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指导。还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二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隐含的信息,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2.注重发挥课堂的主战场作用。
课堂是体现教育观念的主战场,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优化课堂结构,把课堂教学纳入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个性发展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发挥课堂创新教育主战场的作用。课堂结构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可以创设一种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讲课、让学生评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自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环节上发挥创造性。
课堂导语要新颖,要具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兴趣,譬如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影视作品、古代字画、古钱币、新闻事件等多角度切入。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的提问要变成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迪,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课堂评价要多鼓励,要支持学生各抒己见,对具有创新性的见解要加以扶持和引导,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要给唯一答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哪怕是不太成熟的见解,也要给予热情支持和积极鼓励,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由发展和发挥的思维空间,减少教师固有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4.造就良好的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开辟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推动学生成为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思维的过程、拓展为创造能力。
5.采取好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手段一定要创新。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手段。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因素、创新思维、创新性认知策略和优化知识结构的培养。教师可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采用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的、不受拘束的思维方式;采用结果预测式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观念的灵活性和超常规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6.变革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只能死读书、读死书、死背课本答案,结果只能培养出少数的尖子生,大部分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学生本来思维活泼、想象丰富、善于幻想和创造,但如果用固定的思维和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即使他们有发明的天才,最后也可能变成缺乏创造力的庸才。从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必须创新,不能只看考试的分数,而要把评价的核心放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上,把学生从历史资料中分析问题、提炼观点、分析判断材料中的客观事实、运用历史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结合起来去评价。
有些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程序进行教学,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头脑看做是被动的“储存器”,正确的答案被看做是重要的并给予奖励,而近似的答案和其他解释则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至高无上,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没有心灵的碰撞,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他们创造的天性才会得到解放。
总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以自身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历史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起。[L]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指导。还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二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隐含的信息,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2.注重发挥课堂的主战场作用。
课堂是体现教育观念的主战场,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优化课堂结构,把课堂教学纳入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个性发展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发挥课堂创新教育主战场的作用。课堂结构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可以创设一种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讲课、让学生评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自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环节上发挥创造性。
课堂导语要新颖,要具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兴趣,譬如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影视作品、古代字画、古钱币、新闻事件等多角度切入。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的提问要变成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迪,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课堂评价要多鼓励,要支持学生各抒己见,对具有创新性的见解要加以扶持和引导,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要给唯一答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哪怕是不太成熟的见解,也要给予热情支持和积极鼓励,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由发展和发挥的思维空间,减少教师固有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4.造就良好的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开辟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推动学生成为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思维的过程、拓展为创造能力。
5.采取好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手段一定要创新。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手段。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因素、创新思维、创新性认知策略和优化知识结构的培养。教师可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采用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的、不受拘束的思维方式;采用结果预测式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观念的灵活性和超常规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6.变革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只能死读书、读死书、死背课本答案,结果只能培养出少数的尖子生,大部分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学生本来思维活泼、想象丰富、善于幻想和创造,但如果用固定的思维和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即使他们有发明的天才,最后也可能变成缺乏创造力的庸才。从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必须创新,不能只看考试的分数,而要把评价的核心放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上,把学生从历史资料中分析问题、提炼观点、分析判断材料中的客观事实、运用历史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结合起来去评价。
有些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程序进行教学,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头脑看做是被动的“储存器”,正确的答案被看做是重要的并给予奖励,而近似的答案和其他解释则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至高无上,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没有心灵的碰撞,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他们创造的天性才会得到解放。
总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以自身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历史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起。[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