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艺术是基于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夹杂对社会政治、思想、情感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美术通过线条、色彩和音乐通过音符、声频等表达方式,文学艺术的内涵在于文字的堆砌,以及人类生活环境对于文字的理解和共鸣。因此,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字的运用方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同时采用的文字形式和含义也会各具特色,那么文学这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哪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是本文主要讨论和研究的。
关键词:语言;现代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至今中国不同地方保留在语言上的历史痕迹,简称“方言”,像戏曲方式如河南的“豫剧”、北京的“京剧”,又如湖南的女书等,都是在语言基础上,由于人们理解方式的不同而展现出来不同的现代文化形式。文字是语言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而不同的文学形式对语言文学的特性诉求不同;因此,语言的变革势必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形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语言文化概述
语言文化是人类思想文明经过长期发展浓缩的社会意识精华;文学世界是语言世界的载体,语言随着人类社会意识、环境、思维的变换而变迁,随之文学形式在创作主题和形式上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因此,语言的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创新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丰富了现代文学体系。
2、语言变革的重要历史过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在语言艺术上,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文字最早追溯到秦朝,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19世界末20世纪初,进化论的观点在中国得到系统的介绍并迅速传播,震撼中国思想界。不同时代对语言的应用有不同的要求,由于时代变化快,新事物多,新知识复杂,新思想广博,文言文无法满足一个骤变时代的需要。从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来看,文言文严重脱离口语,它的滞后性阻碍了汉语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文言与百花文的大辩论,创办一批有宣传力的白话报刊,大力提倡白话文,取缔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文。这既是一场语言方面的变革,又是一场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转型。事实上,语言上的变迁不仅仅是共聚层面的转换,同样也是文化和思想上的转变。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对事物进行认知之后的辩证统一,形成统一符号,对事物进行分类、标识。人类的思想、文化世界就是语言创造的世界。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汉语的现代化转变是统一的。
3、语言变迁对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3.1小说形式
五四运动之后,经过激烈的文学讨论,取缔了之前复杂的文言文,选取白话文作为主要文学文字在全国推广,白话文开始普及。白话文以简单、明了为特点,直抒胸臆,摒弃掉了文言文的复杂和难以理解,让人们能听得明白,适应的人群也逐步扩大。
小说形式,是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为核心的故事性文学艺术;它语言朴实,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将事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在这一点上白话文所具有的大众化、通俗化以及口语化的特点,也和小说体裁的创作要求达成了一致。
现代文学之所以会形成小说文学格局,可以从语言角度得到说明,即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变革以普及教育、开发明智为指归,而小说地位的提升,正因为它具有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能力。白话文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小说体裁的繁荣发展,也客观推动了小说从边缘向中心发展。
3.2散文、杂文形式
文言文是以叙述、论理为主的文学形式,文学价值深厚,但传世不广,严重阻隔传统古文化艺术的传承;白话文在内容表达上更侧重于说理,而且语言的含义更为精确。随着文体的逐渐发展,另一种文学形式产生,也就是散文。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作为对其最好的艺术形式描述,以复杂的论理阐述,贯穿以浓郁的情感色彩,犹如美文诗歌一样,辞藻华丽优美,述来朗朗上口,曾一度是在文学界广泛传播的一种文学艺术。
3.3话剧形式
戏曲在我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既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又具有故事性、教育意义,深受世人喜爱。但因其地方色彩浓厚,在语言艺术传播中产生了壁垒,就要求世人在舞台、肢体艺术等拥有新的通用艺术方式诞生。
以文言文为主要语言的传统戏剧大多是歌剧,而现代话剧则是以人物对话为主体,看重的是对白的作用;从晚清到“五四运动”,戏剧并未进入现代文学格局中心,而且具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原因之一在于现代戏剧语言形式的问题。现代戏剧固然言文合一、通俗易懂,但丧失传统戏剧固有的美感。因此,以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以话剧来代替歌剧就成为了语言变迁对文学形式影响的另一种体现。话剧没有文言文具有的深沉、复杂,运用白话文通俗的讲法,将故事、情感、哲理通过生活化而简单、直白地传递给观众,又采用白话文这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而被世人接受。文学形式与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心理、欣赏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经过几千年的艺术沉淀逐渐形成的,話剧就是基于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民族思想上的一个交流和结合的结晶,改变人们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从而改变人们语言形式。综合来说,语言的变迁是时代大环境的一个必然产物,对中国话剧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意义。 3.4儿童文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中人与人的属性关系在不断地变换着,儿童文学的位置在历史的地位上彰显出来。尤其是在教育方式上,传统教育对儿童用填鸭式的“八股文”教育方式,学习古文言诗词,但这类书籍采用文言文词语,多为世人一生的经验和研究,儿童在浅薄的人生中无法理解其中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自然在学术上沦为知识的木头,而不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而白话文由于通俗,接近生活口语化,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图文结合或文字拼音结合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和参与,避免了因为语言表达的繁琐而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语言变迁在现代儿童文学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5诗歌文化
诗歌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体诗词按照严格的规范标准,都以语言的“声韵特性”、“喻意象征性”、“去口语化”等为前提,创造出来的诗词优美、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五四时期,白话文倡导者否定“旧诗”在一部分程度上是代表着一种诗学立场。过度求新的思想,在定义上认定旧诗表现形式单一、制度规范固定,无法满足新思想和新语言的要求,相对白话文的通俗易懂,旧诗不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思想,难以创新。胡适也认为,应该打破传统诗学所立下的规则,发展更为自由的诗体。然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则的。强行打破,运用白话文语言无法表述诗词的韵律和优美,甚至阻隔了对于古体诗词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对于我国五千文化中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是一种丢弃。相比于对其他文学形式产生的积极影响,白话文与诗歌的审美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新诗的发展,甚至使得新诗形式美的建设陷入困境。
4、总结
一个时代的发展,必然承载一个社会背景所具有的政治、经济、环境、习惯,这些因素浓缩在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简称时代特色;而虚拟、缥缈的文化思想,又是通过人们的共识,组成语言、文字,进行记录和传递,以让后人能够更清楚了解这个时代文化产生的前应后果和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對后人起到提醒、教育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玮.浅析语言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6,(3):145-146.
[2]张卫中.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 (03):47-52.
[3]朱晓进.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38-160.
关键词:语言;现代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至今中国不同地方保留在语言上的历史痕迹,简称“方言”,像戏曲方式如河南的“豫剧”、北京的“京剧”,又如湖南的女书等,都是在语言基础上,由于人们理解方式的不同而展现出来不同的现代文化形式。文字是语言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而不同的文学形式对语言文学的特性诉求不同;因此,语言的变革势必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形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语言文化概述
语言文化是人类思想文明经过长期发展浓缩的社会意识精华;文学世界是语言世界的载体,语言随着人类社会意识、环境、思维的变换而变迁,随之文学形式在创作主题和形式上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因此,语言的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创新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丰富了现代文学体系。
2、语言变革的重要历史过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在语言艺术上,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文字最早追溯到秦朝,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19世界末20世纪初,进化论的观点在中国得到系统的介绍并迅速传播,震撼中国思想界。不同时代对语言的应用有不同的要求,由于时代变化快,新事物多,新知识复杂,新思想广博,文言文无法满足一个骤变时代的需要。从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来看,文言文严重脱离口语,它的滞后性阻碍了汉语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文言与百花文的大辩论,创办一批有宣传力的白话报刊,大力提倡白话文,取缔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文。这既是一场语言方面的变革,又是一场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转型。事实上,语言上的变迁不仅仅是共聚层面的转换,同样也是文化和思想上的转变。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对事物进行认知之后的辩证统一,形成统一符号,对事物进行分类、标识。人类的思想、文化世界就是语言创造的世界。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汉语的现代化转变是统一的。
3、语言变迁对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3.1小说形式
五四运动之后,经过激烈的文学讨论,取缔了之前复杂的文言文,选取白话文作为主要文学文字在全国推广,白话文开始普及。白话文以简单、明了为特点,直抒胸臆,摒弃掉了文言文的复杂和难以理解,让人们能听得明白,适应的人群也逐步扩大。
小说形式,是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为核心的故事性文学艺术;它语言朴实,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将事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在这一点上白话文所具有的大众化、通俗化以及口语化的特点,也和小说体裁的创作要求达成了一致。
现代文学之所以会形成小说文学格局,可以从语言角度得到说明,即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变革以普及教育、开发明智为指归,而小说地位的提升,正因为它具有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能力。白话文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小说体裁的繁荣发展,也客观推动了小说从边缘向中心发展。
3.2散文、杂文形式
文言文是以叙述、论理为主的文学形式,文学价值深厚,但传世不广,严重阻隔传统古文化艺术的传承;白话文在内容表达上更侧重于说理,而且语言的含义更为精确。随着文体的逐渐发展,另一种文学形式产生,也就是散文。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作为对其最好的艺术形式描述,以复杂的论理阐述,贯穿以浓郁的情感色彩,犹如美文诗歌一样,辞藻华丽优美,述来朗朗上口,曾一度是在文学界广泛传播的一种文学艺术。
3.3话剧形式
戏曲在我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既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又具有故事性、教育意义,深受世人喜爱。但因其地方色彩浓厚,在语言艺术传播中产生了壁垒,就要求世人在舞台、肢体艺术等拥有新的通用艺术方式诞生。
以文言文为主要语言的传统戏剧大多是歌剧,而现代话剧则是以人物对话为主体,看重的是对白的作用;从晚清到“五四运动”,戏剧并未进入现代文学格局中心,而且具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原因之一在于现代戏剧语言形式的问题。现代戏剧固然言文合一、通俗易懂,但丧失传统戏剧固有的美感。因此,以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以话剧来代替歌剧就成为了语言变迁对文学形式影响的另一种体现。话剧没有文言文具有的深沉、复杂,运用白话文通俗的讲法,将故事、情感、哲理通过生活化而简单、直白地传递给观众,又采用白话文这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而被世人接受。文学形式与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心理、欣赏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经过几千年的艺术沉淀逐渐形成的,話剧就是基于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民族思想上的一个交流和结合的结晶,改变人们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从而改变人们语言形式。综合来说,语言的变迁是时代大环境的一个必然产物,对中国话剧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意义。 3.4儿童文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中人与人的属性关系在不断地变换着,儿童文学的位置在历史的地位上彰显出来。尤其是在教育方式上,传统教育对儿童用填鸭式的“八股文”教育方式,学习古文言诗词,但这类书籍采用文言文词语,多为世人一生的经验和研究,儿童在浅薄的人生中无法理解其中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自然在学术上沦为知识的木头,而不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而白话文由于通俗,接近生活口语化,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图文结合或文字拼音结合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和参与,避免了因为语言表达的繁琐而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语言变迁在现代儿童文学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5诗歌文化
诗歌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体诗词按照严格的规范标准,都以语言的“声韵特性”、“喻意象征性”、“去口语化”等为前提,创造出来的诗词优美、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五四时期,白话文倡导者否定“旧诗”在一部分程度上是代表着一种诗学立场。过度求新的思想,在定义上认定旧诗表现形式单一、制度规范固定,无法满足新思想和新语言的要求,相对白话文的通俗易懂,旧诗不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思想,难以创新。胡适也认为,应该打破传统诗学所立下的规则,发展更为自由的诗体。然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则的。强行打破,运用白话文语言无法表述诗词的韵律和优美,甚至阻隔了对于古体诗词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对于我国五千文化中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是一种丢弃。相比于对其他文学形式产生的积极影响,白话文与诗歌的审美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新诗的发展,甚至使得新诗形式美的建设陷入困境。
4、总结
一个时代的发展,必然承载一个社会背景所具有的政治、经济、环境、习惯,这些因素浓缩在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简称时代特色;而虚拟、缥缈的文化思想,又是通过人们的共识,组成语言、文字,进行记录和传递,以让后人能够更清楚了解这个时代文化产生的前应后果和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對后人起到提醒、教育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玮.浅析语言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6,(3):145-146.
[2]张卫中.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 (03):47-52.
[3]朱晓进.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3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