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美育教育,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美的形象,培养对美的情感,以促进幼儿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美育教育对幼儿的深远影响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然而在部分幼儿园的实践中,美育教育走进了“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幼儿园环境装饰性大于教育性”“艺术课程中缺失游戏精神”等误区。幼儿园如何走出美育教育的误区?基于大量的美育实践,我总结了走出美育误区的三大“法宝”,以达到“真正让孩子知美、懂美”的美育目标。
掌握美的内容体系
目前,幼儿园教育被普遍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很多人便将幼儿园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简单认为只要科学组织艺术领域的活动,就顺利完成了幼儿园美育工作。美育和艺术教育真的可以画上等号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艺术领域的目标分为: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關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幼儿园阶段的美育目标定为“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由此可见,幼儿园阶段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人,而美育的目标是以美化人。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美育等于艺术教育,是因为对美的内容体系缺乏准确的认知。美是人赋予对象的意象,分为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自然美是人对自然的审美,如一丛花长在山谷中,被人看到了便是纯粹自然美,被人移植到庭院中是人化自然美。社会美是人对社会的审美,如漂亮的衣服是外物美,穿着漂亮的衣服去看花是事件美,制止他人攀折花枝是心灵美。人文美是人对文化的审美,如人在看到山谷中这丛花后吟诵出“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的诗句,就是艺术抽象美。
当人们理解了美的内容体系后,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幼儿健康挺拔的体态是美,他们认真观察蚂蚁搬家是美,他们努力合作搭建城堡是美……掌握了美的内容体系,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不会偏离美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更不会将幼儿园美育课程狭隘地局限于个别课程和活动中。
注重环境创设的教育性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是浸润幼儿心灵、传递美学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教育工作者审美能力提高,花花绿绿的幼儿园越来越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幼儿园逐渐增多。然而,我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园存在“环境装饰性大于教育性”的问题。我曾到过一所幼儿园,园所配色清新,户外区域绿草如茵,但总感觉缺少生机。我意识到,这是因为幼儿园环境中缺少幼儿的痕迹。幼儿园布置了很多精巧的手工,可爱又富有童趣。该幼儿园一位教师悄悄告诉我:“这都是老师们模仿幼儿制作的。”我问道:“为什么不让幼儿自己做呢?”该教师说:“幼儿做的话太麻烦了,而且效果不一定好。”
这反映出,部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存在片面追求美的形式,一味迎合成人的审美观念,忽视甚至漠视幼儿自身的审美需求、审美表达的问题。《指南》指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该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没有幼儿参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再美的装饰也只是形式。
如果幼儿园环境只是为了“美”给别人看,忽略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环境创设便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师运动。这不仅会影响幼儿成长,还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新学期开学时,很多教师会因为繁重的环境创设任务而焦头烂额,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做手工装饰品,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环境的装饰上。由于精美的环境缺乏互动性,幼儿从中获得的教育微乎其微。
走出误区,幼儿园应结合地理环境、地域特色、园本课程,在幼儿表达创作的内容基础上,通过适当地修饰、组合,使环境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都应致力于充分展现和谐之美,并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以达到“人人皆育人之师,处处皆育人之地”的美育效果。
幼儿园中,以楼道为载体,润泽礼仪美。礼仪教育使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健全人格。师幼可以共同制作“图文化”,以儿童化的绘图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往礼仪,包括主动道歉、得到帮助懂感谢、做事不分大与小等礼仪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讲文明、知礼仪。
打造温馨生活空间,浸润生活美。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活动室、盥洗室等生活空间的打造,应坚持生活化、艺术化、童趣化的原则。比如,在卫生间里加入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并绘制“脱(穿)裤子流程图”“男生、女生如厕流程图”“洗手流程图”等,便于幼儿参照模仿;对小便器加以改造,在便斗内绘制卡通靶子,让幼儿的每一次如厕都成为游戏;在卫生间角落摆放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物,让幼儿感受生活之美。
打造充满游戏精神的艺术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学前教育阶段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艺术游戏活动。游戏与艺术课程具有天然联系,每一种游戏都对应着一种类型的艺术课程。比如,音乐游戏对应音乐艺术课程、角色扮演游戏对应表演艺术课程、建构游戏对应建筑造型艺术课程。幼儿艺术课程的本质是游戏,充盈着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艺术课程就是艺术游戏。
当前,幼儿艺术课程缺失游戏精神,导致艺术课程与游戏割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制定非艺术化;课程内容难度过大、技巧过强;教学过程只关注艺术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儿对美的感受,把音乐、美术、乐器和舞蹈的学习变成枯燥的发音训练、色彩训练、指法训练和肌腱训练。
走出误区,教师需要选择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设立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有目的地探索,从而获得关键经验。比如,能够搓圆是小班幼儿在艺术领域的一个关键经验,比起教师一遍遍示范如何将黏土搓圆,不如提供一个“小兔子喜欢吃圆圆的汤圆”的游戏情境,鼓励幼儿探索如何将黏土搓得越来越圆。
幼儿园美育教育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第一阶段,要尽快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幼儿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
责任编辑:陈璠
掌握美的内容体系
目前,幼儿园教育被普遍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很多人便将幼儿园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简单认为只要科学组织艺术领域的活动,就顺利完成了幼儿园美育工作。美育和艺术教育真的可以画上等号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艺术领域的目标分为: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關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幼儿园阶段的美育目标定为“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由此可见,幼儿园阶段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人,而美育的目标是以美化人。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美育等于艺术教育,是因为对美的内容体系缺乏准确的认知。美是人赋予对象的意象,分为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自然美是人对自然的审美,如一丛花长在山谷中,被人看到了便是纯粹自然美,被人移植到庭院中是人化自然美。社会美是人对社会的审美,如漂亮的衣服是外物美,穿着漂亮的衣服去看花是事件美,制止他人攀折花枝是心灵美。人文美是人对文化的审美,如人在看到山谷中这丛花后吟诵出“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的诗句,就是艺术抽象美。
当人们理解了美的内容体系后,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幼儿健康挺拔的体态是美,他们认真观察蚂蚁搬家是美,他们努力合作搭建城堡是美……掌握了美的内容体系,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不会偏离美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更不会将幼儿园美育课程狭隘地局限于个别课程和活动中。
注重环境创设的教育性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是浸润幼儿心灵、传递美学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教育工作者审美能力提高,花花绿绿的幼儿园越来越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幼儿园逐渐增多。然而,我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园存在“环境装饰性大于教育性”的问题。我曾到过一所幼儿园,园所配色清新,户外区域绿草如茵,但总感觉缺少生机。我意识到,这是因为幼儿园环境中缺少幼儿的痕迹。幼儿园布置了很多精巧的手工,可爱又富有童趣。该幼儿园一位教师悄悄告诉我:“这都是老师们模仿幼儿制作的。”我问道:“为什么不让幼儿自己做呢?”该教师说:“幼儿做的话太麻烦了,而且效果不一定好。”
这反映出,部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存在片面追求美的形式,一味迎合成人的审美观念,忽视甚至漠视幼儿自身的审美需求、审美表达的问题。《指南》指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该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没有幼儿参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再美的装饰也只是形式。
如果幼儿园环境只是为了“美”给别人看,忽略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环境创设便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师运动。这不仅会影响幼儿成长,还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新学期开学时,很多教师会因为繁重的环境创设任务而焦头烂额,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做手工装饰品,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环境的装饰上。由于精美的环境缺乏互动性,幼儿从中获得的教育微乎其微。
走出误区,幼儿园应结合地理环境、地域特色、园本课程,在幼儿表达创作的内容基础上,通过适当地修饰、组合,使环境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都应致力于充分展现和谐之美,并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以达到“人人皆育人之师,处处皆育人之地”的美育效果。
幼儿园中,以楼道为载体,润泽礼仪美。礼仪教育使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健全人格。师幼可以共同制作“图文化”,以儿童化的绘图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往礼仪,包括主动道歉、得到帮助懂感谢、做事不分大与小等礼仪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讲文明、知礼仪。
打造温馨生活空间,浸润生活美。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活动室、盥洗室等生活空间的打造,应坚持生活化、艺术化、童趣化的原则。比如,在卫生间里加入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并绘制“脱(穿)裤子流程图”“男生、女生如厕流程图”“洗手流程图”等,便于幼儿参照模仿;对小便器加以改造,在便斗内绘制卡通靶子,让幼儿的每一次如厕都成为游戏;在卫生间角落摆放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物,让幼儿感受生活之美。
打造充满游戏精神的艺术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学前教育阶段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艺术游戏活动。游戏与艺术课程具有天然联系,每一种游戏都对应着一种类型的艺术课程。比如,音乐游戏对应音乐艺术课程、角色扮演游戏对应表演艺术课程、建构游戏对应建筑造型艺术课程。幼儿艺术课程的本质是游戏,充盈着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艺术课程就是艺术游戏。
当前,幼儿艺术课程缺失游戏精神,导致艺术课程与游戏割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制定非艺术化;课程内容难度过大、技巧过强;教学过程只关注艺术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儿对美的感受,把音乐、美术、乐器和舞蹈的学习变成枯燥的发音训练、色彩训练、指法训练和肌腱训练。
走出误区,教师需要选择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设立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有目的地探索,从而获得关键经验。比如,能够搓圆是小班幼儿在艺术领域的一个关键经验,比起教师一遍遍示范如何将黏土搓圆,不如提供一个“小兔子喜欢吃圆圆的汤圆”的游戏情境,鼓励幼儿探索如何将黏土搓得越来越圆。
幼儿园美育教育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第一阶段,要尽快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幼儿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
责任编辑: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