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追逐着一个有关于“深蓝”的海洋梦。事实证明,民族的昌盛兴衰与深海的强弱忧戚相关。近期,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入列,标志着我国海军正加速走向深蓝,走向深海远洋,实现强军梦、强国梦。
使命即是召唤。
在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追梦之程”里,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新中国海军几大人才培养院校熠熠星空里,也许,它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却是独有的那一颗:在63年前孕育了海军航空兵兵种部队,并始终如一地把自身的发展与部队建设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共同铸就海军航空兵在海军战略转型期的急先锋地位,它就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原青岛分院),海军深蓝梦想必不可少的“育花园”。
在赵经成少将与青岛校区结缘的32年时光里,他亲眼目睹和见证了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壮大,更是见证和经历了校区教职员工为适应部队快速发展不断拼搏、不断奋进的历程,自觉投身校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担任院长期间,他以自己独到的工程法则引领着校区在数次改革浪潮中不断搏击,蜕变,升华,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风骨”。
“看过程远比看结果要有意义得多。”赵经成如是阐述自己的观点。素来务实的他正是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建立起工程思维,并将其巧妙应用到教学管理中;而在教学管理的同时,他也不断地领悟技术需求,从而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两者融合,互动发展,成就了如今不一样的赵经成,不一样的技术少将。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积跬步至千里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出人意料,已是将军的赵经成并非一开始就是想成为将军的“好士兵”。在他的骨子里,散发的是一股土生土长天津人的特性——幽默、随和、坦诚、热情、淡泊。在最初的人生历程里,赵经成潜意识里对事业的想法更多的是一种随心而动,自在心间的率性,但当使命和责任“来袭”,天生的果敢血性,最终让他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赵经成,生于1957年10月。1976年2月受训于北海舰队第一训练团,之后在某快艇支队当了两年雷达兵,1978年考取海军工程大学兵器工程系鱼雷控制工程专业。25岁那一年,赵经成毕业。血气方刚的他正踌躇满志想要“一展拳脚”的时候,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时称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到学校招收教员,出于爱才之心,他们“盯”上了赵经成。
教学?在赵经成当时的人生规划里从没设计过“教师”这个行当,他觉得“好男儿自当上战场”,和平年代,他的理想“战场”应该是能够挥洒男儿热血的部队,而不是终日“三点一线”的“育花园”!但到学校招人的领导非常执着,协调多次,最终,赵经成还是被分配到了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作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他就这样的到了青岛这座美丽城市的偏远角落,一所“百业待举”的中等专科学校。
“既来之,则安之”,要干,就要干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开始了自己的教研生涯。不曾想,一下就扎了进去,在教研一线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为他今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1982年-1989年这7年时间里,作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员,他就像是一颗“子弹”,哪儿需要就“射”向哪里:从最初到水鱼雷教研室当教员,再到航空特设教研室开设新课程;从被调去组建航材管理教研室,又到仪表教研室担任领导。以两年为一阶段,他在不同的教研室,不同的专业里被调来调去,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都是组织的信任,而每一次他都递交了优秀的答卷。
机会总是留给细心采撷的人。赵经成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中似乎有太多的“不可选择”,但只要认真对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是在多个专业教研室的历练与积累,让他拥有了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全局思想、统帅意识和创新素质。期间有“两件事”对他人生事业影响至深。
一是用系统工程思维看问题习惯的形成。1984年,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在天津科技进修学院举办了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班。那会,“系统工程”属于热门学科。赵经成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百忙之中,他挤出时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正是这一年时间的学习,对赵经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不管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特别是当领导后,他总是习惯用系统工程的思维看待问题。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的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统一的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这称为系统工程法则。即从顶层角度谋划全局,通过科学组织各要素条件的的内在关系,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实现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二是开启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之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前沿技术,是管理手段革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这一技术在中国科技领域展现伊始,就深深吸引了年轻的赵经成,成为他科研工作的“叩门砖”和“金刚钻”,铸就了他之后的诸多科技成就,提升了他的管理效率。故事还要从1986年赵经成担任航材教研室教员时说起——
当时青岛校区承接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航空特种设备计算机故障信息处理系统。这一课题在当时是一个“标新”的领域,前无古人,校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接下这块“烫手的山芋”。上级机关找到了当时还很年轻的赵经成。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计算机技术必将在未来“大展宏图”,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他勇敢地接下了这一重任!没有经验可循,他就带着团队成员“摸着石头过河”;设备不足,他们就利用其他单位下班时间借用计算机;没有相关知识,他们就现学现用,通宵达旦??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赵经成的人生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课题被成功攻破,打响了他科研生涯的“第一炮”!该课题高质量地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航空装备管理的完美结合,获得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奖。这一奖项在当时很难获取,而作为学校年轻的一名讲师,赵经成牵头获此殊荣实属难得。
在推动军用虚拟仿真研究与训练中心前进步伐的过程中,赵经成也一直致力“润花著果”,出版了《虚拟电路与电子实验技术与应用》、《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设计与实践》等专著4部,在《系统仿真学报》、《计算机仿真》等学术期刊上发表80余篇。在他的持续关注下,军用虚拟仿真研究与训练中心规模、实力都走在了国内前列。目前有现役军官和其他研究人员共20名,多为硕士和博士学历。
回望虚拟仿真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团队成长的历程,赵经成及其团队得出经验总结:“只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地刻苦积累,才能将虚拟的模型搭建成活生生的装备;只有主动作为、紧贴保障的使命意识,才能虚为实用,为部队战斗力服务;只有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工作理念,才能不拘泥于现状,开拓出新的应用领域;只有团结协作、用于挑战的团队精神,才能破解技术瓶颈,实现跨越发展。”
——这就是赵经成及其所带领虚拟仿真团队,之所以能够克服自身弱点,在与军内外很多专业强大团队相较水平、规模尚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仍能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走在海军、甚至全军前列的重要思想精华。而这些思想精华一直闪耀在赵经成的人生中,不仅为赵经成照亮了科研前路,同时也为他指明了教学管理的方向。
敢为先,握于胸,细入微——工程法则演绎教学改革万里乾坤
和平年代,军队的将军在各自的领域里抒写着和平时期的将军风范。赵经成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位将军不一般。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教育是无法抹杀的“浓重一笔”,特别是2006年担任院长以来,他的工作重心有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管理和校区建设上。“杏坛桃李育芬芳”,赋予了将军更为丰富的内涵。而赵经成,在教学管理这条道路上,同样走出了别样风采——
当院长近十年间,他在难能可贵地保持着自己性格中潜在的“叱咤风骨”的同时,也将院校所需的那份沉稳、厚重凝炼于身。最可贵的是,他将自己多年在技术工作中提炼的工程思想巧妙地运用至教学管理改革中,施行专家治校,融合成了如今在教育“三尺讲台”上演绎工程法则的赵经成。
“对军队院校来说,教学改革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赵经成说。
赵经成从教期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教育改革:“专科教育改革”和“任职教育改革”。这两次改革都是他站在时代前沿,顺应时势,带领全院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的“大手术”。正是这两次“大手术”,实现了校区的“脱胎换骨”,焕然新生;这两次改革都是他践行工程法则的绝妙手笔,就像构建一栋错综复杂,充满层次感的精美工程。建筑“旅途”中,有无尽的冒险与挑战的故事,也有感人至深的精神折射。
“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统观全局,细致入微;立足使命,持之以恒??”事实上,多年游刃穿梭在技术与管理之间,赵经成早已将所有凝练升华的品质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利推动。教育改革记录了他多年的奋斗历程。
1992年,在遥远的广州,吹来了一股“新风”:全国高校专科教育改革试点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向来对时势敏感的赵经成在第一时间内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凭借多年从事技术对部队需求的理解,他对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定位进行了深度思考。最终创新性地将专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确定为:要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围绕着这一基本方向,赵经成带领着他的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效果非常明显:1993年,校区成为全军专科教育改革的唯一试点单位;1995年,全军在校区召开了专科教育改革试点经验推广现场会,将青岛校区在专科教育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在全军院校推广。
专科教育改革是赵经成施行工程理念指导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有了这次成功积累,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时间定格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后,伴随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2004年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之后,青岛校区被确定为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由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全面的任职教育转型。一轮新的变革“呼之欲出”。
新世纪,赵经成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飞跃。2006年7月,他被提升为院长。角色的转变一下将他推至运筹帷幄,统筹全院教学改革的沙盘前。此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任职教育转型之路到底该怎么走的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多番思想交锋,运筹帷幄之后,一个指导思想的顶层方案在千呼万唤中推出:即用工程的方法推进办学转型。具体解读为:采用工程化的管理模式,将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员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保障和服务部队等五个方面科学统筹起来,形成一个目标、任务和措施条缕清晰的有机集合,像构筑一栋精美工程那样系统推进,加速办学转型在实践层面落实。
这是一个大胆、巧妙、细致的方案,一经提出,全院上下为之一振;同时,这也是一个实施难度巨大的方案,有人提出质疑,称难以如期完成。但赵经成就是一个“困难越大越有激情的人”带着对事业的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把全院师生团结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奋斗凯歌。
这是一曲斗志昂扬,饱蘸创新思想的乐章。
赵经成常说“院长的第一资本,不是权力、金钱,而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员队伍实际应用培养能力是任职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难题。那么,如何攻下这一难题?经过反复酝酿思考,最终他想出一个大胆的“超常规举措”:利用寒暑假期间,把教员全都组织起来分批进入部队实践!在此之前从没有单位组织过如此冒险的大规模实践活动。人员之多,实践地点分布之散,时间跨度之长,安全隐患之多,对装备安全影响之大等给赵经成带去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赵经成就是这样敢想敢干的人!
从2007年起,连续3年,海军航空兵部队一到寒暑假就能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一支支既有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又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教员团队风尘仆仆,辗转奔赴18个新装备部队开展岗位任职锻炼,参与飞行训练保障工作,切身体会机务部队生活??每位教员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都要经过考核,由部队专家出题,教员抽取考题后到实际装备中演示??经过一系列强力举措,反复“锻造”,如今的青岛校区专业教员任职岗位教育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登上讲台能授课,深入部队能服务。” 这是一首丰富细腻,跌宕起伏的交响乐。
在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中,为使“教学内容和部队装备保障实际内容和要求紧密融合”这一思想真正落实到400多个课程当中去,赵经成亲自“披挂上阵”,督促各个单位拿出每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并组织大量观摩、评比,确保每一门教学课程内容贴近部队,装备,生动,有趣,形象??在那段时间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赵院长的身影,指导课堂教学,提出整改意见??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细致入微,饱含心血。
实验室建设无疑是赵经成任职教育改革中较为炫丽的部分。
与其他军队院校一样,实验设备严重滞后是挡在青岛校区任职教育改革面前的一只“拦路虎”。赵经成在提出任职教育改革目标时,将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对此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青岛校区要想实现教学设备与部队一线保持一致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在赵经成这里,“一切不可能皆有可能”,他将目光“盯”到为部队研发装备的研究所和厂商身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条寓军于民,借鸡生蛋的妙计。2007年起,他率领机关人员和专家奔赴沈阳、上海、西安等地,与50多家从事海军航空装备研制的厂所进行洽谈,寻求合作。
开始,这些厂家和研究所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理,而寻找“共赢点”是赵经成打破僵局的“一把利剑”,他开始跟他们算起账来:“乍听上去,好像我们是在玩‘空手道’,实际上这是个双赢的举措。因为你们最终生产出来的设备将来是我们校区培养的人员在使用,如果在此之前得到相关锻炼,到部队后不仅能够节省装备到部队的人才培训开支,还能降低装备使用的故障,进而大幅降低维护成本??”
经过反复沟通,厂家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陕西一家生产航空电源的工厂首先响应,很快,数百万的设备、样机运送到位,一个全军领先的航空电源实验室横空出世。一经实践,双赢局面果然显现。如此一来,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其他院所、厂商也纷纷响应。近四年时间里,青岛校区与601、212等十多家厂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50余个厂、所筹措直九主减系统、某型发动机附件等装(设)备400余台件,价值5000余万元,共建了发动机维修、惯性仪表、通信导航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
使命即是召唤。
在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追梦之程”里,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新中国海军几大人才培养院校熠熠星空里,也许,它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却是独有的那一颗:在63年前孕育了海军航空兵兵种部队,并始终如一地把自身的发展与部队建设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共同铸就海军航空兵在海军战略转型期的急先锋地位,它就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原青岛分院),海军深蓝梦想必不可少的“育花园”。
在赵经成少将与青岛校区结缘的32年时光里,他亲眼目睹和见证了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壮大,更是见证和经历了校区教职员工为适应部队快速发展不断拼搏、不断奋进的历程,自觉投身校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担任院长期间,他以自己独到的工程法则引领着校区在数次改革浪潮中不断搏击,蜕变,升华,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风骨”。
“看过程远比看结果要有意义得多。”赵经成如是阐述自己的观点。素来务实的他正是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建立起工程思维,并将其巧妙应用到教学管理中;而在教学管理的同时,他也不断地领悟技术需求,从而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两者融合,互动发展,成就了如今不一样的赵经成,不一样的技术少将。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积跬步至千里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出人意料,已是将军的赵经成并非一开始就是想成为将军的“好士兵”。在他的骨子里,散发的是一股土生土长天津人的特性——幽默、随和、坦诚、热情、淡泊。在最初的人生历程里,赵经成潜意识里对事业的想法更多的是一种随心而动,自在心间的率性,但当使命和责任“来袭”,天生的果敢血性,最终让他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赵经成,生于1957年10月。1976年2月受训于北海舰队第一训练团,之后在某快艇支队当了两年雷达兵,1978年考取海军工程大学兵器工程系鱼雷控制工程专业。25岁那一年,赵经成毕业。血气方刚的他正踌躇满志想要“一展拳脚”的时候,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时称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到学校招收教员,出于爱才之心,他们“盯”上了赵经成。
教学?在赵经成当时的人生规划里从没设计过“教师”这个行当,他觉得“好男儿自当上战场”,和平年代,他的理想“战场”应该是能够挥洒男儿热血的部队,而不是终日“三点一线”的“育花园”!但到学校招人的领导非常执着,协调多次,最终,赵经成还是被分配到了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作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他就这样的到了青岛这座美丽城市的偏远角落,一所“百业待举”的中等专科学校。
“既来之,则安之”,要干,就要干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开始了自己的教研生涯。不曾想,一下就扎了进去,在教研一线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为他今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1982年-1989年这7年时间里,作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员,他就像是一颗“子弹”,哪儿需要就“射”向哪里:从最初到水鱼雷教研室当教员,再到航空特设教研室开设新课程;从被调去组建航材管理教研室,又到仪表教研室担任领导。以两年为一阶段,他在不同的教研室,不同的专业里被调来调去,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都是组织的信任,而每一次他都递交了优秀的答卷。
机会总是留给细心采撷的人。赵经成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中似乎有太多的“不可选择”,但只要认真对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是在多个专业教研室的历练与积累,让他拥有了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全局思想、统帅意识和创新素质。期间有“两件事”对他人生事业影响至深。
一是用系统工程思维看问题习惯的形成。1984年,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在天津科技进修学院举办了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班。那会,“系统工程”属于热门学科。赵经成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百忙之中,他挤出时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正是这一年时间的学习,对赵经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不管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特别是当领导后,他总是习惯用系统工程的思维看待问题。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的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统一的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这称为系统工程法则。即从顶层角度谋划全局,通过科学组织各要素条件的的内在关系,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实现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二是开启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之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前沿技术,是管理手段革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这一技术在中国科技领域展现伊始,就深深吸引了年轻的赵经成,成为他科研工作的“叩门砖”和“金刚钻”,铸就了他之后的诸多科技成就,提升了他的管理效率。故事还要从1986年赵经成担任航材教研室教员时说起——
当时青岛校区承接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航空特种设备计算机故障信息处理系统。这一课题在当时是一个“标新”的领域,前无古人,校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接下这块“烫手的山芋”。上级机关找到了当时还很年轻的赵经成。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计算机技术必将在未来“大展宏图”,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他勇敢地接下了这一重任!没有经验可循,他就带着团队成员“摸着石头过河”;设备不足,他们就利用其他单位下班时间借用计算机;没有相关知识,他们就现学现用,通宵达旦??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赵经成的人生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课题被成功攻破,打响了他科研生涯的“第一炮”!该课题高质量地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航空装备管理的完美结合,获得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奖。这一奖项在当时很难获取,而作为学校年轻的一名讲师,赵经成牵头获此殊荣实属难得。
在推动军用虚拟仿真研究与训练中心前进步伐的过程中,赵经成也一直致力“润花著果”,出版了《虚拟电路与电子实验技术与应用》、《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设计与实践》等专著4部,在《系统仿真学报》、《计算机仿真》等学术期刊上发表80余篇。在他的持续关注下,军用虚拟仿真研究与训练中心规模、实力都走在了国内前列。目前有现役军官和其他研究人员共20名,多为硕士和博士学历。
回望虚拟仿真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团队成长的历程,赵经成及其团队得出经验总结:“只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地刻苦积累,才能将虚拟的模型搭建成活生生的装备;只有主动作为、紧贴保障的使命意识,才能虚为实用,为部队战斗力服务;只有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工作理念,才能不拘泥于现状,开拓出新的应用领域;只有团结协作、用于挑战的团队精神,才能破解技术瓶颈,实现跨越发展。”
——这就是赵经成及其所带领虚拟仿真团队,之所以能够克服自身弱点,在与军内外很多专业强大团队相较水平、规模尚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仍能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走在海军、甚至全军前列的重要思想精华。而这些思想精华一直闪耀在赵经成的人生中,不仅为赵经成照亮了科研前路,同时也为他指明了教学管理的方向。
敢为先,握于胸,细入微——工程法则演绎教学改革万里乾坤
和平年代,军队的将军在各自的领域里抒写着和平时期的将军风范。赵经成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位将军不一般。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教育是无法抹杀的“浓重一笔”,特别是2006年担任院长以来,他的工作重心有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管理和校区建设上。“杏坛桃李育芬芳”,赋予了将军更为丰富的内涵。而赵经成,在教学管理这条道路上,同样走出了别样风采——
当院长近十年间,他在难能可贵地保持着自己性格中潜在的“叱咤风骨”的同时,也将院校所需的那份沉稳、厚重凝炼于身。最可贵的是,他将自己多年在技术工作中提炼的工程思想巧妙地运用至教学管理改革中,施行专家治校,融合成了如今在教育“三尺讲台”上演绎工程法则的赵经成。
“对军队院校来说,教学改革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赵经成说。
赵经成从教期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教育改革:“专科教育改革”和“任职教育改革”。这两次改革都是他站在时代前沿,顺应时势,带领全院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的“大手术”。正是这两次“大手术”,实现了校区的“脱胎换骨”,焕然新生;这两次改革都是他践行工程法则的绝妙手笔,就像构建一栋错综复杂,充满层次感的精美工程。建筑“旅途”中,有无尽的冒险与挑战的故事,也有感人至深的精神折射。
“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统观全局,细致入微;立足使命,持之以恒??”事实上,多年游刃穿梭在技术与管理之间,赵经成早已将所有凝练升华的品质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利推动。教育改革记录了他多年的奋斗历程。
1992年,在遥远的广州,吹来了一股“新风”:全国高校专科教育改革试点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向来对时势敏感的赵经成在第一时间内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凭借多年从事技术对部队需求的理解,他对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定位进行了深度思考。最终创新性地将专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确定为:要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围绕着这一基本方向,赵经成带领着他的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效果非常明显:1993年,校区成为全军专科教育改革的唯一试点单位;1995年,全军在校区召开了专科教育改革试点经验推广现场会,将青岛校区在专科教育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在全军院校推广。
专科教育改革是赵经成施行工程理念指导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有了这次成功积累,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时间定格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后,伴随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2004年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之后,青岛校区被确定为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由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全面的任职教育转型。一轮新的变革“呼之欲出”。
新世纪,赵经成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飞跃。2006年7月,他被提升为院长。角色的转变一下将他推至运筹帷幄,统筹全院教学改革的沙盘前。此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任职教育转型之路到底该怎么走的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多番思想交锋,运筹帷幄之后,一个指导思想的顶层方案在千呼万唤中推出:即用工程的方法推进办学转型。具体解读为:采用工程化的管理模式,将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员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保障和服务部队等五个方面科学统筹起来,形成一个目标、任务和措施条缕清晰的有机集合,像构筑一栋精美工程那样系统推进,加速办学转型在实践层面落实。
这是一个大胆、巧妙、细致的方案,一经提出,全院上下为之一振;同时,这也是一个实施难度巨大的方案,有人提出质疑,称难以如期完成。但赵经成就是一个“困难越大越有激情的人”带着对事业的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把全院师生团结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奋斗凯歌。
这是一曲斗志昂扬,饱蘸创新思想的乐章。
赵经成常说“院长的第一资本,不是权力、金钱,而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员队伍实际应用培养能力是任职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难题。那么,如何攻下这一难题?经过反复酝酿思考,最终他想出一个大胆的“超常规举措”:利用寒暑假期间,把教员全都组织起来分批进入部队实践!在此之前从没有单位组织过如此冒险的大规模实践活动。人员之多,实践地点分布之散,时间跨度之长,安全隐患之多,对装备安全影响之大等给赵经成带去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赵经成就是这样敢想敢干的人!
从2007年起,连续3年,海军航空兵部队一到寒暑假就能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一支支既有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又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教员团队风尘仆仆,辗转奔赴18个新装备部队开展岗位任职锻炼,参与飞行训练保障工作,切身体会机务部队生活??每位教员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都要经过考核,由部队专家出题,教员抽取考题后到实际装备中演示??经过一系列强力举措,反复“锻造”,如今的青岛校区专业教员任职岗位教育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登上讲台能授课,深入部队能服务。” 这是一首丰富细腻,跌宕起伏的交响乐。
在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中,为使“教学内容和部队装备保障实际内容和要求紧密融合”这一思想真正落实到400多个课程当中去,赵经成亲自“披挂上阵”,督促各个单位拿出每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并组织大量观摩、评比,确保每一门教学课程内容贴近部队,装备,生动,有趣,形象??在那段时间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赵院长的身影,指导课堂教学,提出整改意见??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细致入微,饱含心血。
实验室建设无疑是赵经成任职教育改革中较为炫丽的部分。
与其他军队院校一样,实验设备严重滞后是挡在青岛校区任职教育改革面前的一只“拦路虎”。赵经成在提出任职教育改革目标时,将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对此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青岛校区要想实现教学设备与部队一线保持一致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在赵经成这里,“一切不可能皆有可能”,他将目光“盯”到为部队研发装备的研究所和厂商身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条寓军于民,借鸡生蛋的妙计。2007年起,他率领机关人员和专家奔赴沈阳、上海、西安等地,与50多家从事海军航空装备研制的厂所进行洽谈,寻求合作。
开始,这些厂家和研究所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理,而寻找“共赢点”是赵经成打破僵局的“一把利剑”,他开始跟他们算起账来:“乍听上去,好像我们是在玩‘空手道’,实际上这是个双赢的举措。因为你们最终生产出来的设备将来是我们校区培养的人员在使用,如果在此之前得到相关锻炼,到部队后不仅能够节省装备到部队的人才培训开支,还能降低装备使用的故障,进而大幅降低维护成本??”
经过反复沟通,厂家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陕西一家生产航空电源的工厂首先响应,很快,数百万的设备、样机运送到位,一个全军领先的航空电源实验室横空出世。一经实践,双赢局面果然显现。如此一来,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其他院所、厂商也纷纷响应。近四年时间里,青岛校区与601、212等十多家厂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50余个厂、所筹措直九主减系统、某型发动机附件等装(设)备400余台件,价值5000余万元,共建了发动机维修、惯性仪表、通信导航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