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品质的关键期,为今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对初一新生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与生活。那么小升初之后学生怎样才能尽快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调整心态,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初中生活
到了初中以后,老师不再像小学时那样面面俱到的管理学生,平时对你也许不会是那么的特别关注了。因为在小学时,班级少,班上人数不多,老师或多或少的会在平时多照顾多夸奖一些。进入初中后,随著科目的增多、知识难度的深入,再加上对初中生活的不适应,大部分孩子的成绩可能不再像原来那么优秀。尤其是一些原本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进入初中,全镇甚至全县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更容易产生落差心理。个别学生还会产生自卑心理,学习起来没有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班主任要及时多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态,特别是住校的同学,第一次离开父母,和以前又不认识的同学住在同一宿舍,难免会有些不习惯,甚至睡不着觉。“我想家”这是出自远离父母,异地求学的初一新生内心的感叹!只有找到“适应的方法”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只有适应生存的环境,才能愉快地投入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初中学科也从小学的主要语文、数学一下子增加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7个学科,且每一科都有相应的作业要完成。每天在校上课的时间也增长了许多,玩的时间少,做的作业多了,心理负担也会随之加大,如果学生回家后父母不与之交流、沟通,他们很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从而对中学生活失去信心。
二、培养习惯,筑就成功的摇篮
让小学生快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关键问题便是学习习惯养成问题。同学们学习能否学好,是否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学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用最小的努力,花最少的精力,取得较高的效率。那哪些习惯,我们必须养成呢?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思维角度说,独立思考主要指思维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包括课本),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专家们认为听课要做到下列几点:①上课铃一响就要做好听课的准备;②密切注意教师,眼睛跟着教师转;③注意听教师的提示;④仔细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或回答;⑤记好笔记;⑥适应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⑦比教师先想出问题;⑧防止注意力分散;⑨听课时要进行分析理解。
(三)练习反思的习惯
学习过程中总要做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成为另一类习题?(一题多变促进思维发展)。同样,如果发生错误,更应进行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题目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做练习过程中,书写认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四)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读好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学们要学会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读书,最终靠是我们自己读的!
三、告别依赖,学会自立展翅翱翔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严重的依赖性,在家里啥事都要靠父母或他人,在学校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学生,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老师布置作业不主动完成,而是抄袭别人的,劳动得过且过。这样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变得没有主见,我们初一年级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让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好学生懒惰心理的疏导工作,从而让他们学会自强、学会自立。
进入初级中学的同学们,是苍鹰你就要搏击长空,是猛虎你就要咆哮山林,是蛟龙你就要遨游大海,走好第一步。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坎坷,也是搏击;是沧桑,也是攀登;是等待,也是寻求;是探险,也是相逢;是眼泪,也是歌声。青春的力量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青春的精神是点铁成金的奇异宝石。衷心地期望你们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致用,迈好青春的第一步,使自己的中学乃至整个人生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学班主任》
[2]《教育科研》
[3]《云南教育》
一、调整心态,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初中生活
到了初中以后,老师不再像小学时那样面面俱到的管理学生,平时对你也许不会是那么的特别关注了。因为在小学时,班级少,班上人数不多,老师或多或少的会在平时多照顾多夸奖一些。进入初中后,随著科目的增多、知识难度的深入,再加上对初中生活的不适应,大部分孩子的成绩可能不再像原来那么优秀。尤其是一些原本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进入初中,全镇甚至全县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更容易产生落差心理。个别学生还会产生自卑心理,学习起来没有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班主任要及时多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态,特别是住校的同学,第一次离开父母,和以前又不认识的同学住在同一宿舍,难免会有些不习惯,甚至睡不着觉。“我想家”这是出自远离父母,异地求学的初一新生内心的感叹!只有找到“适应的方法”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只有适应生存的环境,才能愉快地投入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初中学科也从小学的主要语文、数学一下子增加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7个学科,且每一科都有相应的作业要完成。每天在校上课的时间也增长了许多,玩的时间少,做的作业多了,心理负担也会随之加大,如果学生回家后父母不与之交流、沟通,他们很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从而对中学生活失去信心。
二、培养习惯,筑就成功的摇篮
让小学生快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关键问题便是学习习惯养成问题。同学们学习能否学好,是否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学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用最小的努力,花最少的精力,取得较高的效率。那哪些习惯,我们必须养成呢?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思维角度说,独立思考主要指思维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包括课本),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专家们认为听课要做到下列几点:①上课铃一响就要做好听课的准备;②密切注意教师,眼睛跟着教师转;③注意听教师的提示;④仔细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或回答;⑤记好笔记;⑥适应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⑦比教师先想出问题;⑧防止注意力分散;⑨听课时要进行分析理解。
(三)练习反思的习惯
学习过程中总要做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成为另一类习题?(一题多变促进思维发展)。同样,如果发生错误,更应进行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题目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做练习过程中,书写认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四)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读好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学们要学会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读书,最终靠是我们自己读的!
三、告别依赖,学会自立展翅翱翔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严重的依赖性,在家里啥事都要靠父母或他人,在学校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学生,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老师布置作业不主动完成,而是抄袭别人的,劳动得过且过。这样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变得没有主见,我们初一年级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让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好学生懒惰心理的疏导工作,从而让他们学会自强、学会自立。
进入初级中学的同学们,是苍鹰你就要搏击长空,是猛虎你就要咆哮山林,是蛟龙你就要遨游大海,走好第一步。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坎坷,也是搏击;是沧桑,也是攀登;是等待,也是寻求;是探险,也是相逢;是眼泪,也是歌声。青春的力量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青春的精神是点铁成金的奇异宝石。衷心地期望你们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致用,迈好青春的第一步,使自己的中学乃至整个人生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学班主任》
[2]《教育科研》
[3]《云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