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人本性的维度,概括了终身教育促进人的终身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支持和人性管理的教育服务观,人和社会、自然协调相处共生共荣的教育和谐观,对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作了新的解读。
关键词:终身教育;人本解读
终身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时代产物,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发展趋势和崭新境界。终身教育同传统教育、同其他类型教育比较,有许多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地方,也有其特殊的具有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内涵。本文试从人本性的维度对终身教育作一些解读。
一、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为了人的快乐与幸福;教育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也是人,而不是物。传统的教育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而把人作为工具;把教育看作“是人力的教育,而非人的教育”;教育的发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的变化,教育的对象——人始终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中;教育的外在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不断得以强化,在神学统治的中世纪,教育培养教徒成为神学统治的工具;在阶级斗争时期,教育又成了维护国家政治利益和“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攫取剩余价值,把工人作为“经济人”,凡此种种,都只是把教育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机器。
这种对教育的工具性解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固然有其必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强烈需要人们对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强烈呼唤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关注。终身教育思想就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吸收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克服了传统教育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完善,为了尊重和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这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在。失去主体性和生命价值,只能导致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异化。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1995年联合国社会发展首脑会议提出,要“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而教育发展则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和基本保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一切围绕人,一切服务人的发展完善。
终身教育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终极目的),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一是人的个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上;二是贯穿于人生全程各个阶段的连续而统一的终身发展上;三是体现在以人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为尺度的充分发展上;四是排除外在强制性的人的自由发展,努力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种目标追求,但并不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人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一定的环境条件孤立实现,而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逐步实现终身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充分发展、自由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关爱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生命价值,是终身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教育的价值观,是人们从教育与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凭着人们的主观尺度,对教育所具有的意义、作用的一种测度和判断。教育的价值观,从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例如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崇尚物质和崇尚精神,崇尚理想和重视现实等等。传统教育观重视和追求功利性价值,而终身教育观则在重视功利性价值的同时,重视和引导教育的非功利性价值取向。传统教育观重视教育外在的政治、经济功能,而终身教育观则在重视教育外在功能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教育本体,重视教育对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健康素质、幸福指数和生命价值的意义和作用。
从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发展看,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坚持人的生理和心理统一起来的“身心和谐发展”;第二层次是人的精神、个体心理素质,包括智力、道德、情感、态度、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真、善、美结合的理想个性;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和环境条件下把握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马克思当年就精辟地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未来社会一一共产主义的“目的本身”。终身教育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把教育的关爱和作用贯穿和渗透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全面地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
人的生命性与生命价值,是人的发展的核心。教育与人的相互依存性、不可分离性,是与生俱来的。教育离开人就不成其为教育,而人离开教育也不成其为人。教育的生命性(包括生存性、发展性、享受性和自由性、完善性)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精辟地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33页)
终身教育是最体现人本性质和人文关怀的一类教育,终身教育不分对象、年龄、性别、种族和身份,特别给予那些处于社会低层的困难群体提供教育机会和权利,这就弥补了正规化、制度化教育层层筛选、淘汰机制所带来的弊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类人群及个体,各按步伐,各按需求,各展所长,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的主动、自觉的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和学习不再是痛苦过程,而是主动参与、能动发展的过程;是摆脱了传统学校教育唯知识和制度化的束缚,真正体现人的生活和生命的需要。“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是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教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而是通过终身教育,使每一个人形 成具有独立人格、个性鲜明、富有批判和创新精神,积极地适应和驾驭纷繁复杂的社会,主动迎接社会的挑战和变化。
三、终身教育的人本性,在教育管理领域,更多地表现为民主管理和学习的支持服务
传统的教育管理,由于长期受到师道尊严的深刻影响,人们习惯于自上而下地实施管理(管制),习惯于以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加以规范约束,习惯于完成任务对上负责,至于人们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教育管理如何依靠、发挥被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人们的自主学习、个性化的学习,如何提供支持服务,并没有引起重视或摆到工作日程上。造成这些问题,一方面确实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确实也有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问题。其实,即使是过去的传统教育,人们也已认识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特别是到了当代的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学校、教育机构实质上成为(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一个教育、学习的共同体。
在我国进入21世纪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明确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这就强烈地呼唤着教育观念与教育管理模式、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与转变,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型向学习服务型转变,从计划指令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向多元驱动型转变,把教育机构办成教育学习的共同体,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地提倡民主管理、自我管理、人性化管理,管理为社会成员共享学习服务。而所有这些,正是终身教育管理一一服务观的内涵与要求。
四、树立人和社会、自然协调相处、共生共荣的教育和谐观,也是终身教育人本性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历史命题和重大目标的提出,进一步突显了终身教育的人本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的和谐,强调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和谐,人和社会、自然的和谐,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这些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对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管理观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终身教育从其终极目的、价值取向、发展功能等方面,与和谐社会的方向、目标、价值都是吻合适应的。只有终身教育,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真正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撑、智力服务。
人的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是多层次、多样化需要的有机结合;满足需要,既要看必要性,又要有可能性,是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人的发展,既要在与社会的关系中,又要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推进和实现。这里的关键是协调与和谐,人们既不能一味追求物欲,而造成精神的失落,也不能离开物质基础,一味追求精神的享受;既不能只顾眼前的急功近利,而放弃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也不能超越现实、超前消费;既不能轻视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文明建设,也不能忽视人和自然相互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如此等等,正是在推动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以及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升华,人的全面而持续的发展才能变为现实。
正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马克思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把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种形态,生产力底下状态下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发展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第三发展阶段。(参见席炘《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272页)实现这三个阶段依次发展递进的动力,则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的发展需要共同推动和作用的结果,贯穿其中全过程的是人们永不停息的学习和实践,而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这种学习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
很显然,要实现未来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就必须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国民提供一种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终身学习机会,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提供更为便捷的教育服务,保证学习者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在生活和工作的任何场所,都能获得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引导和促进社会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本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那样,人们必须掌握生活在未来社会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人们打开未来的知识社会大门提供钥匙。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终身教育及其体系制度,所体现和将要实现的整体性、协调性、持续性、统一性等原则,完全适用于人生全程发展的要求。人们将在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人生和享受人生,造福社会和造福人。
[责任编辑:李 震]
关键词:终身教育;人本解读
终身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时代产物,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发展趋势和崭新境界。终身教育同传统教育、同其他类型教育比较,有许多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地方,也有其特殊的具有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内涵。本文试从人本性的维度对终身教育作一些解读。
一、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为了人的快乐与幸福;教育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也是人,而不是物。传统的教育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而把人作为工具;把教育看作“是人力的教育,而非人的教育”;教育的发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的变化,教育的对象——人始终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中;教育的外在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不断得以强化,在神学统治的中世纪,教育培养教徒成为神学统治的工具;在阶级斗争时期,教育又成了维护国家政治利益和“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攫取剩余价值,把工人作为“经济人”,凡此种种,都只是把教育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机器。
这种对教育的工具性解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固然有其必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强烈需要人们对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强烈呼唤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关注。终身教育思想就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吸收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克服了传统教育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完善,为了尊重和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这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在。失去主体性和生命价值,只能导致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异化。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1995年联合国社会发展首脑会议提出,要“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而教育发展则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和基本保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一切围绕人,一切服务人的发展完善。
终身教育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终极目的),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一是人的个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上;二是贯穿于人生全程各个阶段的连续而统一的终身发展上;三是体现在以人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为尺度的充分发展上;四是排除外在强制性的人的自由发展,努力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种目标追求,但并不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人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一定的环境条件孤立实现,而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逐步实现终身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充分发展、自由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关爱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生命价值,是终身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教育的价值观,是人们从教育与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凭着人们的主观尺度,对教育所具有的意义、作用的一种测度和判断。教育的价值观,从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例如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崇尚物质和崇尚精神,崇尚理想和重视现实等等。传统教育观重视和追求功利性价值,而终身教育观则在重视功利性价值的同时,重视和引导教育的非功利性价值取向。传统教育观重视教育外在的政治、经济功能,而终身教育观则在重视教育外在功能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教育本体,重视教育对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健康素质、幸福指数和生命价值的意义和作用。
从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发展看,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坚持人的生理和心理统一起来的“身心和谐发展”;第二层次是人的精神、个体心理素质,包括智力、道德、情感、态度、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真、善、美结合的理想个性;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和环境条件下把握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马克思当年就精辟地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未来社会一一共产主义的“目的本身”。终身教育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把教育的关爱和作用贯穿和渗透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全面地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
人的生命性与生命价值,是人的发展的核心。教育与人的相互依存性、不可分离性,是与生俱来的。教育离开人就不成其为教育,而人离开教育也不成其为人。教育的生命性(包括生存性、发展性、享受性和自由性、完善性)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精辟地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33页)
终身教育是最体现人本性质和人文关怀的一类教育,终身教育不分对象、年龄、性别、种族和身份,特别给予那些处于社会低层的困难群体提供教育机会和权利,这就弥补了正规化、制度化教育层层筛选、淘汰机制所带来的弊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类人群及个体,各按步伐,各按需求,各展所长,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的主动、自觉的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和学习不再是痛苦过程,而是主动参与、能动发展的过程;是摆脱了传统学校教育唯知识和制度化的束缚,真正体现人的生活和生命的需要。“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是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教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而是通过终身教育,使每一个人形 成具有独立人格、个性鲜明、富有批判和创新精神,积极地适应和驾驭纷繁复杂的社会,主动迎接社会的挑战和变化。
三、终身教育的人本性,在教育管理领域,更多地表现为民主管理和学习的支持服务
传统的教育管理,由于长期受到师道尊严的深刻影响,人们习惯于自上而下地实施管理(管制),习惯于以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加以规范约束,习惯于完成任务对上负责,至于人们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教育管理如何依靠、发挥被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人们的自主学习、个性化的学习,如何提供支持服务,并没有引起重视或摆到工作日程上。造成这些问题,一方面确实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确实也有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问题。其实,即使是过去的传统教育,人们也已认识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特别是到了当代的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学校、教育机构实质上成为(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一个教育、学习的共同体。
在我国进入21世纪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明确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这就强烈地呼唤着教育观念与教育管理模式、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与转变,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型向学习服务型转变,从计划指令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向多元驱动型转变,把教育机构办成教育学习的共同体,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地提倡民主管理、自我管理、人性化管理,管理为社会成员共享学习服务。而所有这些,正是终身教育管理一一服务观的内涵与要求。
四、树立人和社会、自然协调相处、共生共荣的教育和谐观,也是终身教育人本性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历史命题和重大目标的提出,进一步突显了终身教育的人本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的和谐,强调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和谐,人和社会、自然的和谐,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这些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对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管理观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终身教育从其终极目的、价值取向、发展功能等方面,与和谐社会的方向、目标、价值都是吻合适应的。只有终身教育,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真正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撑、智力服务。
人的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是多层次、多样化需要的有机结合;满足需要,既要看必要性,又要有可能性,是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人的发展,既要在与社会的关系中,又要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推进和实现。这里的关键是协调与和谐,人们既不能一味追求物欲,而造成精神的失落,也不能离开物质基础,一味追求精神的享受;既不能只顾眼前的急功近利,而放弃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也不能超越现实、超前消费;既不能轻视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文明建设,也不能忽视人和自然相互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如此等等,正是在推动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以及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升华,人的全面而持续的发展才能变为现实。
正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马克思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把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种形态,生产力底下状态下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发展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第三发展阶段。(参见席炘《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272页)实现这三个阶段依次发展递进的动力,则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的发展需要共同推动和作用的结果,贯穿其中全过程的是人们永不停息的学习和实践,而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这种学习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
很显然,要实现未来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就必须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国民提供一种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终身学习机会,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提供更为便捷的教育服务,保证学习者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在生活和工作的任何场所,都能获得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引导和促进社会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本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那样,人们必须掌握生活在未来社会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人们打开未来的知识社会大门提供钥匙。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终身教育及其体系制度,所体现和将要实现的整体性、协调性、持续性、统一性等原则,完全适用于人生全程发展的要求。人们将在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人生和享受人生,造福社会和造福人。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