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衔接,这个词语来自电子信息词汇,是指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我以为这个概念中最为关键的意思是“整体”,如何让初高中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有逻辑顺序的整体是我们谈衔接的目的与意义所在。王构在《修辞鉴衡》也说:“看文字须要看他换接处及过接处”。其作用能使上下文紧凑自然、浑然天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关键词】淡化语法 初高中 语文教学 学习语言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可做的事很多,我以为语法教学最为重要。过去在初中阶段淡化語法教学就是割裂了初高中教学的有机联系,使高中语文教学失去了很重要的学习助力手段,使语文教学缺乏了整体性,也最终使初中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
一、“语法教学”在初中课程标准中的矛盾表达
1、《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习“汉语语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第三点就提到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包括了语法的四个部分: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类型。这些要求在整个汉语语法体系中只是较少的一个基础的部分,要求不算高。
在教学指导“阅读”第13条中,提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以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特点”。
英语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9年级学生(五级英语)要掌握14个部分50多个点的英语语法知识。两者相比,从内容上看,英语要求的内容更多;从能力要求看,汉语是“了解”,英语是“掌握”。母语与外语存在倒挂现象。
即便如此,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还是存在极其尴尬的地位中,因为,在教学建议中,是这样要求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而在评价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语法修辞不作为考试内容”。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初高中对语法教学存在脱节的原因,毕竟在课程标准中都把语法教学作为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
二、语法教学是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语法教学在初中阶段不重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基本元素,没有语法,词汇就是孤立的,无法建构完整复杂的语言意思。
第二、虽然我们说话表达未必完全按语法的预设,但知道语法才可能更好的判断自己的表达是否科学、合理、符合逻辑等。初高中阶段的语言运用、病句修改等基本语文能力都要依赖语法知识。
以“病句”为例,病句类型中,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句式杂糅,不合事理和逻辑,重复赘余,虚词运用不当,语法歧义”等情况,无一不与语法有关,甚至是最直接的关系。没有语法,哪来“语言基础知识”这一说。
第三、语法是帮助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极其重要的手段。语法是可以凸显句子主干与修饰语的关系,语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便于我们准确把握句意词义。
以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卷《笔墨的超越》为例,
问题是“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文本内容为: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就这一段文字而言,第一、二句和第四句的前半句的主语都是“毛笔”,说的是笔;而第三句的主语是“墨”,第四句的后半句的主语是“墨与水的调和”,说的是墨。结合整段文字,加以整合说明这段文字的主体就是“笔墨”,“笔墨”应该成为答案的主语。而第二句的含义与语境综合分析,应该是文章的关键句,说明这段文字是强调“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有了语法常识的帮助,我们更容易准确把握文意,找到关键词和关键句,提高了我们阅读理解的能力。
第四,现代汉语语法与文言现象的比较联系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
文言文中的各类词的活用,各种文言句式,都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参照,没有现代汉语语法,就没有这些文言现象的名称,正是这些变化使古今的词义发生变化,使我们看不懂文言文了,而这些名称的出现是便于我们归纳文言文意义变化和表达方式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更快的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中很讲究“词义推断”,而所有的词义推断的根据恰恰来自语法知识。
以《鸿门宴》一文中“道芷阳间行”为例,名词“道”支配了“芷阳”整个地名,说明根据语法常识,这个“道”有可能活用为动词。
语法知识的缺乏正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瓶颈,有了语法常识的帮助,学习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三、初中该如何做好语法教学的衔接
我认为,语言学习的根本仍然是“实践性”,任何语言学好的关键在于运用。语法学习是辅助性的。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初中语法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到适切。具体的说就是:
首先,重点把握《课程标准》中语法知识的四个部分,词、短句、句子的成分、复句的类型,不随意扩大或缩小教学范围。
其次,理解与归纳其中的规律是学好语法的关键,避免死记硬背。
如“语法学习歌谣”就很好用,“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最后,始终把语法教学与语言运用融合在一起,让貌似虚无的语法有了有生命有意义的寄托,就像标点符号一样也是充满了情感和思想。把复杂的语法知识简单化、明确化,以经典例句为依托,使虚化的语法实在起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松溪第一中学)
【关键词】淡化语法 初高中 语文教学 学习语言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可做的事很多,我以为语法教学最为重要。过去在初中阶段淡化語法教学就是割裂了初高中教学的有机联系,使高中语文教学失去了很重要的学习助力手段,使语文教学缺乏了整体性,也最终使初中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
一、“语法教学”在初中课程标准中的矛盾表达
1、《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习“汉语语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第三点就提到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包括了语法的四个部分: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类型。这些要求在整个汉语语法体系中只是较少的一个基础的部分,要求不算高。
在教学指导“阅读”第13条中,提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以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特点”。
英语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9年级学生(五级英语)要掌握14个部分50多个点的英语语法知识。两者相比,从内容上看,英语要求的内容更多;从能力要求看,汉语是“了解”,英语是“掌握”。母语与外语存在倒挂现象。
即便如此,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还是存在极其尴尬的地位中,因为,在教学建议中,是这样要求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而在评价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语法修辞不作为考试内容”。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初高中对语法教学存在脱节的原因,毕竟在课程标准中都把语法教学作为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
二、语法教学是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语法教学在初中阶段不重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基本元素,没有语法,词汇就是孤立的,无法建构完整复杂的语言意思。
第二、虽然我们说话表达未必完全按语法的预设,但知道语法才可能更好的判断自己的表达是否科学、合理、符合逻辑等。初高中阶段的语言运用、病句修改等基本语文能力都要依赖语法知识。
以“病句”为例,病句类型中,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句式杂糅,不合事理和逻辑,重复赘余,虚词运用不当,语法歧义”等情况,无一不与语法有关,甚至是最直接的关系。没有语法,哪来“语言基础知识”这一说。
第三、语法是帮助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极其重要的手段。语法是可以凸显句子主干与修饰语的关系,语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便于我们准确把握句意词义。
以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卷《笔墨的超越》为例,
问题是“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文本内容为: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就这一段文字而言,第一、二句和第四句的前半句的主语都是“毛笔”,说的是笔;而第三句的主语是“墨”,第四句的后半句的主语是“墨与水的调和”,说的是墨。结合整段文字,加以整合说明这段文字的主体就是“笔墨”,“笔墨”应该成为答案的主语。而第二句的含义与语境综合分析,应该是文章的关键句,说明这段文字是强调“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有了语法常识的帮助,我们更容易准确把握文意,找到关键词和关键句,提高了我们阅读理解的能力。
第四,现代汉语语法与文言现象的比较联系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
文言文中的各类词的活用,各种文言句式,都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参照,没有现代汉语语法,就没有这些文言现象的名称,正是这些变化使古今的词义发生变化,使我们看不懂文言文了,而这些名称的出现是便于我们归纳文言文意义变化和表达方式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更快的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中很讲究“词义推断”,而所有的词义推断的根据恰恰来自语法知识。
以《鸿门宴》一文中“道芷阳间行”为例,名词“道”支配了“芷阳”整个地名,说明根据语法常识,这个“道”有可能活用为动词。
语法知识的缺乏正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瓶颈,有了语法常识的帮助,学习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三、初中该如何做好语法教学的衔接
我认为,语言学习的根本仍然是“实践性”,任何语言学好的关键在于运用。语法学习是辅助性的。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初中语法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到适切。具体的说就是:
首先,重点把握《课程标准》中语法知识的四个部分,词、短句、句子的成分、复句的类型,不随意扩大或缩小教学范围。
其次,理解与归纳其中的规律是学好语法的关键,避免死记硬背。
如“语法学习歌谣”就很好用,“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最后,始终把语法教学与语言运用融合在一起,让貌似虚无的语法有了有生命有意义的寄托,就像标点符号一样也是充满了情感和思想。把复杂的语法知识简单化、明确化,以经典例句为依托,使虚化的语法实在起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松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