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近三年高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反馈了学校在教学、学生工作、生活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事实表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组织环节、校园硬件条件和文化环境、师生关系和人文关怀、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的成效等是影响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努力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以此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12-04
学生满意一般是指学生在将自己接受教育服务的结果跟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兴、愉悦或是失望的一种心理感受[1]。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是毕业生接受在校期间的教育服务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实际程度[2]。毕业生满意度可以直接反映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其扩散效应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社会考生的报考期望。因此,分析毕业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毕业生满意度,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说明
本研究引用数据来自专业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合作开展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调研形成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2届~2014届)。麦可思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数据结果具有统计的代表性。
二、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一)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显示,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0%、93%、9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下有所提升。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同类数据分别为90%、92%、93%。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与全省同年该类数据基本持平。麦可思的报告还对学校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学生工作、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
1.教学满意度
调查显示,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分别为90%、91%、91%,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8%)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90%)高1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等,详见图1。在对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需要改进的毕业生进一步调查,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地方依次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
2.学生工作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学生工作满意度分别为78%、87%、86%,可以看出,近两年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4%)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与江苏省高职2014届(86%)持平。毕业生认为,母校的学生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其次是“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不够好”“解决学生问题不及时”等问题,详见图2。
3.生活服务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4%、88%、91%,可见,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在逐年上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3届(86%)高2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87%)高4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生活服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前列的都是“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不够好”“学校医院或医务室服务不够好”“宿舍服务不够好”等,详见图3。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就业现状满意度与毕业生离职率、毕业生职业期待的吻合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就业现状满意度可以反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2%、60%、61%,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1%、61%、66%。值得注意的是,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比江苏省同类数据低5个百分点。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其次是“发展空间不够”等,详见图4。
三、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水平和教学组织环节
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和对教学满意度的直接因素,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如果学校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保障,很可能成为高职学生厌学、逃学的直接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就指出,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3]。同时,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师资配备、学生问题的解决、设施的保障、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等也都是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二)校园硬件条件和文化环境
食堂、宿舍、教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所,这些地方的硬件设施条件及其维护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及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发挥,无形中奠定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情感基调。 (三)师生关系和人文关怀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预期效果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学生要学的最大的技能,是如何生活在一个有灵性的社会里,如何帮助形成一个有灵性的社会[4]。而这种技能的养成通常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交往尤为重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院系领导、校领导,乃至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能否从各自的角度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一些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四)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的成效
从现实层面来说,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去向可以归结为就业、创业或是升学,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现状的满意度,与其在校期间是否接受了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关,如果学生在入校后没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职业世界,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后续的求职就业过程中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满意度便难以实现。
四、提升毕业生满意度的对策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养成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根本路径。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在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因此,需要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高效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及公正、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5],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中反馈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实习实训环节组织及其效果的满意度。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等现象,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需求。通过深化教赛融合、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共享平台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二)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增强个体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到树立职业理想,从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到习得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从养成职业核心素质到健全职业心理,需要的是终身性的全方位、全程性的教育[6]。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就受到了关注,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途径为:一是对所有高职学生开设《职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就业中心教师、专任思政教师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二是通过第二课堂、讲座、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引导。总的来说,职业发展指导全程化的理念已基本建立,但在实施过程中偏重就业前的指导,缺乏过程性监督和考评,加之师资力量薄弱,且缺少专业培训,实施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近3年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数据已经提示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迫切要求学校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尤其要注重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要让学生在每一次顶岗实习、企业见习活动中都带着对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去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和指导,如很多学校都已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指导人员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业的咨询服务。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曾指出,师生关系应该和谐自如,要充满师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应带头“责善”;梅贻琦先生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生影响,教师应加强自己的“修养”,既教书又育人[7]。而当代大学的师生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种种“异化”,教师把个人的科研、职称评定放在首位,忽视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人格上的陶冶感化,学生对教师少了敬畏之心,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师生关系功利化等现象比较普遍。重塑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任课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以自身的影响力去塑造学生,真正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结合;班主任、辅导员乃至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管理人员各自所承担的育人责任也不能缺位,并且其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院系领导、校领导要甘当师生情感支持之源,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是现代化教育对大学办学条件的要求。优美怡人、文明整洁的校园,窗明几净、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干净卫生的食堂,安全洁净的学生公寓,周到放心的医务条件,这些都从物质方面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对建立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具有积极意义。优良的校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完全之人格”,达成品性教育之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学习条件的改善及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建立起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 考 文 献
[1]韩玉志.现代大学管理:以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40.
[2]屠群峰.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94-99.
[3]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C].王刚,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4][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
[5]李建,蒋道霞,傅伟.多维、立体、全景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职教论坛,2015(17):55-58.
[6]房欲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104-110.
[7]姚叶,黄俊伟.过去大学的师生关系与现在大学的师生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0(2):66-68.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12-04
学生满意一般是指学生在将自己接受教育服务的结果跟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兴、愉悦或是失望的一种心理感受[1]。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是毕业生接受在校期间的教育服务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实际程度[2]。毕业生满意度可以直接反映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其扩散效应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社会考生的报考期望。因此,分析毕业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毕业生满意度,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说明
本研究引用数据来自专业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合作开展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调研形成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2届~2014届)。麦可思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数据结果具有统计的代表性。
二、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一)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显示,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0%、93%、9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下有所提升。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同类数据分别为90%、92%、93%。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与全省同年该类数据基本持平。麦可思的报告还对学校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学生工作、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
1.教学满意度
调查显示,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分别为90%、91%、91%,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8%)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90%)高1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等,详见图1。在对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需要改进的毕业生进一步调查,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地方依次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
2.学生工作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学生工作满意度分别为78%、87%、86%,可以看出,近两年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4%)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与江苏省高职2014届(86%)持平。毕业生认为,母校的学生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其次是“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不够好”“解决学生问题不及时”等问题,详见图2。
3.生活服务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4%、88%、91%,可见,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在逐年上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3届(86%)高2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87%)高4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生活服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前列的都是“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不够好”“学校医院或医务室服务不够好”“宿舍服务不够好”等,详见图3。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就业现状满意度与毕业生离职率、毕业生职业期待的吻合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就业现状满意度可以反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2%、60%、61%,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1%、61%、66%。值得注意的是,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比江苏省同类数据低5个百分点。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其次是“发展空间不够”等,详见图4。
三、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水平和教学组织环节
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和对教学满意度的直接因素,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如果学校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保障,很可能成为高职学生厌学、逃学的直接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就指出,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3]。同时,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师资配备、学生问题的解决、设施的保障、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等也都是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二)校园硬件条件和文化环境
食堂、宿舍、教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所,这些地方的硬件设施条件及其维护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及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发挥,无形中奠定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情感基调。 (三)师生关系和人文关怀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预期效果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学生要学的最大的技能,是如何生活在一个有灵性的社会里,如何帮助形成一个有灵性的社会[4]。而这种技能的养成通常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交往尤为重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院系领导、校领导,乃至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能否从各自的角度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一些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四)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的成效
从现实层面来说,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去向可以归结为就业、创业或是升学,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现状的满意度,与其在校期间是否接受了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关,如果学生在入校后没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职业世界,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后续的求职就业过程中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满意度便难以实现。
四、提升毕业生满意度的对策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养成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根本路径。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在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因此,需要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高效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及公正、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5],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中反馈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实习实训环节组织及其效果的满意度。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等现象,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需求。通过深化教赛融合、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共享平台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二)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增强个体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到树立职业理想,从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到习得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从养成职业核心素质到健全职业心理,需要的是终身性的全方位、全程性的教育[6]。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就受到了关注,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途径为:一是对所有高职学生开设《职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就业中心教师、专任思政教师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二是通过第二课堂、讲座、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引导。总的来说,职业发展指导全程化的理念已基本建立,但在实施过程中偏重就业前的指导,缺乏过程性监督和考评,加之师资力量薄弱,且缺少专业培训,实施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近3年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数据已经提示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迫切要求学校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尤其要注重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要让学生在每一次顶岗实习、企业见习活动中都带着对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去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和指导,如很多学校都已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指导人员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业的咨询服务。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曾指出,师生关系应该和谐自如,要充满师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应带头“责善”;梅贻琦先生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生影响,教师应加强自己的“修养”,既教书又育人[7]。而当代大学的师生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种种“异化”,教师把个人的科研、职称评定放在首位,忽视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人格上的陶冶感化,学生对教师少了敬畏之心,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师生关系功利化等现象比较普遍。重塑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任课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以自身的影响力去塑造学生,真正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结合;班主任、辅导员乃至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管理人员各自所承担的育人责任也不能缺位,并且其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院系领导、校领导要甘当师生情感支持之源,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是现代化教育对大学办学条件的要求。优美怡人、文明整洁的校园,窗明几净、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干净卫生的食堂,安全洁净的学生公寓,周到放心的医务条件,这些都从物质方面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对建立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具有积极意义。优良的校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完全之人格”,达成品性教育之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学习条件的改善及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建立起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 考 文 献
[1]韩玉志.现代大学管理:以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40.
[2]屠群峰.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94-99.
[3]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C].王刚,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4][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
[5]李建,蒋道霞,傅伟.多维、立体、全景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职教论坛,2015(17):55-58.
[6]房欲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104-110.
[7]姚叶,黄俊伟.过去大学的师生关系与现在大学的师生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