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我们的一些总结和判断在今年的榜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它们是这些最具竞争力上市公司贡献给整个医药行业的智慧财富。
2009年至2011的中国医药行业堪称福祸相依,遭逢变局的医药企业既是有史以来最大医改红利的分享者,又不得不为改革的犹疑、反复以及企业的旧有格局支付代价。在失去与得到之间,中国的医药卫生产业链重新调整,展开结构性分化,行业和公司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沉浮、激变。
三年过后,医改棋至中盘,整个行业产值规模超过18000亿元,市场规模超过9000亿元。医药行业在低迷一年之后,重新回到上升通道。作为医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以最具竞争力20强为代表的医药上市公司重新排定座次,从这些公司面孔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在冰火考验下,中国医药企业当下成长的真实。
今年是《E药经理人》自2009年起推出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榜单第五个年头。一路走来,我们不断挖掘和见证了中国医药上市公司中最优秀的一群;与此同时,也从这些公司战略实践的轨迹中,梳理出竞争方法,洞察到行业大势。极有意义的是,过去我们的一些总结和判断在今年的榜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它们是这些最具竞争力上市公司贡献给整个医药行业的智慧财富。
整合的收获
“整合”是我们在2010竞争力评选中圈定的关键词。从宏观上看,中国医药行业高速增长,但高度分散,医改方案推出,市场盘子放大,给整合做大提供了社会基础。而从企业的内在驱动力来讲:一是可使销售效率大幅提升,二是跨越现在营销费用高企的门槛,三是在新药研发普遍进入低谷的情况,大药企在加快新品研发和投放速度方面具有资金和资源优势。因此,就如同吉利当年对沃尔沃的收购一样,当前形势下,中国药企需要获取全新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兼并收购进行产业和资源的整合是个很好的途径。
这样的判断在2009年是可以找到苗头的。国药控股在香港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四处出击,先后并购了数十家医药商业公司,扩大了其全国商业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放大了其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强势,并在随后拉开了全行业新一轮大整合的序幕。今年的竞争力榜单中,已经3次上榜的国药控股作为医药商业流通公司的代表又赫然在列,但与4年前有所不同:如今的国药控股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第一家市值过千亿的上市公司,而其母公司国药集团也以首家中国医药企业的身份跻身“世界500强”;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更多像国药控股这样的整合航母,它们通过近几年不遗余力的整合,逐渐开始显现超强的竞争优势。
华润三九是大型国有集团的代表。在“赵新先后时代”的三九医药昔日辉煌早已不再,华润集团入主后,华润三九首先做的即是剥离其非主营业务,将主业聚焦于OTC、中药注射剂和中药配方颗粒等核心业务,打造“精品OTC+中药处方药”的整合平台。以此战略为导向,有的放矢地驾起产品品类整合的战车,吸纳了诸多细分领域独特的“明星产品”,如气滞胃痛颗粒、温胃舒、养胃舒、顺峰的皮肤用药、天和的骨科贴膏等。对于整合的分寸,华润三九遵循两点原则:首先,要选择符合公司本身战略定位和品牌策略的企业作为目标;第二,在评估并购对象的价值时,既要考虑其自身价值,也要考虑在企业平台上产生协同效应之后的价值(详见本专题《华润三九:整合急先锋》一文)。
科伦药业则是民营上市公司中的典型。这家公司上市之后便开始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步伐:从2010年为始,先后控股浙江国镜药业、收购广东科伦、全资控股君健塑胶、收购桂林大华制药、增资青山利康,并在去年年底斥资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利君国际。财报显示,2012年上半年,科伦药业的每股净资产达到1204元,为Am所有上市公司之最。这家此前营业收入90%以上均来自“大输液”的公司,经过这几年的整合不但进一步夯实其大输液霸主地位,还谋求在更多领域培育竞争力——其2011年斥巨资建设新疆伊犁川宁抗生素中间体项目,2012年又重金礼聘王晶翼担任研究院院长,以谋求未来在输液、抗生素和高端药品“三发驱动”的业务格局(详见本专题《三发驱动引爆科伦研发》一文)。
根据本刊随机对今年入围竞争力评选前50家医药上市公司中31家企业董秘的问卷调查,过去一年,这31家上市公司中有27家均开展过不同层面的整合,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目前放眼国内外,只要加以甄别,医药行业依然存在丰富的整合机会可以把握。
产品主义
是的,问卷调查是我们在竞争力评选中—直在尝试的研究方法之一。尽管样本量有限,但鉴于调查对象主要锁定专家或优秀企业,故我们认为,从调查结果中仍然可以窥见到一些“大势所趋”。梳理这几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优秀上市公司对于产品竞争力的关注和打造日益强化。
去年我们针对31家PE/VC、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产品是医药上市公司目前所体现的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已趋向共识,而一两年前,产品对于上市公司竞争力的贡献认可还排在研发和品牌之后。今年针对31家上市公司董秘的调查再次验证,无论是企业当前的战略,还是过去几年的并购整合,均主要以产品为中心,产品为王已是公认的经营,主题。
我们的理解是,尽管研发是企业获得产品的主流途径,但是当前产品与研发之于上市公司的主要区别在于,研发更多体现为一种业绩预期,是讲上市公司未来的故事,而优势产品则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眼下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投资回报,对于投资者而言也更具说服力。
从今年的竞争力20强的榜单来看,产品,特别是具有垄断竞争优势的产品帮助不少公司在风起云涌的政策大潮和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脱颖而出,大部分上榜公司均至少坐拥一两个在市场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产品。
在化药领域,产品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创新能力。今年的榜单上除了恒瑞医药、信立泰这样的老面孔,还有像四环医药这样的新面孔。石药集团是第二次登上20强榜单,但是上榜理由却有天壤之别,随着去年将品牌药和创新药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完成从原料药到制剂的转型,石药集团业绩获得显著提振,其中新药恩必普销售达6.8亿元、欧来宁4.5亿元、玄宁1.65亿元,另外还有16个制剂过亿,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奶牛,一改石药集团过去“只擅长卖原料药”的形象(详见本专题《恩必普往事》一文)。
在中药领域,由于独家产品享有单独定价的资格,因而拥有这类产品的上市公司所突显的竞争优势更为明确。今年新上榜20强的红日药业、上海凯宝、昆明制药皆属此类——借助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机会,血塞通这两年大幅放量,抬升了昆明制药的整体业绩;上海凯宝的痰热清销售金额从2006年的1.6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94亿元,奠定了公司的盈利基础;红日药业的血必净2009年刚刚跻身亿元产品行列,公司经过营销改革,2012年销售额一跃升至5.01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19.87%,而其另一个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中药配方颗粒亦正成为市场话语权的追赶者(详见本专题《红日药业:非常增长》一文)。
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曾说:“我们从不经营那些别人已经大力发展的产品。”从本届上榜企业的业绩履历来看,此话内涵不言自明。
2009年至2011的中国医药行业堪称福祸相依,遭逢变局的医药企业既是有史以来最大医改红利的分享者,又不得不为改革的犹疑、反复以及企业的旧有格局支付代价。在失去与得到之间,中国的医药卫生产业链重新调整,展开结构性分化,行业和公司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沉浮、激变。
三年过后,医改棋至中盘,整个行业产值规模超过18000亿元,市场规模超过9000亿元。医药行业在低迷一年之后,重新回到上升通道。作为医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以最具竞争力20强为代表的医药上市公司重新排定座次,从这些公司面孔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在冰火考验下,中国医药企业当下成长的真实。
今年是《E药经理人》自2009年起推出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榜单第五个年头。一路走来,我们不断挖掘和见证了中国医药上市公司中最优秀的一群;与此同时,也从这些公司战略实践的轨迹中,梳理出竞争方法,洞察到行业大势。极有意义的是,过去我们的一些总结和判断在今年的榜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它们是这些最具竞争力上市公司贡献给整个医药行业的智慧财富。
整合的收获
“整合”是我们在2010竞争力评选中圈定的关键词。从宏观上看,中国医药行业高速增长,但高度分散,医改方案推出,市场盘子放大,给整合做大提供了社会基础。而从企业的内在驱动力来讲:一是可使销售效率大幅提升,二是跨越现在营销费用高企的门槛,三是在新药研发普遍进入低谷的情况,大药企在加快新品研发和投放速度方面具有资金和资源优势。因此,就如同吉利当年对沃尔沃的收购一样,当前形势下,中国药企需要获取全新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兼并收购进行产业和资源的整合是个很好的途径。
这样的判断在2009年是可以找到苗头的。国药控股在香港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四处出击,先后并购了数十家医药商业公司,扩大了其全国商业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放大了其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强势,并在随后拉开了全行业新一轮大整合的序幕。今年的竞争力榜单中,已经3次上榜的国药控股作为医药商业流通公司的代表又赫然在列,但与4年前有所不同:如今的国药控股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第一家市值过千亿的上市公司,而其母公司国药集团也以首家中国医药企业的身份跻身“世界500强”;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更多像国药控股这样的整合航母,它们通过近几年不遗余力的整合,逐渐开始显现超强的竞争优势。
华润三九是大型国有集团的代表。在“赵新先后时代”的三九医药昔日辉煌早已不再,华润集团入主后,华润三九首先做的即是剥离其非主营业务,将主业聚焦于OTC、中药注射剂和中药配方颗粒等核心业务,打造“精品OTC+中药处方药”的整合平台。以此战略为导向,有的放矢地驾起产品品类整合的战车,吸纳了诸多细分领域独特的“明星产品”,如气滞胃痛颗粒、温胃舒、养胃舒、顺峰的皮肤用药、天和的骨科贴膏等。对于整合的分寸,华润三九遵循两点原则:首先,要选择符合公司本身战略定位和品牌策略的企业作为目标;第二,在评估并购对象的价值时,既要考虑其自身价值,也要考虑在企业平台上产生协同效应之后的价值(详见本专题《华润三九:整合急先锋》一文)。
科伦药业则是民营上市公司中的典型。这家公司上市之后便开始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步伐:从2010年为始,先后控股浙江国镜药业、收购广东科伦、全资控股君健塑胶、收购桂林大华制药、增资青山利康,并在去年年底斥资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利君国际。财报显示,2012年上半年,科伦药业的每股净资产达到1204元,为Am所有上市公司之最。这家此前营业收入90%以上均来自“大输液”的公司,经过这几年的整合不但进一步夯实其大输液霸主地位,还谋求在更多领域培育竞争力——其2011年斥巨资建设新疆伊犁川宁抗生素中间体项目,2012年又重金礼聘王晶翼担任研究院院长,以谋求未来在输液、抗生素和高端药品“三发驱动”的业务格局(详见本专题《三发驱动引爆科伦研发》一文)。
根据本刊随机对今年入围竞争力评选前50家医药上市公司中31家企业董秘的问卷调查,过去一年,这31家上市公司中有27家均开展过不同层面的整合,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目前放眼国内外,只要加以甄别,医药行业依然存在丰富的整合机会可以把握。
产品主义
是的,问卷调查是我们在竞争力评选中—直在尝试的研究方法之一。尽管样本量有限,但鉴于调查对象主要锁定专家或优秀企业,故我们认为,从调查结果中仍然可以窥见到一些“大势所趋”。梳理这几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优秀上市公司对于产品竞争力的关注和打造日益强化。
去年我们针对31家PE/VC、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产品是医药上市公司目前所体现的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已趋向共识,而一两年前,产品对于上市公司竞争力的贡献认可还排在研发和品牌之后。今年针对31家上市公司董秘的调查再次验证,无论是企业当前的战略,还是过去几年的并购整合,均主要以产品为中心,产品为王已是公认的经营,主题。
我们的理解是,尽管研发是企业获得产品的主流途径,但是当前产品与研发之于上市公司的主要区别在于,研发更多体现为一种业绩预期,是讲上市公司未来的故事,而优势产品则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眼下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投资回报,对于投资者而言也更具说服力。
从今年的竞争力20强的榜单来看,产品,特别是具有垄断竞争优势的产品帮助不少公司在风起云涌的政策大潮和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脱颖而出,大部分上榜公司均至少坐拥一两个在市场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产品。
在化药领域,产品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创新能力。今年的榜单上除了恒瑞医药、信立泰这样的老面孔,还有像四环医药这样的新面孔。石药集团是第二次登上20强榜单,但是上榜理由却有天壤之别,随着去年将品牌药和创新药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完成从原料药到制剂的转型,石药集团业绩获得显著提振,其中新药恩必普销售达6.8亿元、欧来宁4.5亿元、玄宁1.65亿元,另外还有16个制剂过亿,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奶牛,一改石药集团过去“只擅长卖原料药”的形象(详见本专题《恩必普往事》一文)。
在中药领域,由于独家产品享有单独定价的资格,因而拥有这类产品的上市公司所突显的竞争优势更为明确。今年新上榜20强的红日药业、上海凯宝、昆明制药皆属此类——借助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机会,血塞通这两年大幅放量,抬升了昆明制药的整体业绩;上海凯宝的痰热清销售金额从2006年的1.6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94亿元,奠定了公司的盈利基础;红日药业的血必净2009年刚刚跻身亿元产品行列,公司经过营销改革,2012年销售额一跃升至5.01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19.87%,而其另一个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中药配方颗粒亦正成为市场话语权的追赶者(详见本专题《红日药业:非常增长》一文)。
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曾说:“我们从不经营那些别人已经大力发展的产品。”从本届上榜企业的业绩履历来看,此话内涵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