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感悟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三国的这段历史起自公元184年汉灵帝时期黄巾之乱,之后是董卓专权,文有李儒、贾诩等,武有吕布、华雄等,可谓是爪牙众多。他恃强而横,为所欲为,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于是,王允与曹操密谋,以献刀为名,准备除掉董卓,然而计划未能成功,曹操被董卓通缉,于是曹操回到家乡,招募乡勇,遍发檄文,号召各路诸侯一同讨伐董卓,于是,盟军诞生了———看似十分强大的盟军,有十八路诸侯。
  其中,袁绍的家族四世三公,是名门望族,因而被推举为盟主,成了总司令。于是,大家在他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奔着董卓来了。看这个阵容,还是很强大的,其中也不乏猛人,当时关羽,张飞都在,不过是在其中一路诸侯公孙瓒的手下,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孙权的老爸,也绝对不是等闲之辈。按说这个盟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可是,虽说在这场讨伐战中双方互有胜负,但很快,盟军就解散了。究其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个团队没有凝聚力。很多人心怀鬼胎,不想付出,却又想出风头,一点集体荣誉感都没有,他们脑子里面想的不是这个团队能不能打败敌人,而是自己能获得什么好处。当时,作为先锋的孙坚,英勇作战,打得敌人节节败退,然而当他跟负责督运粮草的袁术要粮草的时候,袁术因为怕孙坚打了胜仗抢了头功,于是暗自使坏,拒不发粮草,害的孙坚军心大乱,为敌军所败,孙坚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看,这就是这个团队的成员干出来的事。自己不行还看不得别人行。如此卑劣的行径还不止这一次,当时董卓手下的大将华雄,勇猛无比,所向无敌,打的盟军没人敢上,于是,关羽上了,这就是著名的温酒斩华雄。斩了华雄之后,非但没落到什么好处,还被轰出营帐,原因只是因为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他们不知道,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啊?是人才,而他们却如此的不重视人才。其实说白了,还是他们不能容忍风头被别人抢了。不过在这里还是要表扬一下曹操同志,他在以后的用人这方面绝对是做到了任人唯贤,从不注重门第出生,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现在再说这个盟军最后会解散,我想大家应该也不会再觉得奇怪了吧。当然,个别好同志还是有的,孙坚就不说了,我们的曹操同志也是很不错的,最后在请求总司令袁绍支援无果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可惜独力难支,大败而回的悲惨结局也是难免的。所以说,一个团队,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成功。
  在三国里面,有很多人都是我崇拜的偶像,诸葛亮在我的排行榜中是当之无愧的NO.1。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干这些自然不必说,在民间,他几乎是智慧的象征,然而很少有人会提及他的另一样东西———他的责任心,是想尽一切,付出一切也要完成交托给他的工作的一种信念。他的一生,用那八个字形容我想是最为贴切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在出师表中的那句话也表明了,责任,在他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看到没,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责任心。所以说啊,人家青史留名,为万世所敬仰,你也不要眼红啦!那也都不是白来的啊!得付出啊!
  关羽,这个名字,相信地球人都知道。纵观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光环笼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是功盖环宇,威震华夏,后世更是尊他为神,盖庙修祠,顶礼膜拜。可是关于他还有一个著名的事件———最后一个事件,估计是个他自己也没想到的人生大转折———败走麦城。他因此事件走完了他的一生,属于非正常死亡。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英雄最后的结局就应该是这么悲壮吗?关于关羽最后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擒,最后被杀,其中的来龙去脉,要说的话就要追溯到庞统死后,诸葛亮入川,把荆州托付给关羽镇守的时候开始说起了,不过说来话长,我就不细说了。总结了一下,我只想说,关羽的最终的失败,他自己本人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为他的性格,说白了就是他为人比较傲气,傲的看谁都不如他。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现在都明白这个道理,做人,要低调!可他就是不谦虚,还表现的很夸张。他不明白,在他那个年代,大家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有时候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
  以他当时的处境,是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按照诸葛亮临走的时候给他的千叮咛万嘱咐,就是要他一定要跟孙权搞好关系,这样才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曹操。孙权倒也够意思,希望与关羽交好,还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结婚,结秦晋之好。可是我们的关二哥是怎么说的呢?“虎女岂能嫁权(犬)子”?你瞧瞧,我们孙同志这么有诚意的来和你攀亲家,你不同意也就算了,居然还说这种话,这就有点太欺负人了!孙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我们的孙权同志毅然决然地投入曹操的怀抱,一起合伙对付关羽,可我们的关羽同志这个时候还是那么不谦虚,自以为武功盖世,天下无敌。无所谓,打!于是,腹背受敌,之前所说的悲剧就发生了。
  当然,关羽的大部分东西我们还是要肯定的,他有勇有谋,重情重义,意志坚定,宁死不屈。然而就是因为他傲气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的人生结局。所以说,我们做人还是谦虚点的好啊!别人的亮点也要看到,不要总觉得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即便自己当时正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时候,也要保持一个低调,谦虚的心态,毕竟咱不是万能的超人啊!
  三国里面给我感悟的人很多,我也不一一阐述了,总之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每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选自《半山书房》
其他文献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题主问:为什么我看了200多本书思想还没有本质的提高?如果按照励志段子的逻辑,这是个理直气壮的问题:我投入那么多,为啥没有回报?  可是按我理解的读书逻辑,这根本就是个伪问题:你都看了200本什么书?怎么看的?不先问这些,光凭读书数量,以求思想质量,还不如问自己为啥看了二十多年春晚也没提高审美水平。  按我的想法,劝人读书,当然是件好事,但读书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读不读书,可能
生病之前,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气风发地赴美受奖,自认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然而,吊诡的是,领奖回来没几个月,我就发现自己生病(淋巴癌)了。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在诊疗间、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在呼吸之间顿失所有的病人。那时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责怪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喊:“为什么是我?我做
王羲之的《蘭亭序》,尽管它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
對于我们这些与张爱玲交臂而过的人,就只能从她留下的文章去认识她。在散文里,她显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说则要隐晦与曲折一些。而说到底,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因为于我们来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先看张爱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见的,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她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在《公寓生活记
荷兰有些焦虑,十九世纪荷兰最骄傲的儿子凡高的画他们收藏得不多,伟大的杰作散佚在世界各地,凡高是属于全世界的。但荷兰要证明他是她的儿子,所以在1973年建立了凡高博物馆。又用很多的钱到世界上收买凡高的画,但许多杰作是难以买回来的。在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共有凡高的200多幅油画,500多张素描。  我去的时候是秋天,阿姆斯特丹下着细雨,但不冷。从红色的火车站出来,随便问一位老太太,她仔细辨别了我的
最近有机会重读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感慨良多。实际上,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读了此书,当时感觉非常的兴奋。后来撂在一边没再捡起,一是因为值得一读的翻译文学太多,目不暇接;二是《百年孤独》在文学圈中声誉日盛,几乎成了一部无法亲近的“圣书”。当初清新的阅读印象已经淡漠,代之以一些庞大而不知所云的概念。比如有人评论说:“《百年孤独》完美地描述了人类‘儿童状态’对于恐怖与无助的无意识。”你能明白他说
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打了一仗。这场战争,叫鄢陵之战。当时,打仗是只有贵族才能参加的事情。平民就算跟着去,也只能担任后勤工作。参加战斗的,是国君、大夫和士。结果,晋国大夫郤至多次遇到楚共王。每次,他都要脱下头盔,小步快走。这是表示尊敬,也是行礼。于是,到了中场休息的时候,共王就派了一个人带着一张弓,去慰问郤至。使者代表楚王说:刚才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有一位穿浅红色军装的人,真是君子啊!他见了寡人
看杜牧的生平,总会给人时代错乱的违和感。倘若他生活在魏晋时代,一定是清谈座上的嘉客,会抢尽卫玠的美男风头,会让一部《世说新语》反复出现他的名字,会使名满天下的竹林七贤变成竹林八贤。  他生就一副魏晋名士的派头,却很遗憾地生在了唐朝。  杜牧用了整个青年时代说明了“人不风流枉少年”的道理,幸而他的上级长官是个懂风雅的人,由得他将冗俗公务置诸脑后,整日在扬州城的脂粉营里饮酒赋诗。  当然,如果你是他的
齐国闹了一场内乱,国君成了刀下鬼,太子隐姓埋名,躲在史官家里当仆人。  上古的史官都比较倔,认死理。不讲道理的事儿,他们死也不会去做,反过来说,讲道理的事儿,他们愿意用生命去捍卫。也是在齐国,早些年庄公与崔武子的老婆私通,老崔知道后杀了齐庄公,史官就在竹片上记下:“崔杼弑其君。”老崔觉得憋屈,要求史官修改庄公的死亡方式。史官不从,老崔就砍了他的头,让他弟弟接任。二弟当上太史公,还是在竹片上照原样记
古时候的杭州十大城门里,有一座“武林门”,而“武林”则一直是杭州的别称。  那么,“武林”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武林”原为“虎林”,最早杭州灵隐一带的山上有老虎出没,因此称为“虎林山”。到了唐朝,为避李渊高祖的名讳(李虎),将所有的“虎”字改为“武”字,于是,“虎林”便成了“武林”。  除了“虎林”改“武林”之外,当时书上的“猛虎”改为“猛兽”,甚至连勇猛的“虎牙将军”也不幸变成了“武牙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