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旨在为学生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进课堂学习中来,进而强化学生知识理解与情感体验的一种综合教学手段。小学生年纪较小,其理解能力与语文思维正在逐渐培养与发展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文本学习时容易出现难以理解作者意图和感情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到学生在加深语文知识理解与建立语文情感共鸣上的需求缺口,借助科学的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课堂之中落实创设情境教学法的科学作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002
语文不仅是一门蕴含着丰富文学知识的应用性学科,还是一门强调感情理解与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较好的理解与掌握,还要求学生对隐藏在文本中的丰富情感有一定的领悟和评价。借鉴情境教学法的经验是顺应语文教学要求、带领学生掌握文本知识与情感要素的必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深刻意义出发,从课前导入、课中授课等教学环节入手,为学生构建内容丰富的新型语文教学课堂。
1.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1有利于学生语文鉴赏水平的发展
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背景下,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感受教师为学生营造的与文本内容和情感走向息息相关的课堂氛围来建立与文本、与作者的联系,在一个更加直接、更加有感染力的语文学习环境中鉴赏语言描写、品味作者感情,获得对于某个文学作品的完整、真实的看法,有助于学生语文鉴赏水平的提升。
1.2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进行有效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通过问题情境来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发学生语文思考,还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或者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将学生们带入文本情境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1.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采用面向整体展开的方式,为推进教学内容而缩短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激发。而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接收学生关于学习内容的反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交流的机会,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促进师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利用情境教学法预设文本知识
预设知识是进行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中,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预设文本知识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正式文本教学之前,通过问题情境的提出来引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带入到文本学习的氛围中,进而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强化。在教师预设文本知识的过程,首先要关注到教学问题的层次性,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将学生语文学习思路逐渐打开;其次要关注到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从文章的重点内容出发设计相关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最后,教师要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回应学生们的回答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次、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置身于融洽的师生互动范围之中。
2.2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是进行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针对部分语文文本内容复杂、作者感情丰富的状况,教师就可以灵活调用情境教学法的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渗透文本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教具来进行知识渗透,也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氛围,创设相关情境。在发挥教室配备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情境化语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相关语文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入手,为学生播放补充性的视频,以实现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学生知识理解的目的;而在发挥课堂活动的辅助性作用时,教师则可以考虑安排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改编和创作,参与进课堂交流活动、语文短剧设计活动中来,在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同时创造相关教学情境。
2.3关注生活化情境的运用
生活化情境的运用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趣味语文课堂,以实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的目的。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关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建是教师面向小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
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情境的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还需要很廉价语文课本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化问题或者生活化素材作为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强化对相关语文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面向小学生展开语文授课活动不仅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语文教学转型升级、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教师不能停止对相关教学方法的思考,反而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情境创设的方法与知识切入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杜玮.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下),2020,(7):82-83.
[2]谢涟蔚.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20,17(17):90.
[3]黄琳璇.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20,17(11):59,61.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002
语文不仅是一门蕴含着丰富文学知识的应用性学科,还是一门强调感情理解与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较好的理解与掌握,还要求学生对隐藏在文本中的丰富情感有一定的领悟和评价。借鉴情境教学法的经验是顺应语文教学要求、带领学生掌握文本知识与情感要素的必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深刻意义出发,从课前导入、课中授课等教学环节入手,为学生构建内容丰富的新型语文教学课堂。
1.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1有利于学生语文鉴赏水平的发展
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背景下,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感受教师为学生营造的与文本内容和情感走向息息相关的课堂氛围来建立与文本、与作者的联系,在一个更加直接、更加有感染力的语文学习环境中鉴赏语言描写、品味作者感情,获得对于某个文学作品的完整、真实的看法,有助于学生语文鉴赏水平的提升。
1.2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进行有效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通过问题情境来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发学生语文思考,还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或者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将学生们带入文本情境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1.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采用面向整体展开的方式,为推进教学内容而缩短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激发。而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接收学生关于学习内容的反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交流的机会,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促进师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利用情境教学法预设文本知识
预设知识是进行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中,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预设文本知识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正式文本教学之前,通过问题情境的提出来引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带入到文本学习的氛围中,进而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强化。在教师预设文本知识的过程,首先要关注到教学问题的层次性,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将学生语文学习思路逐渐打开;其次要关注到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从文章的重点内容出发设计相关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最后,教师要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回应学生们的回答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次、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置身于融洽的师生互动范围之中。
2.2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是进行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针对部分语文文本内容复杂、作者感情丰富的状况,教师就可以灵活调用情境教学法的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渗透文本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教具来进行知识渗透,也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氛围,创设相关情境。在发挥教室配备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情境化语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相关语文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入手,为学生播放补充性的视频,以实现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学生知识理解的目的;而在发挥课堂活动的辅助性作用时,教师则可以考虑安排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改编和创作,参与进课堂交流活动、语文短剧设计活动中来,在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同时创造相关教学情境。
2.3关注生活化情境的运用
生活化情境的运用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趣味语文课堂,以实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的目的。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关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建是教师面向小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
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情境的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还需要很廉价语文课本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化问题或者生活化素材作为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强化对相关语文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面向小学生展开语文授课活动不仅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语文教学转型升级、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教师不能停止对相关教学方法的思考,反而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情境创设的方法与知识切入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杜玮.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下),2020,(7):82-83.
[2]谢涟蔚.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20,17(17):90.
[3]黄琳璇.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20,17(1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