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逼迫中国

来源 :中国经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5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盛等机构预测,下一个蔓延全球的大危机将发生在大宗原材料商品方面,粮食就在其中。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似乎将2007年曾一度占据媒体焦点的粮食安全问题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正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等机构预测的,下一个蔓延全球的大危机将发生在大宗原材料商品方面,粮食就在其中。
  中国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个饥荒频发的国家。从公元前108年到公元1911年的2019年中,有记载的饥荒就有1828次,平均每13个月就会发生一次饥荒。
  13年前美国学者布朗所写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引发了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2006年日本较权威的“丸红经济研究所”所长柴田明夫向全日本发出警告:再过十几年日本人餐桌上的生鱼片、寿司、猪肉排很可能消失,只有特权阶层才能偶尔一尝,取而代之的是饥荒年代的食谱:米饭加咸菜。柴田一再强调,造成这一恐慌的“罪魁祸首”是中国。
  布朗、柴田等人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显然是可质疑的,但也为我们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布朗、柴田对中国粮食问题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对中国人的关心,而是由于担心中国粮食问题会波及本国。但对其忧虑,我们应该予以重视。毕竟是同住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当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
  虽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2017年,预计人口数量将达15亿,相当于1900年的世界人口总和。这意味着今后十几年,中国每年将给世界增加800万-1000万人口。如果按照现在的粮食单产产量4000公斤/公顷来计算的话,则每年仅养活新增人口就需要增加80-100万公顷的土地。这还没有考虑到人们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二是耕地的减少。
  首先是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耕地面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呈现净减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经济快速发展态势中被强化。在过去20年里,中国耕地以年均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相当于每年减少了500万人口粮。2007年9月中旬到2007年年底,国土资源部专门部署了全国土地执法的百日行动,结果发现违法违规侵占土地的数量惊人:清理出来的违法违规的案件宗数是32000件,涉及土地数百万亩。在被侵占的土地中,大量农业用地被开发成了小产权房。截止到2006年,耕地面积如果再损失1.5%,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将失守。而这18亿亩耕地保障了中国85%的粮食供给。一旦这一底线被突破,国内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那么中国也将在粮食问题上面临受制于人的风险。
  其次是耕地质量的退化。因为所减少的耕地绝大部分是城镇乡村周边产出能力较高的良田好地,即使通过“占一补一”的方式在耕地数量上能保持“平衡”,整体质量水平也在不断弱化。另一方面,耕地质量的退化也表现在水土流失、污染和盐碱化、沙化、土壤养分的失调及物理形状的恶化方面,耕地质量的下降对粮食产量增加构成威胁。
  三是水资源短缺。、
  中国水资源首先在自然分布上就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面积占36%,水资源却占81%;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64%,而水资源仅占19%。北方农区水资源短缺最甚的要数黄河流域。而降水量最少的是黄河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旱作农区的灌溉农业发展将受到限制。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先天不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左右。近年来,人均水资源量从2001年的2112.5立方米/人下降到2005年的2097.8立方米/人,而用水总量从2001年的5567.4亿立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5572.6亿立方米。现在对水资源的需求已超过了河流和蓄水层所能维持的持续开采量。
  四是消费结构的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最突出的就是由直接消费谷物转向间接消费谷物,即消费更多的肉、蛋、奶和粮食加工产品。而消费更多的畜禽产品则意味着更多的粮食(通常2公斤粮食才能产出1公斤鸡肉,4公斤粮食才能产出1公斤猪肉)。加上酒类的消费,中国的粮食消费(包括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必然会大幅度攀升。此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量也将大幅增加。据估算,城市人口每增加1%,全国工业用粮增加1.81%,饲料用粮增加1.0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粮食消费量的增加。
  事实上,中国一些沿海地区的粮食消费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五是耕地生产率的提高非常有限。
  30年前,中国的水稻单产仅为日本的一半,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水稻平均单产已超过了每公顷4吨,与日本的差距已经被大大的缩短了。从1950年至1980年,美国的小麦产量都远远高于中国,但在1978年,中国的农业改革提高了小麦产量,并使之超过了美国。但由于缺水,北方小麦产区灌溉量下降,产量的增加逐渐变得困难起来。目前我国的玉米单产虽然还只有美国的60%。因此,在耕地生产率提高幅度有限,耕地面积增加难度日益加大的现实面前,可以预料,中国的作物产量在今后的几十年中肯定会提高,但幅度不会太大。
  六是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尚未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粮食产量难以稳定。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我国也越来越频繁,目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经达到4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1.25%。其中,水蚀面积179.42万平方公里。我国的粮食受灾面积由50年代的平均每年2500万公顷上升为90年代的4942万公顷,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50年代的42%上升到90年代的50%。
  1998年的洪涝灾害,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遭灾,2150多万公顷的农作物受灾。我国因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量由50年代的平均每年380万吨增加到90年代平均每年2300万吨,其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50年代的2.1%上升到90年代的5%。
  据预测,由于受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影响,中国将进入自然灾害频发时期,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七是粮食政策未达预期目的。
  中国先后出台的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以达到粮食安全目标的重要政策主要有两项:其一是粮食保护价政策,其二是粮食直补政策。这两项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粮农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粮食种植面积并未增加。当前,中国农民收入仍然较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86元,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倍。而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低于经济作物,农民为提高收入,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是其必然的选择。虽然粮食保护价政策和直补政策对粮农进行了一定的补贴,但是由于补贴金额和经济作物的收益相比有较大的差额,所以农民并不会因这两项政策的出台而大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其次,政策成本较大,降低了政策效益。中央出台的粮食保护价政策,本是为了保护粮农的收益,但是客观上造成了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国有粮食企业进行压级压价收购或拒绝收购,严重地损害了粮农利益,粮农因此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直补政策是将补贴资金直接补入农户,但是由于农户数量巨大,且粮食种植面积核对、资金入户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政策执行成本急剧增加在所难免。有些地方政府为减少政策执行成本,直接按人均分,或按户均耕地面积均分,使粮食补贴未真正补贴粮食生产,且额度较小(每亩10元左右),难以增加粮食生产积极性。
  八是新型耗粮工业的发展。
  世界化石能源价格的持续飙升,诱发了人们对于替代能源的兴趣和需求,利用粮食作物作为原料生产能源已经成为人们一项重要的可行性选择。但是,在现有粮食生产状况下,将粮食作物大规模用于工业生产将加剧人类食品或动物饲料供应的紧张状况。
  近年来,中国的玉米种植地区纷纷建起大大小小的乙醇厂。它们为了生产,开始跟动物饲料生产商抢夺原材料。根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12月公布的统计数字,2005年,工业加工消耗的玉米多达2300万吨,几乎占当年中国玉米产量的16.5%,比2001年增加了近一倍。玉米加工业的过快发展,导致玉米需求量上升和饲料供求关系紧张,结果造成了玉米短缺。尽管2006年中国玉米是大丰收的,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价格在过去9个月里上涨了30%。玉米价格的上涨还进一步带动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在从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一年时间内,猪肉涨了29%,生猪价格飙涨了71%。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不能利用粮食生产燃料,因为粮食安全比能源更重要,而且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有着更加重要的政治意义。2006年12月底,中国政府叫停了所有的在建项目,规定今后所有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必须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当然,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担忧也许是在杞人忧天。正如茅于轼先生在《中国真要经受这么多危机吗?》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很多危机都是虚拟的,中国人好像是生活在危机之中,这样反而是掩盖了真正的危机,其实所谓的粮食危机并不存在。“如果有市场,全世界一点也不缺粮”,“根本原因不是粮食生产不出来,而是没有钱,或者虽然有钱但是拿钱买不到粮食,而是因为粮食没有市场”。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警钟长鸣才能安全!(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经济学博士)
其他文献
国外大学生毕业后3年内创业率达到20%,中国却不足1.5%。这源于中国的经商环境太差。    《中国经济评论》:每到年关,中国的就业形势都格外突出。今年因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经济形势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最严峻的。最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派出六个工作小组调查国内就业形势,可能反映出国内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然而,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却显示登记失业率9月底只有4%。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究竟怎么样
期刊
如果连人大都起不到监督的作用,那老百姓更不用说了,散兵游勇更是没有办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很多人表述为“经济发展方式”,事实上,“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合适,因为有很多的经济增长过程实际上是损害了经济的发展。比如说,经济增长中的污染不仅仅造成了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而且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并恶化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凭借它所能接触到的资源,高盛很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中的受益者。    在美国金融危机之中,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风头最健!这不仅因为高盛是五大投行中资产质量最好、实力最强的一家,还因为高盛在金融危机中获得了空前的权力和好处。  众所周知,此次金融危机的“救火队长”汉克保尔森就来自于高盛公司。在拯救美国陷于危机的过程中,保尔森任命了多名他在高盛任CEO时的同事。据《华尔街日报》所开列的一张名单,被保尔森选
期刊
中国央行还将继续减息。但是,在当前负利率水平下的持续减息无度,必将导致中国今后上演另一场金融危机。    当我们回顾这一轮来自美国的金融海啸时,相信现在很多人都能指出,是美国过去7年来保持了太长时间的低息环境,以至于酿致今天已经无可挽回的“败局”。也有很多人因此感叹,如果美国更早、更大幅度的加息,也许就不至于如此了。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美国央行事实上在2004年就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在20
期刊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日本虽然是重灾区,但因为有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日本仍能在这场危机中保住元气。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最担心的是这场金融海啸将对本国实体经济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搞活金融,使血液在经济体中顺畅循环,经济就会充满活力。然而,如果把血液引导到经济体外去循环,就会形成一个不可控制的虚拟世界,结果就出了目前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使世人清楚地看到,所谓的虚拟
期刊
早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美国信用卡危机就已初露端倪。据统计,目前美国信用卡未偿余额高达2.57万亿美元。    就在全球关注如何化解信贷危机之际,即将到来的另一波金融危机是——高达9500亿美元的信用卡坏账将冲击信用卡主要营运商。由于应收账款也被证券化了,所以,不排除信用卡业务的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带来影响。    信用卡危机愈演愈烈    信用卡作为消费信用的重要载体,迎合
期刊
在日本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已经能够明显地嗅出金融危机的味道了。    近来,有日本的电视台在报道金融危机的消息时采访普通民众,有人感叹:“金融危机就在我们身边。”这话说得相当实在。    股价暴跌    最近一个时期,日本的旅游地叫苦不迭。大分县别府温泉一直致力于吸引海外游客,但近期由于日元汇率飙升,原本预约的游客纷纷取消了行程。业界人士越来越对日元升值和股市暴跌造成双重打击感到忧心忡忡。别府市的龟
期刊
高房价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可能利用外力来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给楼市一次自然的调整机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10月30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第四届“中国地产金融年会”上表示,房价回归理性是启动正常消费的基础,房产商一步降价到位是明智的选择,并建议房地产商要理性地对待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吴晓灵指出,正是因为房价太高,所以销售情况不好,造成了空置面积的增加。她同时认为,房价
期刊
产权确定了,政府从属于公民的私有财产中索取一部分,这才能叫做“赋税”。    “交税就是买政府的服务”    《中国经济评论》:茅老,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税收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还是要从老问题开始,什么是税?  茅于轼:要说什么是税,应该问一句:交税为什么?我认为,交税就是买政府服务的。现在很多人都在呼吁减税。税额高与不高,还不是问题所在,关键的问题是税负的高低必须和政府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联系起来,
期刊
为了发展土地公司,必须制定《土地公司法》,将土地入股的公司与《公司法》中的公司区分开来。土地公司的股东随时拥有退出公司的权利;公司破产,首先保障农民不会失地,农民享有优先赎回土地的权利;土地公司的股东可以超过50人。    从长期来看,一定程度的渐进的土地整合及规模化经营符合农业现代化的潮流。“无地即反”是由于没有社会保障,目前的土地资本化改革必须与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合,这样就有效避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