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或“不像”,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习”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就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次教学课上,我要求学生画命题画《我喜欢的活动》,结果许多学生画的不是放风筝,就是跳绳等一些老掉牙的题材,实在想不出什么有趣的事。也难怪,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太小,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成天关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里,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假日大部分时间又被作业、各种培训班所占据,余下一点自由时间又大都与电视、电脑、游戏机为伴。我们的生存空间都被“现代文明”所覆盖,以前充满灵性的山没了,溢满情趣的小河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工建筑的公园、喷泉、花坛等,家长们又成天疲于生计,也没有过多精力带孩子出去走走,于是孩子们跟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更少了,使得他们的童年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现实生活的机械性、单调性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挥。所以老师、家长平时要尽量多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多亲切自然,多与大自然交流,说不定一根狗尾巴草、一朵野花、一只草丛中的蚱蜢就会引发出孩子们无穷的遐想,产生不尽的灵感。
儿童在接触美术作品时,除了蜡笔、水彩、水粉、油画等一些常见的美术作品之外,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数动画片了。由于长期浸润于卡通人物中,过于甜美,使孩子画出的图形都带有明显的卡通痕迹,缺乏阳刚之气和一种古朴稚拙的生命本色。所以,我们平时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孩子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让孩子感受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从而开拓思维。
美育教师应该回归创造,发展优势,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来进行教学尝试。
一、还其想象天性,遵循发展规律
儿童开始画画时,似乎完全沉湎于自己的活动中,虽然他们看见自己画的痕迹时非常高兴,但似乎并未想到一种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活动的痕迹加强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满足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创作中对自己的不断认同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认同,会大大影响他的创作。所以,学校的美术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还以原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活动,海阔天空的想象,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
1.教好美术课,奠定创作基础。
已受了一定传统教育的儿童,要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发挥自己想象的冲动,是上好美术课的主要任务。例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分别画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以图形为基础,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哪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了内在的天赋与潜能。或是出示一张很大的画,让学生讲讲这画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旨在让他们重新回归到那图形的象征主义阶段),接着,教师在画的一个空间上画一笔(是随意的,不规则的符号),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接下来让几个同学一起在画上画出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东西(在环境的选择中,创作了非凡的想象)。最后,教师采用声、形结合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儿童画,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汽车的声音(增加学生的遐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审美创作活动,使儿童在不经意中体会到美术创作的自主性,从而逐步奠定儿童的美术创作基础。
2.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根据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思菲德,关于儿童绘画的心理描述和心理学家丁·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描述来比较,会看出这—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的空间思维的中心是理智的现实主义,—幅画中可以同时出现一连串事件。想象是这一阶段的灵魂。所以,根据这—发展规律,不断从现行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的可行之处,一般训练课往往要加上一节想象课,充分扩展儿童的想象天地。
加强儿童装饰画的教学,使他们的想象画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明显的改观,在装饰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对图形、对色彩的想象,画成一幅幅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的作品。
二、提供选择途径,强调个性发展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可以从儿童的创造中分析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
1.游戏学习法。
儿童的各种游戏都可以结合,并向各个方面发展。从感性方面,游戏以拟人化和客观化可以发展为戏剧,从感觉方面,游戏的自我表现的方式可以发展为视觉的或造型设计;从直觉方面,游戏的韵律活动可发展为舞蹈和音乐;从思想方面,游戏以建设性活动发展为手工艺,而这四方面可以融为一体,即是人格和谐发展的一体。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主要从感觉和思想上利用游戏学习培养儿童的造型、绘画、手工能力,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教在其中的任务则是担任随从、向导、启发者、心理助产士的角色。比如,在教学《我的家》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表演各种家具的组合,使本来的物体得到感化,而成了思想者之—,让学生边做边画,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所以,游戏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变成艺术的活动,因而达到儿童的有机发展的效果。 2.玩做学习法。
玩做能使学生的个性在美术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示,玩做学习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玩做中锻炼了儿童的手工技巧,逐步发展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并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愿望也得以实现。比如教学《美丽的树林》时,教师发给学生很多的彩色纸,让他们撕撕、玩玩,然后再把撕成的各种形状一个个组合起来,形成—幅美丽的树林画,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美丽的树林不再是三角形、圆形的呆板组合了。又如教学《纸盒笔筒》时,纸盒的剪裁、粘贴、装饰都是让学生在玩中完成的。
3.心画学习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特意设计了心画学习法,让学生排除—切外来的干扰,使学生在一种肃静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心画,毫无掩饰地展示心中的图式。
三、营造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所以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1.营造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力。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绘画比赛。并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黏合剂。
2.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激情、愉快、满足。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的绘画目的,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发展由一个人的个性或自我形象的变化显示出来。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应创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激发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在一次教学课上,我要求学生画命题画《我喜欢的活动》,结果许多学生画的不是放风筝,就是跳绳等一些老掉牙的题材,实在想不出什么有趣的事。也难怪,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太小,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成天关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里,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假日大部分时间又被作业、各种培训班所占据,余下一点自由时间又大都与电视、电脑、游戏机为伴。我们的生存空间都被“现代文明”所覆盖,以前充满灵性的山没了,溢满情趣的小河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工建筑的公园、喷泉、花坛等,家长们又成天疲于生计,也没有过多精力带孩子出去走走,于是孩子们跟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更少了,使得他们的童年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现实生活的机械性、单调性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挥。所以老师、家长平时要尽量多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多亲切自然,多与大自然交流,说不定一根狗尾巴草、一朵野花、一只草丛中的蚱蜢就会引发出孩子们无穷的遐想,产生不尽的灵感。
儿童在接触美术作品时,除了蜡笔、水彩、水粉、油画等一些常见的美术作品之外,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数动画片了。由于长期浸润于卡通人物中,过于甜美,使孩子画出的图形都带有明显的卡通痕迹,缺乏阳刚之气和一种古朴稚拙的生命本色。所以,我们平时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孩子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让孩子感受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从而开拓思维。
美育教师应该回归创造,发展优势,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来进行教学尝试。
一、还其想象天性,遵循发展规律
儿童开始画画时,似乎完全沉湎于自己的活动中,虽然他们看见自己画的痕迹时非常高兴,但似乎并未想到一种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活动的痕迹加强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满足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创作中对自己的不断认同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认同,会大大影响他的创作。所以,学校的美术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还以原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活动,海阔天空的想象,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
1.教好美术课,奠定创作基础。
已受了一定传统教育的儿童,要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发挥自己想象的冲动,是上好美术课的主要任务。例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分别画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以图形为基础,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哪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了内在的天赋与潜能。或是出示一张很大的画,让学生讲讲这画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旨在让他们重新回归到那图形的象征主义阶段),接着,教师在画的一个空间上画一笔(是随意的,不规则的符号),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接下来让几个同学一起在画上画出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东西(在环境的选择中,创作了非凡的想象)。最后,教师采用声、形结合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儿童画,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汽车的声音(增加学生的遐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审美创作活动,使儿童在不经意中体会到美术创作的自主性,从而逐步奠定儿童的美术创作基础。
2.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根据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思菲德,关于儿童绘画的心理描述和心理学家丁·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描述来比较,会看出这—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的空间思维的中心是理智的现实主义,—幅画中可以同时出现一连串事件。想象是这一阶段的灵魂。所以,根据这—发展规律,不断从现行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的可行之处,一般训练课往往要加上一节想象课,充分扩展儿童的想象天地。
加强儿童装饰画的教学,使他们的想象画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明显的改观,在装饰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对图形、对色彩的想象,画成一幅幅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的作品。
二、提供选择途径,强调个性发展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可以从儿童的创造中分析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
1.游戏学习法。
儿童的各种游戏都可以结合,并向各个方面发展。从感性方面,游戏以拟人化和客观化可以发展为戏剧,从感觉方面,游戏的自我表现的方式可以发展为视觉的或造型设计;从直觉方面,游戏的韵律活动可发展为舞蹈和音乐;从思想方面,游戏以建设性活动发展为手工艺,而这四方面可以融为一体,即是人格和谐发展的一体。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主要从感觉和思想上利用游戏学习培养儿童的造型、绘画、手工能力,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教在其中的任务则是担任随从、向导、启发者、心理助产士的角色。比如,在教学《我的家》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表演各种家具的组合,使本来的物体得到感化,而成了思想者之—,让学生边做边画,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所以,游戏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变成艺术的活动,因而达到儿童的有机发展的效果。 2.玩做学习法。
玩做能使学生的个性在美术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示,玩做学习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玩做中锻炼了儿童的手工技巧,逐步发展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并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愿望也得以实现。比如教学《美丽的树林》时,教师发给学生很多的彩色纸,让他们撕撕、玩玩,然后再把撕成的各种形状一个个组合起来,形成—幅美丽的树林画,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美丽的树林不再是三角形、圆形的呆板组合了。又如教学《纸盒笔筒》时,纸盒的剪裁、粘贴、装饰都是让学生在玩中完成的。
3.心画学习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特意设计了心画学习法,让学生排除—切外来的干扰,使学生在一种肃静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心画,毫无掩饰地展示心中的图式。
三、营造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所以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1.营造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力。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绘画比赛。并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黏合剂。
2.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激情、愉快、满足。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的绘画目的,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发展由一个人的个性或自我形象的变化显示出来。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应创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激发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