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圩田岁岁正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道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这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题广济圩三首》中的一首。诗中描述的富足的风流国“太平州”是现在安徽省当涂县、繁昌县和芜湖县一带,宋时为太平州,元朝至元年间改称太平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改称之为太平府。
时间倏忽转换,杨万里著诗五百年后的明末清初,太平府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新画派,因太平府所在地当涂史称姑孰,这一画派被称为姑孰画派。姑孰画派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芜湖籍画祖萧云从。与此同时,一位名叫张万选的山东人在太平府任掌理刑名、赞计典的推官,张万选与萧云从的相识相交促成了《太平山水图册》这部我国版画史上艺术巨作的问世。
据记载,张万选在去官离任之前,因“理姑四载,姑名胜日在襟带间,披榛涉,溯洄寻源,实愧未能。”考虑到“山川绵眇,遥集为艰,岁月驱驰,佳游不再”,“于是属于湖萧子尺木,为撮太平江山之尤胜者,绘图以寄。”萧云从应邀作画,包括太平府所属当涂、芜湖、繁昌三县风景名胜古迹共43幅,其中当涂山水15幅、芜湖山水14幅、繁昌山水13幅、《太平山水全图》1幅。43幅图均题以诗文,文图内容绝妙相配。旌德籍刻工刘荣、汤尚、汤义分别承担了这套山水画作雕版的镌刻任务。张万选留念太平府的山水,萧云从选择三县名胜,绘景入画,足以满足张万选在图画中溯洄寻源,佳游一番。
《太平山水全图》画面配杨万里诗,点明“祖梁萧五岳四渎图”,即摹仿南朝梁国画家萧贲的画法。南朝画评家姚最在《续画品》中评述萧贲的画风:“右雅性精密,后来难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虽有好事,罕见其迹。”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萧贲的画风高雅、精致、细腻,后人难以仿学其真谛。姚最是萧贲同朝的后生,他所说的“后来难尚”也只是根据当时情况的个人判断。因为“罕见其迹”,千年之后的萧云从仿萧贲画风究竟像与不像,是不是如姚最所说的“后来难尚”暂且不论,但《太平山水全图》确实做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
山自不必说。太平府所在的江南地区多湖泊、低洼、浅滩,为增加可耕种土地面积,同时为了防治水患,人们围湖垦田,疏水灌溉,圩田(又称围田)遂出现。农耕社会,农田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富足与否。加上水系发达,河湖密布,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跃然纸上。所以五百年前杨万里便以诗歌颂这里家家户户不识愁,秋收之际,芦花似雪,风景如画,是真真正正的风流国。
《太平山水全图》中萧云从突出了几个要素:山、水、圩田、垂杨、舟船。一府三县境内水村山郭、渔舟归帆、亭台庙宇、圩田垂杨一一呈现。虽然举目即能看尽,却又层次万千,细细品赏,意味深长。图中三座城楼,从东北至西南分别是当涂、芜湖、繁昌,与当今三县实际相对位置一致。芜湖距繁昌较近,距当涂稍远,在图中也很明确。三县北临长江,河网密布,水运及水上交通非常发达。图中大小舟船多达30余只,船帆高悬,轻舟如飞,南来北往,一派繁忙景象。
《牛渚矶图》写景长江南岸牛渚山石,配李白《姑孰十咏》之一牛渚矶诗句:“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牛渚矶即现在的采石矶,位于现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且列三矶之首。
此图摹仿南宋四大家之一“马一角”马远画法。从图中可以看到,地势险要、绝壁临空的牛渚矶突兀江中,占据约四分之三的画面。山腰矶顶有亭台屋宇,曲折而上的台阶隐约穿行在山石之间。画面左下角,近山之处巨浪翻涌,表现出软性的江水与刚性的山石碰撞的激烈程度。浪涛之上,一叶扁舟,舟尾一人撑桨,舟首一人坦然定坐,举杯前望,小舟中间有一个收口酒坛,一个方形箱子。萧云从是明末文社“复社”的成员,入清后,他忧愤国破家亡,拒不做官,“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或许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心声罢。
《天门山图》写景天门山,配李白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向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位于现芜湖与和县之间的长江两岸,江南江北两部分分别又叫东梁山和西梁山。此图笔法上摹仿夏珪,下笔苍劲,构图却与其有异,画面布局较满。只见两山对峙,悬崖高耸,形同门户。长江之水似一把利剑,将天门山劈为两半,只留一线可见天,一线天下激流澎湃,风帆高起,山与水的气势较诗文中更胜一筹。
《太平山水全图》以及《天门山图》的右下角分别署“刘荣镌”和“旌德刘荣刻”。《太平山水图册》全册中则轮番出现三个刻工的名字:刘荣、汤尚、汤义。
在新兴版画出现之前,中国的版画创作程序是先绘画、再雕刻、最后油印。一般情况下,三个程序是分工的,画家、刻工和油印匠各司其职。明清时期,中国版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以徽州为中心的徽派版画随着徽商的兴盛而更加欣欣向荣。徽州刻工也有区域或宗族之分,大家最为熟知的当属歙县虬村黄氏家族,紧随黄氏家族的另一徽派刻工杰出的族群就出自旌德县汤村,刘荣、汤尚、汤义就是期中的代表,此外还有郭卓然、鲍承勋、汤能臣等,代表作品有《黄山志定本》、《杂剧新编》、《秦楼月》、《离骚图》等。
旌德刻工的兴起原因很多,当地多产枣木、梨木等木材,具备雕刻原材料;紧邻经济发达的徽州,受徽州文化繁荣的带动,具备了社会需求的背景;元朝王祯任旌德县尹时革新印刷术,在此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和转轮排字法,促进了旌德县版书业的发展。
虽然学术界对传统版画画家中心论或刻工中心论还有争议,但是一幅杰出版画的诞生,定然凝聚着绘画家首创和刻工二次创作的艺术智慧和心血,二者缺一不可。
张万选看了萧云从的画卷后深有感慨地说:“余间一展卷,如见鸟啼,如闻花落,如高山流水环绕映带,如池榭亭台渗绩满眼,即谓置我于丘壑间,讵曰不宜?”可谓“萧子绘事妙天下”。
时间倏忽转换,杨万里著诗五百年后的明末清初,太平府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新画派,因太平府所在地当涂史称姑孰,这一画派被称为姑孰画派。姑孰画派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芜湖籍画祖萧云从。与此同时,一位名叫张万选的山东人在太平府任掌理刑名、赞计典的推官,张万选与萧云从的相识相交促成了《太平山水图册》这部我国版画史上艺术巨作的问世。
据记载,张万选在去官离任之前,因“理姑四载,姑名胜日在襟带间,披榛涉,溯洄寻源,实愧未能。”考虑到“山川绵眇,遥集为艰,岁月驱驰,佳游不再”,“于是属于湖萧子尺木,为撮太平江山之尤胜者,绘图以寄。”萧云从应邀作画,包括太平府所属当涂、芜湖、繁昌三县风景名胜古迹共43幅,其中当涂山水15幅、芜湖山水14幅、繁昌山水13幅、《太平山水全图》1幅。43幅图均题以诗文,文图内容绝妙相配。旌德籍刻工刘荣、汤尚、汤义分别承担了这套山水画作雕版的镌刻任务。张万选留念太平府的山水,萧云从选择三县名胜,绘景入画,足以满足张万选在图画中溯洄寻源,佳游一番。
《太平山水全图》画面配杨万里诗,点明“祖梁萧五岳四渎图”,即摹仿南朝梁国画家萧贲的画法。南朝画评家姚最在《续画品》中评述萧贲的画风:“右雅性精密,后来难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虽有好事,罕见其迹。”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萧贲的画风高雅、精致、细腻,后人难以仿学其真谛。姚最是萧贲同朝的后生,他所说的“后来难尚”也只是根据当时情况的个人判断。因为“罕见其迹”,千年之后的萧云从仿萧贲画风究竟像与不像,是不是如姚最所说的“后来难尚”暂且不论,但《太平山水全图》确实做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
山自不必说。太平府所在的江南地区多湖泊、低洼、浅滩,为增加可耕种土地面积,同时为了防治水患,人们围湖垦田,疏水灌溉,圩田(又称围田)遂出现。农耕社会,农田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富足与否。加上水系发达,河湖密布,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跃然纸上。所以五百年前杨万里便以诗歌颂这里家家户户不识愁,秋收之际,芦花似雪,风景如画,是真真正正的风流国。
《太平山水全图》中萧云从突出了几个要素:山、水、圩田、垂杨、舟船。一府三县境内水村山郭、渔舟归帆、亭台庙宇、圩田垂杨一一呈现。虽然举目即能看尽,却又层次万千,细细品赏,意味深长。图中三座城楼,从东北至西南分别是当涂、芜湖、繁昌,与当今三县实际相对位置一致。芜湖距繁昌较近,距当涂稍远,在图中也很明确。三县北临长江,河网密布,水运及水上交通非常发达。图中大小舟船多达30余只,船帆高悬,轻舟如飞,南来北往,一派繁忙景象。
《牛渚矶图》写景长江南岸牛渚山石,配李白《姑孰十咏》之一牛渚矶诗句:“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牛渚矶即现在的采石矶,位于现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且列三矶之首。
此图摹仿南宋四大家之一“马一角”马远画法。从图中可以看到,地势险要、绝壁临空的牛渚矶突兀江中,占据约四分之三的画面。山腰矶顶有亭台屋宇,曲折而上的台阶隐约穿行在山石之间。画面左下角,近山之处巨浪翻涌,表现出软性的江水与刚性的山石碰撞的激烈程度。浪涛之上,一叶扁舟,舟尾一人撑桨,舟首一人坦然定坐,举杯前望,小舟中间有一个收口酒坛,一个方形箱子。萧云从是明末文社“复社”的成员,入清后,他忧愤国破家亡,拒不做官,“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或许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心声罢。
《天门山图》写景天门山,配李白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向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位于现芜湖与和县之间的长江两岸,江南江北两部分分别又叫东梁山和西梁山。此图笔法上摹仿夏珪,下笔苍劲,构图却与其有异,画面布局较满。只见两山对峙,悬崖高耸,形同门户。长江之水似一把利剑,将天门山劈为两半,只留一线可见天,一线天下激流澎湃,风帆高起,山与水的气势较诗文中更胜一筹。
《太平山水全图》以及《天门山图》的右下角分别署“刘荣镌”和“旌德刘荣刻”。《太平山水图册》全册中则轮番出现三个刻工的名字:刘荣、汤尚、汤义。
在新兴版画出现之前,中国的版画创作程序是先绘画、再雕刻、最后油印。一般情况下,三个程序是分工的,画家、刻工和油印匠各司其职。明清时期,中国版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以徽州为中心的徽派版画随着徽商的兴盛而更加欣欣向荣。徽州刻工也有区域或宗族之分,大家最为熟知的当属歙县虬村黄氏家族,紧随黄氏家族的另一徽派刻工杰出的族群就出自旌德县汤村,刘荣、汤尚、汤义就是期中的代表,此外还有郭卓然、鲍承勋、汤能臣等,代表作品有《黄山志定本》、《杂剧新编》、《秦楼月》、《离骚图》等。
旌德刻工的兴起原因很多,当地多产枣木、梨木等木材,具备雕刻原材料;紧邻经济发达的徽州,受徽州文化繁荣的带动,具备了社会需求的背景;元朝王祯任旌德县尹时革新印刷术,在此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和转轮排字法,促进了旌德县版书业的发展。
虽然学术界对传统版画画家中心论或刻工中心论还有争议,但是一幅杰出版画的诞生,定然凝聚着绘画家首创和刻工二次创作的艺术智慧和心血,二者缺一不可。
张万选看了萧云从的画卷后深有感慨地说:“余间一展卷,如见鸟啼,如闻花落,如高山流水环绕映带,如池榭亭台渗绩满眼,即谓置我于丘壑间,讵曰不宜?”可谓“萧子绘事妙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