N=32) 17.9811.26 8.06
(5)两组不良反应频数分布见表5(略),在治疗研究期间,西酞普兰组无任何不良反应26例(65%) ,氯丙咪嗪组仅为8例(25%)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18.92 ,P<0.01。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轻,常见为食欲减退、口干、便秘、嗜睡、腹泻、视物模糊,而氯丙咪嗪组除出现以上的常见反应外,还有6 例病人曾出现一过性心电图、转氨酶及心肌酶谱异常。可见氯丙咪嗪组反应较重,明显高于西酞普兰组。
三、讨论
强迫性神经症,传统思维一直认为其病因及病理机制与个性特征及心理因素有关。但近时期本病患者经PET研究,发现患者额叶眶面和尾状核部位有代谢增高的变化[2]。近来又有许多作者研究提出凡能加强阻断5—HT重摄取性药物,即能增强脑内5—HT功能者,均能对强迫症有效,提示强迫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涉及5—HT神经递质功能障碍[3]。根据西酞普兰的基本药理作用,为了观察西酞普兰对强迫症治疗效果,特别与传统标准药物氯丙咪嗪作对照研究。根据国际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协作组报告,若Y—BOCS减分率达35%者即认为有效。本文研究结果提示:从临床疗效评定来看,西酞普兰组、氯丙咪嗪组有效率及显效率为90%、65%、87.5%、62.5%。而Y—BOCS、MSCPOR强迫症量表减分率分别为55.68%、47.25%和18.95%、21.64%,表明两组对治疗强迫症均有明显疗效,但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酞普兰与传统抗强迫症症药物氯丙咪嗪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毒副反应轻微、发生率低,增加治疗医从性,半衰期长达24—72小时,服用方便(1次/日)计量固定,安全范围大,故可以成为强迫症治疗的一种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姚芳传.西酞普兰对恐惧症和强迫症的疗效[J].临床医医学杂志,2003,13∶127
[2]罗佳,李占江.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43:123-125
[3]白凤凤,李涛,王莹。丁螺环酮对难治性强迫症治疗的增效作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