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为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让农牧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危房改造等“十个全覆盖”工程。乌海市通过两年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规划起点低、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增收慢和增收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提出系統规划、强化产业支撑、绿色发展、推进规模化和农村公共服务等对策。
关键词:农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1
一、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背景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通车,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和黄河岸边的工矿型城市乌海市开始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牧业,2000年乌海市辖有6个乡,64个行政村。2004年乌海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推行城乡一体化改革。2006年将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对农村生产基础设施、道路、美化等工程进行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14年倾力打造“十个全覆盖”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指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农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改造、文化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及农村牧区常驻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
2015年底,乌海市辖有5个镇,13个行政村、1个涉农社区,农村常住人口3.44万人,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3125元。
二、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定位
基于乌海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成果,农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生产生活条件都较好。可见,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具备高起点条件。“十个全覆盖”工程要遵循“既要环境美、又要农民富”的宗旨,按照“一村一风格”高标准规划建筑构造;按照“一村一品”规划产业发展;按照城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教育、文化、商业、医疗、养老保险上与城市看齐,在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上狠下功夫。
三、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情况
截止2015年底,乌海市完成危房改造3212户,完成任务的161%,基本按照一村一风格实施了村庄整治;解决1171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任务的102%;完成街巷硬化235.23公里;完成5个集中新建区的供电工程;完成安装“户户通”6594户,建设无线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2个,新建广播“村村响”工程19个、幼儿园2所、卫生室5所、文化活动广场19个、便民连锁超市22所;为3027人发放农民养老金,完成任务的101%;为129人发放高龄津贴,完成任务的117%。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期仅3年。开展“十个全覆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经验不足,未能及时制定高起点的规划。
(二)由于农民的生活生产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对集中养殖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感觉不方便和不安全。没有形成集中处理垃圾的生活习惯,随地倾倒垃圾、院落乱堆乱放时有发生。
(三)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农民富裕起来,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让农民富裕,首先要发展生产,这是搞好农村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但乌海市单家独户的经营形式占主导地位,导致农民增收慢。
(四)主导产业支撑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葡萄是乌海的主导特色产业,但带动作用不突出,目前,保有面积仅3.2万亩,且种植面积相对分散,生产效率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4万亩,基于乌海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粮食产量较低,靠黄河水灌溉种植成本又较高,与市场看好的葡萄相比种植面积反而较大,种植结构亟需调整。
(五)由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再加上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慢,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达56%,导致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调。目前,村内劳动力70%是妇女。劳力不足,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流转中存在不少问题。
(六)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全面提升了农村道路、绿化亮化、卫生、饮水、文体、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衍生出了众多的长效管理问题,如,绿化管护、亮化日常开支、环卫清扫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和文化室、医疗室的利用及维护管理问题等。
五、应采取的对策
“十个全覆盖”工程要在今年年底结束,但“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不能结束,要长效保持并深度发展。
(一)巩固成果,加强统筹规划。统筹完善城乡规划设计,将“十个全覆盖”工程和农业产业项目、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相衔接,进一步整合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超前谋划路网建设,系统规划水利建设,积极推动生态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整体改造发展水平。
(二)建设三大园区,打造一个集散地。将产业发展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一是建设观光农业园区。完善黄河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将沿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沿黄生态文明产业带。建设以种植葡萄为主,与观光、度假等旅游结合的无公害园艺植物园。二是建设设施农业园区。以设施蔬菜、葡萄、草莓、油桃等为引领,打造高效精品农业基地,让主导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三是建设种养殖园区。整合土地,建一个集蔬菜、饲草料种植、畜禽养殖、农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四是打造葡萄及葡萄酒集散地。充分利用乌海市种植葡萄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葡萄酒庄,倾力打造西部地区葡萄及葡萄酒集散地。
(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生产。一是实行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和片区指导价制度,在现有各项补贴的基础上,政府再给予适当的补贴,提高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做好流转服务。
(四)建立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继续把农村公共服务这个“短板”补提上来,进一步深化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再认识。加大农区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医疗服务、教育金融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公益岗位,保证农村的绿化和环卫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教育金融商业资源均衡机制,进而打造美丽乡村并留住农村劳动力。下大力培育农村科学健康的生活新方式,推动良好文明的农村新风尚。
关键词:农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1
一、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背景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通车,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和黄河岸边的工矿型城市乌海市开始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牧业,2000年乌海市辖有6个乡,64个行政村。2004年乌海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推行城乡一体化改革。2006年将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对农村生产基础设施、道路、美化等工程进行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14年倾力打造“十个全覆盖”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指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农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改造、文化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及农村牧区常驻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
2015年底,乌海市辖有5个镇,13个行政村、1个涉农社区,农村常住人口3.44万人,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3125元。
二、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定位
基于乌海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成果,农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生产生活条件都较好。可见,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具备高起点条件。“十个全覆盖”工程要遵循“既要环境美、又要农民富”的宗旨,按照“一村一风格”高标准规划建筑构造;按照“一村一品”规划产业发展;按照城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教育、文化、商业、医疗、养老保险上与城市看齐,在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上狠下功夫。
三、乌海市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情况
截止2015年底,乌海市完成危房改造3212户,完成任务的161%,基本按照一村一风格实施了村庄整治;解决1171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任务的102%;完成街巷硬化235.23公里;完成5个集中新建区的供电工程;完成安装“户户通”6594户,建设无线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2个,新建广播“村村响”工程19个、幼儿园2所、卫生室5所、文化活动广场19个、便民连锁超市22所;为3027人发放农民养老金,完成任务的101%;为129人发放高龄津贴,完成任务的117%。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期仅3年。开展“十个全覆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经验不足,未能及时制定高起点的规划。
(二)由于农民的生活生产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对集中养殖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感觉不方便和不安全。没有形成集中处理垃圾的生活习惯,随地倾倒垃圾、院落乱堆乱放时有发生。
(三)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农民富裕起来,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让农民富裕,首先要发展生产,这是搞好农村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但乌海市单家独户的经营形式占主导地位,导致农民增收慢。
(四)主导产业支撑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葡萄是乌海的主导特色产业,但带动作用不突出,目前,保有面积仅3.2万亩,且种植面积相对分散,生产效率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4万亩,基于乌海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粮食产量较低,靠黄河水灌溉种植成本又较高,与市场看好的葡萄相比种植面积反而较大,种植结构亟需调整。
(五)由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再加上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慢,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达56%,导致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调。目前,村内劳动力70%是妇女。劳力不足,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流转中存在不少问题。
(六)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全面提升了农村道路、绿化亮化、卫生、饮水、文体、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衍生出了众多的长效管理问题,如,绿化管护、亮化日常开支、环卫清扫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和文化室、医疗室的利用及维护管理问题等。
五、应采取的对策
“十个全覆盖”工程要在今年年底结束,但“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不能结束,要长效保持并深度发展。
(一)巩固成果,加强统筹规划。统筹完善城乡规划设计,将“十个全覆盖”工程和农业产业项目、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相衔接,进一步整合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超前谋划路网建设,系统规划水利建设,积极推动生态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整体改造发展水平。
(二)建设三大园区,打造一个集散地。将产业发展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一是建设观光农业园区。完善黄河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将沿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沿黄生态文明产业带。建设以种植葡萄为主,与观光、度假等旅游结合的无公害园艺植物园。二是建设设施农业园区。以设施蔬菜、葡萄、草莓、油桃等为引领,打造高效精品农业基地,让主导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三是建设种养殖园区。整合土地,建一个集蔬菜、饲草料种植、畜禽养殖、农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四是打造葡萄及葡萄酒集散地。充分利用乌海市种植葡萄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葡萄酒庄,倾力打造西部地区葡萄及葡萄酒集散地。
(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生产。一是实行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和片区指导价制度,在现有各项补贴的基础上,政府再给予适当的补贴,提高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做好流转服务。
(四)建立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继续把农村公共服务这个“短板”补提上来,进一步深化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再认识。加大农区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医疗服务、教育金融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公益岗位,保证农村的绿化和环卫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教育金融商业资源均衡机制,进而打造美丽乡村并留住农村劳动力。下大力培育农村科学健康的生活新方式,推动良好文明的农村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