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害怕写习作,老师害怕看习作。通过调查,很多学生在完成习作时草草了事,教师看得毫无热情,几乎成了恶性循环。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得出,要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必须认真学习课标,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淡化技巧教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写出童真和童趣。同时,要淡化每次习作的“意义”,追求真诚与自然,使学生习惯于说真话,说实话,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习作教学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通过与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交流,习作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师的一大心病。“教之无益,写之无味”。学生害怕写习作,老师害怕看习作。学生写得草草了事,教师看得毫无热情,几乎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形下,习作教学实效性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使习作教学更富有情趣,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呢?我的几点拙见,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 淡化技巧教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小学生写习作,不能少了童真和童趣。但很多老师在习作教学中过于强调写作技巧的讲授:审题、立意、取材、结构安排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更有甚者,有些老师甚至设计一些套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结果常常是学生的习作四平八稳,学生习作总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学生感悟、想象、创新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久之,则会导致学生思枯才竭,灵气全消,习作如做无米之炊。笔者认为,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等都处于不稳定时期,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感悟周围这个世界和体验自我的成长变化,观察、感受、思考,以丰富其精神、思想以及情感,不至于写作时望“纸”兴叹,无事可忆,无话可说。这是前提,也是关键。一个思想情感贫乏的人,是很难写好习作的。而相反,一个热爱大自然,一个充满热情,思想丰富的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技巧训练,只要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东西。
二、 淡化“意义”,追求真诚与自然
文章要有意义,否则就是废话。意义是什么?我们常说,救危解困是意义,助人为乐是意义,经验教训是意义,敬老爱幼是意义……于是我们便引导学生习作时寻找这样有意义的人、事来写。能有这样的事当然好,问题是学生在写作时总会为寻找这些意义而犯愁,无奈之际甚至会在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后面硬装上某种思想意义;或是本来已在叙述中体现了某种意义,怕别人不明白,硬要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个尾巴,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如写家乡变化,硬要说“是党的政策好”或“从家乡的变化中听到祖国前进的脚步”;记一件小事,往往会“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某个道理”等。这样硬装的思想硬块,总会让人觉得别扭,不自然,而教学中把“硬装”的不自然习惯变为自然,甚至予以高评价,实在是一种人本性的堕落和扭曲。实际上,文章的意义远非我们所常常谈的那些。孩子们在生活中的情感律动,生活体验,也许不是很强的社会性音符,但同样能引起人们真、善、美感觉的共鸣,这就是有意义的。使学生习惯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他们的文章装上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你所收获的便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 巧拟文题,激发兴趣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哲理与诗意的文题总能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思。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引用他们熟悉的歌词、广告词或诗词名句是很受欢迎的。半开放性的文题也能拓宽学生思维及选材范围。最好一学期能安排几次自由习作,题目内容不限,一旦他们确定了自己要写的题目,往往会文思如泉涌,写出来的也常常是他们感触最深,最想要表达的,自然大多会打动人心。
四、 手段多樣化,巧设习作情境
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平时有话可说,有事可谈,一旦习作课一来,反而拘谨起来,思路滞塞了。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学生不能进入写作情境。那么怎样让学生较好地进入写作情景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演读及生动活泼的动画,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加载,动人的生活场景的展现,更能触动人的灵魂,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从而点燃学生情感与思想的火花。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引导得当才会有以上效果,否则会是强化了视听形象记忆,忽视了想象与联想,将又走向了另一个尴尬局面。
此外,讲故事、演讲、话题讨论、实物演示等都是很好的设置情境的方法,能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五、 培养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与思维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写作中常常遇到词不达意的情况:想写写不出来,写出来的也与想说的相去甚远。这一方面固然是写得不勤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不能从较高的层面来把握自己的文思,而且积累过少,写作起来就不能文从字顺,得心应手了。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阅读,丰富语词、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总之我觉得,习作教学难是难,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勤于总结经验教训,注意学生思维、情感、知识积累、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那么,学生呈献给我们的必是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作者简介:
陈世银,贵州省仁怀市,贵州省仁怀市城北小学。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习作教学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通过与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交流,习作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师的一大心病。“教之无益,写之无味”。学生害怕写习作,老师害怕看习作。学生写得草草了事,教师看得毫无热情,几乎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形下,习作教学实效性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使习作教学更富有情趣,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呢?我的几点拙见,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 淡化技巧教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小学生写习作,不能少了童真和童趣。但很多老师在习作教学中过于强调写作技巧的讲授:审题、立意、取材、结构安排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更有甚者,有些老师甚至设计一些套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结果常常是学生的习作四平八稳,学生习作总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学生感悟、想象、创新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久之,则会导致学生思枯才竭,灵气全消,习作如做无米之炊。笔者认为,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等都处于不稳定时期,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感悟周围这个世界和体验自我的成长变化,观察、感受、思考,以丰富其精神、思想以及情感,不至于写作时望“纸”兴叹,无事可忆,无话可说。这是前提,也是关键。一个思想情感贫乏的人,是很难写好习作的。而相反,一个热爱大自然,一个充满热情,思想丰富的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技巧训练,只要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东西。
二、 淡化“意义”,追求真诚与自然
文章要有意义,否则就是废话。意义是什么?我们常说,救危解困是意义,助人为乐是意义,经验教训是意义,敬老爱幼是意义……于是我们便引导学生习作时寻找这样有意义的人、事来写。能有这样的事当然好,问题是学生在写作时总会为寻找这些意义而犯愁,无奈之际甚至会在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后面硬装上某种思想意义;或是本来已在叙述中体现了某种意义,怕别人不明白,硬要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个尾巴,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如写家乡变化,硬要说“是党的政策好”或“从家乡的变化中听到祖国前进的脚步”;记一件小事,往往会“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某个道理”等。这样硬装的思想硬块,总会让人觉得别扭,不自然,而教学中把“硬装”的不自然习惯变为自然,甚至予以高评价,实在是一种人本性的堕落和扭曲。实际上,文章的意义远非我们所常常谈的那些。孩子们在生活中的情感律动,生活体验,也许不是很强的社会性音符,但同样能引起人们真、善、美感觉的共鸣,这就是有意义的。使学生习惯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他们的文章装上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你所收获的便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 巧拟文题,激发兴趣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哲理与诗意的文题总能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思。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引用他们熟悉的歌词、广告词或诗词名句是很受欢迎的。半开放性的文题也能拓宽学生思维及选材范围。最好一学期能安排几次自由习作,题目内容不限,一旦他们确定了自己要写的题目,往往会文思如泉涌,写出来的也常常是他们感触最深,最想要表达的,自然大多会打动人心。
四、 手段多樣化,巧设习作情境
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平时有话可说,有事可谈,一旦习作课一来,反而拘谨起来,思路滞塞了。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学生不能进入写作情境。那么怎样让学生较好地进入写作情景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演读及生动活泼的动画,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加载,动人的生活场景的展现,更能触动人的灵魂,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从而点燃学生情感与思想的火花。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引导得当才会有以上效果,否则会是强化了视听形象记忆,忽视了想象与联想,将又走向了另一个尴尬局面。
此外,讲故事、演讲、话题讨论、实物演示等都是很好的设置情境的方法,能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五、 培养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与思维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写作中常常遇到词不达意的情况:想写写不出来,写出来的也与想说的相去甚远。这一方面固然是写得不勤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不能从较高的层面来把握自己的文思,而且积累过少,写作起来就不能文从字顺,得心应手了。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阅读,丰富语词、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总之我觉得,习作教学难是难,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勤于总结经验教训,注意学生思维、情感、知识积累、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那么,学生呈献给我们的必是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作者简介:
陈世银,贵州省仁怀市,贵州省仁怀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