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一、组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
此外,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法的复习时,我设计了火车运物的游戏。首先请11个小朋友举着0到10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货物要搬运到的站点。老师是火车头,其余的学生是火车车厢,所运的货物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火车出发了,车厢(学生)里装满了货物(10以内的加法算式),当火车到达相应的站点(算式的得数就是站点数)时,火车卸货(把算式放在站点上)。火车卸货时,站点(举数字的同学)要进行验收,合格的(算式得数就是站点数)卸货(把算式放在站点上),不合格的拒绝(不准把算式放在站点上)。直至火车货物全部卸了。游戏结束了,我又让学生体会在游戏中的收获,更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游戏时,学生完全投入到了数学学习之中。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游戏密切地联系起来,既进行了游戏,又能进行知识的巩固。
游戏虽然可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求得知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玩,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二、引导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曾今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首先教师提问:“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很快就得到了6种不同的分法。这种简单的操作做法十分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最后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综合,不难有条理地概括出7的分与合。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加深对7的分与合的认识,建立7的分成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数的分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将数学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组织了模拟生活的“小小商店”买卖活动,同学们把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标价后放上几组货柜,在推选出几个售货员后,让其他的同学带着准备好的人民币(可以是假币),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我们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心底滋生一种一定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课堂上组织类似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改变了以往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
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建立人民币价值的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的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镇得胜口小学)
一、组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
此外,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法的复习时,我设计了火车运物的游戏。首先请11个小朋友举着0到10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货物要搬运到的站点。老师是火车头,其余的学生是火车车厢,所运的货物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火车出发了,车厢(学生)里装满了货物(10以内的加法算式),当火车到达相应的站点(算式的得数就是站点数)时,火车卸货(把算式放在站点上)。火车卸货时,站点(举数字的同学)要进行验收,合格的(算式得数就是站点数)卸货(把算式放在站点上),不合格的拒绝(不准把算式放在站点上)。直至火车货物全部卸了。游戏结束了,我又让学生体会在游戏中的收获,更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游戏时,学生完全投入到了数学学习之中。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游戏密切地联系起来,既进行了游戏,又能进行知识的巩固。
游戏虽然可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求得知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玩,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二、引导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曾今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首先教师提问:“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很快就得到了6种不同的分法。这种简单的操作做法十分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最后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综合,不难有条理地概括出7的分与合。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加深对7的分与合的认识,建立7的分成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数的分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将数学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组织了模拟生活的“小小商店”买卖活动,同学们把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标价后放上几组货柜,在推选出几个售货员后,让其他的同学带着准备好的人民币(可以是假币),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我们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心底滋生一种一定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课堂上组织类似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改变了以往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
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建立人民币价值的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的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镇得胜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