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山武畧集》原文及译文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nqq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丰元年抄本《鄂王武论》中的“倚山武全集”(他本有不同命名,如王质抄本,命名为“倚山武论叙”),是康熙三十八年倚山(姬龙峰)的发小、上官理存天先生为姬公所作的序。意义十分重大。
  从此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姬公龙峰的大致生平事迹。如姬公文才武略,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弟子多是书生(他本记载,姬公弟子八百)。
  对照它本,可知,由于历史的局限,文字狱的环境,上官理存天在介绍姬龙风的时候,许多事情未提,只能是含糊其辞“奈之何哉?!奈之何哉?”。在((姬龙凤自志》中,可以看到姬公更多生平事迹等历史重要信息(适当时机公布)。
  这些可谓是中国武学最珍贵的文献。因为中国武林中,还没有发现其它门派创始人自己及其发小好友的直接文字。
  序言之后,姬公家乡弟子王际温先生的徒弟陈常先生,为上官先生的序文加了批语。
  康熙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上官理存天先生序《倚山武论》拳谱,不仅是现存中国最珍贵的拳谱,同时也是明末清初史学界新发现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笔者现将核对过的序言全文及其参考译文,一并列出,供各位参考。
  以下序言原文(造字处未能辨识,有待高明指教)
  倚山武全集
  倚山,余同乡,余总角友也。未冠时,芸奋志殚悬梁之苦,营火勤修奋刺股之恨。
  余阅其经术,日:既明。既取青衿如拾芥;览其文章,日:入式。果有朱衣以点头。既优康马之学问,复娴宗岳之兵法,诚哉之武才也。
  具使躬荣阶,允建致泽之弘功,名标武弁,信立安定之奇勳。
  奈何怀寅丘园,未见旌之界;藏器渭演,弗闻车服之风;久困衡门以养志,恒塞泉石以娱情。
  惟是徒与及门多士辈,朝讲朱程之书理,夕谈殴藕之文章;昼秤孙吴之兵策,夜述黄尉之战书。碌碌劳终身焉已矣。
  嗟嗟,孰使之哉?时也?耶,而非也。命也?人耶,而非也。天也!
  呜乎!倚山乎!安命已耳!顺天已耳!奈之何哉?!奈之何哉?!是为序。
  年家眷弟上官理存天拜题
  啬皇清康熙己卯岁菊月望元日撰于从修微室
  读上官先生叙,可谓深知太先生者哉。
  晚生陈常谨志
  以下为笔者的译文
  《倚山武晷集》(序)译文
  倚山是我同乡,是我的发小。二十岁之前,在书斋里像古人孙敬悬梁、苏秦刺骨一样地发奋读书。
  我阅读他的经学论文,说:已经完全明理,取胜于其它读书人,如手到擒来;又看他的文章,说已经合乎程序。后来果然中式(为顺治八年文举人)。
  (倚山)既擅长唐朝经学大师康子元(治《易经》、《老庄》之学)与大唐贞观朝宰相马周(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的学问,又娴熟宋宗泽与岳飞的对金胜战之道的实用兵法,真是武将之才啊!
  倘若(倚山)有机会为亲自国家效力,相信会建旷世奇功,以武功垂名,一定能立下国定邦之功。
  无奈(倚山)怀才隐逸,没有机遇,空有本事,无从施展。长期困在乡野养心明志,一直在野里与山泉为伴抒发情怀。
  好在,弟子门人多是书生,早上,为学生讲解程朱理学之课,晚上教授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白天解析孙子吴子的兵法,夜里阐释黄公尉缭子的战书。就这样劳碌了一生。
  叹!叹!什么造成的啊?天时吗?是,又不是。是个人的命运吗?是,又不是。是天意(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啊!
  唉!倚山啊,安身保命罢了。只能顺从历史大命运罢了!个人改变不了天意啊,有什么办法呢?
  以此做为序。
  倚山的兄弟上官理存天
  敬书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农历九月十五日从修微室
  以下为倚山之晚辈陈常的赞语:
  读上官先生的序文,可以说是上官先生是深知师爷姬龙凤先生的人啊。
  晚辈陈常铭记在心!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研究,构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新体系,包括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等方面。提出“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理念和评价育人的思想,并指出在体操教学中要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真正将体操与人文、健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体操课
期刊
编者:中国养生协会副会长范海生先生创编的《长寿功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防病治病为核心,以健身健美为手段,以保健长寿为目的,通过调心、调息、调形等方法来完整的修炼人体功能的功法体系。通过修炼第一步站功可强五脏、调六腑:第二步坐功可安五脏、通六腑;第三步卧功可洗五脏、浴六腑;第匹步行功司激发脏腑经气正常运行,使后天的呼吸向先天的元气转化,发挥脏腑的原动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期刊
掌功,武功手上绝技之一。其练功方法,却因习者各门修养之不同而大异,尤其是本门秘传的修炼法,掌握者更是绝不轻易示人。  本套练功方法于世俗之练功截然不同,是以内气行功为主,辅以拍、印、摔、切、点五法行功外壮,每日一小时秘法修炼,配以秘法药功辅助行功,短时间内,手的组织便逐渐发生变化,掌部骨骼不断致密,手掌增厚、坚硬,产生出与一般气力不同之劲,杀伤力非常强大。因此,霹雳掌功练成后,便能顺利地利用阳劲伤
期刊
2005年,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讲堂迎来一场中外经济学大师的交流盛会,主题为“新市场经济与国富之路”,与会者皆为中美一流经济学家与中国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这是一场经济学术领域高端的“京都论剑”,会场上各路精英各抒己见,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间妙语叠出,台下听众也不禁击节称好,掌声不断。  然而你能想到吗?就在这些叱咤风云的世界顶级的“论剑高手”当中,还就真有一位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武林高手——他,就是万事达
期刊
当然,这也需要内气的配合,才可以事半而功倍。否则,非但不容易做到,而且有可能会造成内气不固、外邪入侵,导致关节处肿痛酸胀,影响太极拳的进一步修炼。因此,太极拳的练习需要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  有了“松”和“掤”,就基本上有了健身养生。但对于太极拳,兼具武术内涵来说,则还不够。  最后讲一讲“缠”  “缠”,是了知外界状况后的应对路线。笼统地讲有“顺缠”、“逆缠”,走的线路是缠丝螺旋。虽然只有顺
期刊
在中国武坛罕有人知晓马金镛这个人,19年前他的无声离世并没有引起爱好武术人士们的惋惜,时至今日也没人能够细数他对武术的贡献。虽然曾有人声称隐隐地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追问起来他们却说那是《书剑恩仇录》的作家金庸(查良镛),周恩来总理的形意拳老师韩金镛(韩慕侠)……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位马金镛先生是正统的形意八卦传承人,日本陆军仕官学校骑科学员,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国术馆教师,华北第四集团军骑兵教官,尤其
期刊
2002年,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退休后的王培锟教授,虽有多项文化、体育、艺术等项目期待他的加入,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为武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不遗余力。仅是2015年上半年就应邀到美国、成都、扬州等地讲学或是担任裁判工作。  王培锟生于1942年,算起来应该是73岁的老人了,但他给人的感觉确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言谈举止,文质彬彬,颇有几分书生气。特别是他的演武拳架,沉稳有力,柔中带刚,娴熟而韵味十足
期刊
学练太极拳,要想提高层次,练出内功,就需要全身摧僵化柔。要想身体摧僵化柔,先要知道太极拳的几种劲。杨澄甫弟子李雅轩先生曾把太极拳劲分为5种,有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他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但每种劲的感觉体会没有讲,怎样练出来的也没有讲。我结合练拳过程中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对学练太极拳的朋友有所帮助。  硬劲。也是
期刊
21报雕和尚  孙如林逆着门外的比,看不甚分明。但观其轮廓分明是一个妙龄少女!  孙如林停下弹琴,用双手揉了揉眼睛,确信不是幻觉。  她来了!  孙如林欣喜地起身迎了上去。  却说那个报信的根雕和尚此时止住寺里一处僻静的耳房中揉搓着一段黑黢黢但又油光闪亮的木棍一样的东西。  仔细看才能分辨出是一截老竹根。  那是一段一尺许的竹根,竹筋紧密,两端比中间深,想是他常年用两手把摩形成的包浆,隐约泛着一种
期刊
编者:刘晚苍先生(1906-1990),原名刘培松,著名武术家,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祖籍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镇东许家沟村。后随家人赴北京谋生,在东匹七条复兴粮店学徒。拜刘光斗(时武坛名家王茂斋、唐兴福、张玉莲的高徒)为师,学习谭腿、长拳、器械等,继而又学了吴氏太极拳、宋式八卦掌等。1929年代师授拳,1930年参加中央公园武术汇演。1932年随师去西安,在陕西国术馆教拳。曾获陕西国术比赛大枪第一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