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帝成为法官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成为法官,这怎么可能?但是,在《圣经》中记载的“末日审判中”中,上帝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现实世界即将结束的日子里,上帝在“约沙河谷”,审判—切死人和活人,蒙救者升入天堂享永福,受罚者堕入地狱受永刑,魔鬼丢入“火湖”受永罚。上帝的审判是以基督教教义为依据,以信徒的精神和思想为审查的重点。可是精神和思想是在人体内部孕育着的,同时它又瞬息万变,上帝怎样裁判呢?
  作为法官的上帝是会偏好大陆法系的庭审方式,依据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所不知的禀赋来进行查证和裁判呢?还是仿效英美法系的庭审方式,采用对抗制,让双方当事人相互举证、质证,谁举证不能,就承担不利的后果,上帝只是作壁上观?
  阿克顿勋爵告诫人们,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那上帝会不会走到这—步呢?如果上帝经济收入菲薄,政治地位低微,自律较差,又无外部监督制,难保上帝不被拖下水。
  在《上帝怎样审判》一书中,作者龙宗智作了这样的推想。神学家是这样回答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上帝无需用庭审就可以查明事实,你也无需怀疑上帝的品行、收入或地位等等,因为他就是公正的化身。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纠纷的不是上帝,而是一位普通的法官。亚里士多德说:人不是神,让人来裁判案件,就会在理陛中渗入兽性。因此,法官碰到了许多上帝碰不到的问题。—方面,案件的事实如何查明,特别是如何把握客观的事实在主观中的凝固,这成为法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主观印象痕迹和客观物质痕迹中去探究事实真相的道路是崎岖的,法官必须要穿过“悬置于真幻之间的‘罗生门’”,甚至有时还要通过“直觉——灵魂之眼”才能确定事实的真相。
  另—方面,在适用法律时,法官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如同韦伯所说的像—台自动售货机,把写好的状子和诉讼费放进去,就会自动送出判决?还是像卡夫卡在《诉讼》一书中描写的,脱离了正义、公平轨道的机车,既无法有效启动,也无力及时终止。在《诉讼》一书中,卡夫卡通过司法制度的异化的描述,将人的异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并将法律制度异化的普遍性和影响力视为人类异化的基本原因。龙宗智先生在佧夫卡的诉讼和司法的惯性》一文中不禁发问,如果人的异化是制度化的和结构性的,不触动制度根本,不消除异化的条件,改革收效会有多大?
  作者龙宗智是—位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人物”,他—方面坚信现代法治理沦,憧憬中国法治的春天;另一方面,又限于国情,举步唯艰。沉默权、阳光法、检警一体化等等美好的理论设想”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但作者味因此而轻言放弃,他试图在上帝和法官之间搭起—座沟通的桥梁——“相对合理主义”。目前,中国法治的主要问题不是在于法律制度的本身,而是在于支撑制度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条件并不具备。“相对合理主义”承认法治公理的普遍适用性,同时电认识到理论上完美的制度并不一定可以付诸实施,而行之有效的制度并不—定是事先设计好的,它是一种演进的理性主义,对制度及其运作程序步改善,而非迅速推进制度的变革。它重视变革的背景尤其是法治的条件,认为不注意实际条件和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误将法官当成上帝,不仅理想中的法治秩序无法实现,还极有可能破坏现存的秩序,扰乱新秩序建立的条件,而导致改革的流产。
  法官不是上帝!历史也只为那些能够运行的车辆发出通行证。“相对合理主义”也许给我们出示了这样的一张通行证。
其他文献
网络时代最大的感觉就是你总跟不上,觉得自己在不断地落伍。“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的反思与前瞻”这个论题属于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论域,可以从许多方面展开思考。比如,方法论的审视,可以探究对网络的思考究竟是本体性的思考还是技能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讨论互联网中的事情,也可以讨论互联网和其他什么事情,还可以从互联网和别的事情之间相互观察。  网络开辟新时代  从以往流行的质(材料)、
期刊
人物名片  周平红,国际知名消化内镜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医疗卫生专委会副主任。2020年1月,周平红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将“禁忌症”改写为“适应证”  “可以说,对胃肠道夹层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包括内镜全程切除术等方面,我们领
期刊
1945年12月30日,民进在上海中国科学社(今陕西南路235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2011年以前称“卢湾区图书馆”)宣告成立。为庆祝民进成立75周年,2020年12月30日,民进成立旧址纪念馆开馆仪式在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举行。笔者长期在上海市委统战部门工作,多年来不断搜集资料,并曾先后访问了中国科学社的老社员、上海市政府参事杨小佛先生(杨杏佛先生之子),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
期刊
2017年5月某日,收到寄自河南安阳的书信,来信者是与我素昧平生的张平治先生。他在信中告诉我,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研读我的诗歌,并正在构思撰写一本评论我的诗歌创作的书。张平治先生年逾八旬,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是一位著述丰富的文艺评论家。他随信寄来了他的很多著作,其中有几本谈美学的书,如《美学趣谈》《美学有什么用》《情诗与审美》等。他在信中告诉我,他曾为台湾诗人席慕蓉写过一本《
期刊
前段时间里读到一本有趣的书——《无聊的哲学》,作者是挪威哲学家拉斯·史文德森,这是我第一次读挪威哲学家的著作。书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状态——无聊。最近几年,我也时常被这种思想状态困扰着,私下里通过观察发现,有这种情绪的人还真不是少数,由此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探究兴趣,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有必要把无聊的话题深入梳理一下。  无聊,是一种很难定义的思想状态,在中国的语境里
期刊
如果说,1970年4月的第一颗卫星上天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起点的话,那么1984年4月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成功则是我国航天事业新的飞跃。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报道。  无需多言,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是航天事业的一件大事。对这样的大事进行报道,自然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对于人造卫星技术我是外行。所以,在1983年9月我随国防科工委组织的记者团到达西昌发射基地去采访。实际上,这是一次参观和学习,所得颇丰。  西昌地处成
期刊
2010年9月17日是敬爱的老师杨遵仪教授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杨老师享年101岁在地学界传为佳话。他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地层学家和地质教育家,长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可谓桃李满天下。    教学生动    我于1951年夏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杨遵仪教授是我们的老师,教授我们普通地质学,我是他在清华大学最后一批地质学子。普通地质学是为初学地质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普通地质学在国外称 P
期刊
梁治平先生《法治十年观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是一本考量和反思中国法治进程的书,书中所收录的随笔曾经零零星星读过,但是,汇集在一起,从整体上可以显现出十年来中国的法治进程与社会变迁。梁治平从底层视角审视法治建设提出:“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开始同法治有密切关联,中国的法治进程也因此而获得新的意义和持久的动力。”确实,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律诉求的增强,法治开始从政治动员成为一种民
期刊
上学期,我有幸参加了KaraAbramson讲授的美国民事诉讼法学课程,Kara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获法律博士学位(J.D.)。一学期下来,学术视野的开拓令人兴奋,而中间发生的几件小事更发人深省。  刚开学时,语言上的障碍加之文化背景的差异让我手忙脚乱:听清楚了授课内容没时间做笔记,记了笔记又跟不上Kara的讲述。于是,下课后,我去向Kara要上课的讲义,以保证上课时不致于因忙于记录而
期刊
那一年,我呆在布鲁塞尔,乘EUROSTAR到巴黎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正好有几天的假期,于是决定去看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巴黎。作为自助游的必要功课之一,出发前我照例收集相关介绍资料,把以往形成的对目的地的种种印象清晰化、完整化。在心里已然勾勒出了诸多的画面,到实地无非是验证,哪些和我的想象是一致的,哪些比我想得更美好一点,哪些需要我去宽容和理解。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随手翻阅林达的《带一本书到巴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