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外来语大量涌入,对日语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以外来语的表记为中心,通过对明治时期文学作品的调查,从而分析当时外来语表记的特征。
关键词:明治时期;外来语;表记特征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70-01
关于明治时期外来语的表记形式,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外国语,即使用原语进行表记的词语,但不包括如“台湾”这样原本就使用汉字表记的地名以及“英国”、“英”等简略词语。而对于混合表记的词语,本次调查只针对其外来语的部分。
表1外来语的表记形式
表1是基于所调查的外来语表记形式而进行的分类。其中,将单独使用片假名、汉字、罗马字母进行表记的形式称为单独表记形式,将使用注音假名对外来语进行表记的形式称为注音假名形式,将各结构要素以相同大小前后排列的表记形式称为并列表记形式。
一、使用频度较高的表记形式
明治时期使用频度较高的表记形式是Ⅰ(片假名)和Ⅳ(汉字+注音片假名)。
Ⅳ(汉字+注音片假名)用例中,国名、城市名、人名等固有名词占一定比例,尤其以国名居多。另外,如表示单位的量词也采用这种表记形式。从汉字与注音假名的关系来看,一些词如存在明显的音译关系,而中的汉字则是通过意译而来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外来语的汉字表记又与译语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
Ⅰ(片假名)用例中,同样出现大量固有名词。与Ⅳ(汉字+注音片假名)相比,人名居多。当然,也有的国名(如「イギリス」)存在注音假名和单独表记两种表记方式,而仅使用Ⅰ(片假名)进行表记的固有词中,如「マルクス」等人名通常认为是由于没有通用的汉字表记才单独使用片假名书写。除固有名词以外,该表记方式还广泛用于服装、饮食、建筑、乐器等领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名词以及与思想、概念等相关的抽象名词中。但与Ⅳ(汉字+注音片假名)表记方式相比,用于具体词语的情况较多。
二、平假名注音的表记形式
注音假名的表记形式中,Ⅴ(汉字+注音平假名)是采用平假名注音进行书写表记的。从原语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些词是来自于葡萄牙语(如)、荷兰语(如)等语言中。
与Ⅰ(片假名)和Ⅳ(汉字+注音片假名)的表记形式相比,平假名注音的表记形式虽然不多,但也拥有一定数量,这些词在早期传入日本之后,经过很长时间已泛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其外来意识逐渐淡薄,并融入到了日语语言中,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使用片假名等特殊表记。
三、无注音假名的表记形式
本次调查的外来语中包括单独使用Ⅱ(汉字)或Ⅲ(罗马字母)形式进行表记的词语,虽然原则上文章要求统一标注假名,但是也存在一些不使用注音假名直接书写的情况。如一词由于标有注音假名的表记形式已在文章中出现过,所以有时会省略注音,单独使用汉字表记,这样略去注音而统合为汉字表记,可以使读者在视觉上形成统一感,这也是当时使用这一表记方式的原因之一。
Ⅲ(罗马字母)的表记方式,往往是在用外国语解释说明的情况下而直接使用了其原词。在介绍外国事物时,作者有时不会刻意将其转换为片假名,而是直接采用该表记形式,将原词原封不动拿来使用,这样的表达使文章体现出了浓厚的西洋色彩。
四、多重表记形式
在对外来语进行表记时,有时候会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记方式,即多重表记形式。本次调查范围的多重表记可分为以下四类,如[表2]所示。
表2多重表记
Ⅵ(罗马字母+注音片假名)和Ⅶ(片假名+汉字),通过片假名明确了罗马字母表记的外国语或其相应汉字的读法,换言之,Ⅵ(罗马字母+注音片假名)中罗马字母所表记的外国语正是该外来语的原语。此外,在两种表记形式中,虽然片假名都起到了标记读音的作用,但由于位置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在并列表记形式中,由于其中的片假名不再充当注音假名,而与汉字并排进行表记,所以强调作用更加明显。但当其作为注音假名出现时,往往意在突出表现原语,此时的片假名只是起辅助读音的作用,并没有在并列表记形式中的强调作用那么明显。
在“片假名/平假名/罗马字母+汉字”的多重表记形式中,其汉字部分实际上是该外来语的译语,翻译方式主要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种。注音假名形式的音譯汉语中,外国地名占非常大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译语共同表记时,注音假名形式中使用的是外来语,并列表记形式中使用的是外国语。两者差别主要在于所强调的部分不同,注音假名形式一般是以假名表记的外来语为主,而并列表记形式则是以原语部分为主,译语往往只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结语
明治时期外来语的表记形式是多样的,尤其表现为不排斥字母、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使用,表记方式灵活,这使得外国语言较好地融入日语中,变为日本式的语言。同时,语言的受容和使用方式鲜明地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态度和方法,对日语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井久美子(2012)「大正期の『婦人公論』における外来語表記の変遷」『人間文化創成科学論叢』第 15 巻
[2]菊地悟(1995) 「外来語の漢字表記と訳語」岩大語文,P56-64
[3]矢崎源九郎(1980)『日本の外来語』 岩波書店
[4]二葉亭四迷(1951)『浮雲』新潮文庫
[5]内田魯庵 (1902)『社会百面相』 博文館
[6]尾崎紅葉(1912)『紅葉全集』第6巻『金色夜叉』博文館
[7]夏目漱石(1910)『漱石近什四篇』春陽堂
[8]森鴎外(1946)『雁』岩波書店
关键词:明治时期;外来语;表记特征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70-01
关于明治时期外来语的表记形式,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外国语,即使用原语进行表记的词语,但不包括如“台湾”这样原本就使用汉字表记的地名以及“英国”、“英”等简略词语。而对于混合表记的词语,本次调查只针对其外来语的部分。
表1外来语的表记形式
表1是基于所调查的外来语表记形式而进行的分类。其中,将单独使用片假名、汉字、罗马字母进行表记的形式称为单独表记形式,将使用注音假名对外来语进行表记的形式称为注音假名形式,将各结构要素以相同大小前后排列的表记形式称为并列表记形式。
一、使用频度较高的表记形式
明治时期使用频度较高的表记形式是Ⅰ(片假名)和Ⅳ(汉字+注音片假名)。
Ⅳ(汉字+注音片假名)用例中,国名、城市名、人名等固有名词占一定比例,尤其以国名居多。另外,如表示单位的量词也采用这种表记形式。从汉字与注音假名的关系来看,一些词如存在明显的音译关系,而中的汉字则是通过意译而来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外来语的汉字表记又与译语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
Ⅰ(片假名)用例中,同样出现大量固有名词。与Ⅳ(汉字+注音片假名)相比,人名居多。当然,也有的国名(如「イギリス」)存在注音假名和单独表记两种表记方式,而仅使用Ⅰ(片假名)进行表记的固有词中,如「マルクス」等人名通常认为是由于没有通用的汉字表记才单独使用片假名书写。除固有名词以外,该表记方式还广泛用于服装、饮食、建筑、乐器等领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名词以及与思想、概念等相关的抽象名词中。但与Ⅳ(汉字+注音片假名)表记方式相比,用于具体词语的情况较多。
二、平假名注音的表记形式
注音假名的表记形式中,Ⅴ(汉字+注音平假名)是采用平假名注音进行书写表记的。从原语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些词是来自于葡萄牙语(如)、荷兰语(如)等语言中。
与Ⅰ(片假名)和Ⅳ(汉字+注音片假名)的表记形式相比,平假名注音的表记形式虽然不多,但也拥有一定数量,这些词在早期传入日本之后,经过很长时间已泛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其外来意识逐渐淡薄,并融入到了日语语言中,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使用片假名等特殊表记。
三、无注音假名的表记形式
本次调查的外来语中包括单独使用Ⅱ(汉字)或Ⅲ(罗马字母)形式进行表记的词语,虽然原则上文章要求统一标注假名,但是也存在一些不使用注音假名直接书写的情况。如一词由于标有注音假名的表记形式已在文章中出现过,所以有时会省略注音,单独使用汉字表记,这样略去注音而统合为汉字表记,可以使读者在视觉上形成统一感,这也是当时使用这一表记方式的原因之一。
Ⅲ(罗马字母)的表记方式,往往是在用外国语解释说明的情况下而直接使用了其原词。在介绍外国事物时,作者有时不会刻意将其转换为片假名,而是直接采用该表记形式,将原词原封不动拿来使用,这样的表达使文章体现出了浓厚的西洋色彩。
四、多重表记形式
在对外来语进行表记时,有时候会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记方式,即多重表记形式。本次调查范围的多重表记可分为以下四类,如[表2]所示。
表2多重表记
Ⅵ(罗马字母+注音片假名)和Ⅶ(片假名+汉字),通过片假名明确了罗马字母表记的外国语或其相应汉字的读法,换言之,Ⅵ(罗马字母+注音片假名)中罗马字母所表记的外国语正是该外来语的原语。此外,在两种表记形式中,虽然片假名都起到了标记读音的作用,但由于位置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在并列表记形式中,由于其中的片假名不再充当注音假名,而与汉字并排进行表记,所以强调作用更加明显。但当其作为注音假名出现时,往往意在突出表现原语,此时的片假名只是起辅助读音的作用,并没有在并列表记形式中的强调作用那么明显。
在“片假名/平假名/罗马字母+汉字”的多重表记形式中,其汉字部分实际上是该外来语的译语,翻译方式主要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种。注音假名形式的音譯汉语中,外国地名占非常大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译语共同表记时,注音假名形式中使用的是外来语,并列表记形式中使用的是外国语。两者差别主要在于所强调的部分不同,注音假名形式一般是以假名表记的外来语为主,而并列表记形式则是以原语部分为主,译语往往只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结语
明治时期外来语的表记形式是多样的,尤其表现为不排斥字母、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使用,表记方式灵活,这使得外国语言较好地融入日语中,变为日本式的语言。同时,语言的受容和使用方式鲜明地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态度和方法,对日语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井久美子(2012)「大正期の『婦人公論』における外来語表記の変遷」『人間文化創成科学論叢』第 15 巻
[2]菊地悟(1995) 「外来語の漢字表記と訳語」岩大語文,P56-64
[3]矢崎源九郎(1980)『日本の外来語』 岩波書店
[4]二葉亭四迷(1951)『浮雲』新潮文庫
[5]内田魯庵 (1902)『社会百面相』 博文館
[6]尾崎紅葉(1912)『紅葉全集』第6巻『金色夜叉』博文館
[7]夏目漱石(1910)『漱石近什四篇』春陽堂
[8]森鴎外(1946)『雁』岩波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