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哲学又称为“玄学”,被人为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此哲学一直和抽象、高深、枯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哲学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处处能感受到哲学的智慧,哲学是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导,哲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但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该课“抽象”、“枯燥”、“乏味”,离生活太远,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之兴趣不高,有不少教师对教学产生畏难情绪,产生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课堂教学生活味、趣味性不浓,而说教味有余。
普通高中新课程《生活与哲学》(人教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当前的生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以往教材相比,新课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生活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哲学课堂更有生活味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新课导入的生活化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受哲学的乐趣。如在讲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我首先让两位同学上台示范举行拔河比赛,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过程中,在两位同学发力时裁判能不能将绳子沿中间剪开?会产生什么后果?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自然引出矛盾的观点。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哲学内容讲解生活化
现今,学习者走进教室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老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哲学教学的生活化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如在分析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之间的关系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嫦娥二号”的发射过程,在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无数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能动性并尊重规律的结果。
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就要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生理及心理认识规律来进行哲学教学。如在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我把上课前准备的一点菊花放在讲台上说“同学们都喜欢赏花,但是,这花不要叶行不行?同学们说,没有叶花就不开了。我说,花和叶还有联系,我要花和叶,不要土行不行?同学们说,没有土怎么行。我又问,养花没有水行不行?没有阳光行不行?同学们说,没有水、阳光不行……我接着渴示花与人、与气候的关系,同学们处于思索中,得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结论。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可充分挖掘人文资源,诗句、名言、谚语、对联、标语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努力挖掘教材,适当穿插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人文资源如哲学故事、典故、歌词等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啟发学生思考。如在讲运动时,我用《闪闪红星》中的一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说明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投身社会实践,让哲学回归生活
哲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因此哲学课要沟通课堂内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老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哲学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生活中处处需要哲学智慧。如在讲授《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临近学校的村子让学生体验村官的生活,通过体验生活,学生得出要在奉献和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还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赋予了政治课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政治课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生活化的哲学课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中,与社会相融,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个体的自由发展。
普通高中新课程《生活与哲学》(人教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当前的生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以往教材相比,新课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生活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哲学课堂更有生活味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新课导入的生活化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受哲学的乐趣。如在讲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我首先让两位同学上台示范举行拔河比赛,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过程中,在两位同学发力时裁判能不能将绳子沿中间剪开?会产生什么后果?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自然引出矛盾的观点。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哲学内容讲解生活化
现今,学习者走进教室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老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哲学教学的生活化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如在分析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之间的关系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嫦娥二号”的发射过程,在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无数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能动性并尊重规律的结果。
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就要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生理及心理认识规律来进行哲学教学。如在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我把上课前准备的一点菊花放在讲台上说“同学们都喜欢赏花,但是,这花不要叶行不行?同学们说,没有叶花就不开了。我说,花和叶还有联系,我要花和叶,不要土行不行?同学们说,没有土怎么行。我又问,养花没有水行不行?没有阳光行不行?同学们说,没有水、阳光不行……我接着渴示花与人、与气候的关系,同学们处于思索中,得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结论。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可充分挖掘人文资源,诗句、名言、谚语、对联、标语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努力挖掘教材,适当穿插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人文资源如哲学故事、典故、歌词等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啟发学生思考。如在讲运动时,我用《闪闪红星》中的一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说明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投身社会实践,让哲学回归生活
哲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因此哲学课要沟通课堂内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老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哲学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生活中处处需要哲学智慧。如在讲授《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临近学校的村子让学生体验村官的生活,通过体验生活,学生得出要在奉献和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还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赋予了政治课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政治课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生活化的哲学课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中,与社会相融,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个体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