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职校英语教学现状,从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出发,结合自身实践,从划分合作小组,建立评价制度和设计合作学习任务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职校英语 合作学习 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249-02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事职校英语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本人任教的班级人数基本都在50人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级达60人,英语教学基本是大班化教学。在大班化教学中,教师仅注重讲清知识,落实练习,保证学生考试时不出差错,学生缺乏口语实践机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最终以“背诵”题目的形式来应付每次的英语考试,久而久之,他们的英语基础水平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缺失,职校英语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職校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此,本人曾采用同桌结合的方式(pair work),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操练口语,但不久就发现以两人为一组,全班还是有二十五组左右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多情况下出现的结果往往是,只有极少数积极分子参与了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只是旁观者的局面。那么,究竟该如何缓解大班化教学带来的缺陷呢?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何谓小组合作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其中的“合作”有两层含义:一是行动上的合作,二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也就是说,合作式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取得成功,个人才算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标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而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合作、努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 Lindgren)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克服班级学生多且学生差异大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困难,可以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死板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间、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近两年来,本人在外校听课观摩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大大弥补大班上课的缺点。从去年开始,本人在我校英语课程改革实验班之一(07机电一体化,男52人,女2人,共54人)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在此想与广大同仁们探讨。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
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本文所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成性评价策略的辅助之下,以异质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的。要开展好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合理划分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成对合作学习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应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问题。
首先,合作小组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以“U”形就坐,尽量不要让学生背对黑板而坐。职校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成绩差,但还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背对黑板而坐,他们会有一种不易被教师关注到的感觉,这样,那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就会更加肆无忌惮,不专心学习,影响整个合作学习小组的良性发挥。
其次,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6人合作小组,一般由两个优等生,一个学困生和三个中等生组成。虽然他们在个性特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在组内可以形成互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合理发展他们的个性。这样,既增加了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开展公平的组间竞赛。
3.2 合理建立合作学习评价制度
在职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不仅要关注期中,期末考试等终结性的教学评价,更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分组后,教师要及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制度,让学生彻底明白“他的合作”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利益。根本原理是:合作(人人参与+互帮互助+互相监督)= 分数的上升。为此,针对职校生特点,教师应从学习评价方面着手,制定了一套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方案。比如:
学期成绩(100分)=形成性评价(60分)+终结性评价(40分),其中形成性评价(60分)=课堂纪律(5分)+课堂使用英语情况(5分)+课堂笔记记载情况(10分)+默写情况(10分)+档案袋完成情况(20分)+月考(10分),终结性评价(40分)=口试(10分)+笔试试卷(30分)。
具体的操作是: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各个考核指标针对自己的表现在每月底以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方式,获得他们的月形成性评价成绩,教师再把学生成绩以月报表的形式汇总张贴公告于全班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本月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怎样,以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争取更好的表现。到学期末,学生只要把每月的形成性评价成绩求平均即得他们的学期形成性评价成绩。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形成性评价方案在预设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各项考核指标是否是学生普遍能做到的,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所有这些将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小组竞赛,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他们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只要学生有了一点点好的转变,就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感。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形成性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他们的自信心。
3.3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设计成各种任务活动,它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段或一个环节,也可以是一节课乃至几节课都进行活动。比如:
新课导入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个主题,进行小组头脑风暴,然后进行小组反馈,人人都积极参与且给出信息较多的小组,教师应即时评价该小组并在黑板上给予一定的积分。
单词呈现课上,教师可设置看图猜词或看图连词等小组游戏来挖掘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可通过小组记忆比赛来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并给各小组积分。
句型或对话操练上,教师可进行句子或对话的拼接比赛,即把写在纸上的句子或对话剪成碎片,然后分给各个小组去重新拼成正确的句子或对话。但须注意对话不能剪得太碎,难度太大容易降低小组活动的参与度。
回家作业上,教师要考虑作业的开放性,可要求学生采集相关主题下家庭或朋友的信息进行小组交流活动,不断强化学生所学语言点,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随后的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此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成果交流,如:举行小组间的会话比赛、问题抢答赛等,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评价,累计分数,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活动时,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选择内容要有趣味性、可行性、真实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借助小组评价促使人人参与,给每个小组公开、公平、公正地积分,在课堂结束前必须设置Let’s check it环节,评出表现好的个人与小组,给予“★”,参与月度累计积分。在学期末,积分最高的前十位学生可以在学习档案上加盖一个“优”的印章,一张奖状,一个“英语之星”徽章等;优秀小组可以颁发奖状,或拍摄优秀小组集体照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多项特长,设一些个人进步奖或个人嘉奖等。总之,无论何种方式,都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4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总结
4.1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組合作学习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功效显著,它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合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组荣我荣”的小组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职校生大多是自控力很差的学生,在分组时,小组成员能力难免不均,学习效率不齐。教师将设计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来避免个别小组自暴自弃现象?职校生的英语理解力有限,教师在布置小组任务时,意图不明,课堂上常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要干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令老师措手不及。教师又该怎样做到指令言简意赅,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等问题。
4.2 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实践证明,在职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使职校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职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努力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 蒋晓玲:“浅谈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4] 夏双莉:“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LEARNING ENGLISH.2008年5月6日高中教师版第45期总1207期.
[5]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关键词】职校英语 合作学习 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249-02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事职校英语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本人任教的班级人数基本都在50人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级达60人,英语教学基本是大班化教学。在大班化教学中,教师仅注重讲清知识,落实练习,保证学生考试时不出差错,学生缺乏口语实践机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最终以“背诵”题目的形式来应付每次的英语考试,久而久之,他们的英语基础水平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缺失,职校英语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職校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此,本人曾采用同桌结合的方式(pair work),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操练口语,但不久就发现以两人为一组,全班还是有二十五组左右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多情况下出现的结果往往是,只有极少数积极分子参与了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只是旁观者的局面。那么,究竟该如何缓解大班化教学带来的缺陷呢?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何谓小组合作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其中的“合作”有两层含义:一是行动上的合作,二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也就是说,合作式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取得成功,个人才算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标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而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合作、努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 Lindgren)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克服班级学生多且学生差异大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困难,可以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死板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间、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近两年来,本人在外校听课观摩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大大弥补大班上课的缺点。从去年开始,本人在我校英语课程改革实验班之一(07机电一体化,男52人,女2人,共54人)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在此想与广大同仁们探讨。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
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本文所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成性评价策略的辅助之下,以异质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的。要开展好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合理划分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成对合作学习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应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问题。
首先,合作小组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以“U”形就坐,尽量不要让学生背对黑板而坐。职校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成绩差,但还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背对黑板而坐,他们会有一种不易被教师关注到的感觉,这样,那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就会更加肆无忌惮,不专心学习,影响整个合作学习小组的良性发挥。
其次,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6人合作小组,一般由两个优等生,一个学困生和三个中等生组成。虽然他们在个性特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在组内可以形成互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合理发展他们的个性。这样,既增加了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开展公平的组间竞赛。
3.2 合理建立合作学习评价制度
在职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不仅要关注期中,期末考试等终结性的教学评价,更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分组后,教师要及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制度,让学生彻底明白“他的合作”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利益。根本原理是:合作(人人参与+互帮互助+互相监督)= 分数的上升。为此,针对职校生特点,教师应从学习评价方面着手,制定了一套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方案。比如:
学期成绩(100分)=形成性评价(60分)+终结性评价(40分),其中形成性评价(60分)=课堂纪律(5分)+课堂使用英语情况(5分)+课堂笔记记载情况(10分)+默写情况(10分)+档案袋完成情况(20分)+月考(10分),终结性评价(40分)=口试(10分)+笔试试卷(30分)。
具体的操作是: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各个考核指标针对自己的表现在每月底以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方式,获得他们的月形成性评价成绩,教师再把学生成绩以月报表的形式汇总张贴公告于全班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本月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怎样,以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争取更好的表现。到学期末,学生只要把每月的形成性评价成绩求平均即得他们的学期形成性评价成绩。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形成性评价方案在预设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各项考核指标是否是学生普遍能做到的,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所有这些将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小组竞赛,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他们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只要学生有了一点点好的转变,就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感。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形成性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他们的自信心。
3.3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设计成各种任务活动,它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段或一个环节,也可以是一节课乃至几节课都进行活动。比如:
新课导入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个主题,进行小组头脑风暴,然后进行小组反馈,人人都积极参与且给出信息较多的小组,教师应即时评价该小组并在黑板上给予一定的积分。
单词呈现课上,教师可设置看图猜词或看图连词等小组游戏来挖掘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可通过小组记忆比赛来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并给各小组积分。
句型或对话操练上,教师可进行句子或对话的拼接比赛,即把写在纸上的句子或对话剪成碎片,然后分给各个小组去重新拼成正确的句子或对话。但须注意对话不能剪得太碎,难度太大容易降低小组活动的参与度。
回家作业上,教师要考虑作业的开放性,可要求学生采集相关主题下家庭或朋友的信息进行小组交流活动,不断强化学生所学语言点,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随后的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此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成果交流,如:举行小组间的会话比赛、问题抢答赛等,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评价,累计分数,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活动时,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选择内容要有趣味性、可行性、真实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借助小组评价促使人人参与,给每个小组公开、公平、公正地积分,在课堂结束前必须设置Let’s check it环节,评出表现好的个人与小组,给予“★”,参与月度累计积分。在学期末,积分最高的前十位学生可以在学习档案上加盖一个“优”的印章,一张奖状,一个“英语之星”徽章等;优秀小组可以颁发奖状,或拍摄优秀小组集体照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多项特长,设一些个人进步奖或个人嘉奖等。总之,无论何种方式,都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4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总结
4.1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組合作学习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功效显著,它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合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组荣我荣”的小组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职校生大多是自控力很差的学生,在分组时,小组成员能力难免不均,学习效率不齐。教师将设计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来避免个别小组自暴自弃现象?职校生的英语理解力有限,教师在布置小组任务时,意图不明,课堂上常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要干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令老师措手不及。教师又该怎样做到指令言简意赅,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等问题。
4.2 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实践证明,在职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使职校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职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努力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 蒋晓玲:“浅谈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4] 夏双莉:“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LEARNING ENGLISH.2008年5月6日高中教师版第45期总1207期.
[5]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