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构建课堂情境、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等方面来展开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一、构建课堂情境
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既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道门槛,也是使学生获得一个愉快、宽松的外部环境,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创新思维。
l、课堂引入
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科目多,科目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何让学生尽快进入到你的学科中?尽快构建良好的课堂情境,课堂引入尤为重要。例如:在讲“铁的性质”这一节课时,上课前,我引入一个铁变“金”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桌子上放着一根磨得发亮的铁棒和一瓶淡蓝色的液体,我手里拿着一块红布,满脸笑容地对同学们说:“看我把这根铁棒变成金棒。”说完之后,将这根铁棒往瓶中一放,蒙上布后,嘴里念念有词。过了一会儿,拿出来一看,铁棒表面果然是金光闪闪了。学生看了都惊讶不已,当时学生的情绪就高涨起来,趣味盎然,都想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积极探究的情境自然就产生了。
2、设疑探究
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就会积极思索,努力探求,进而获得其知。我们不妨采用设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去探索。例如:在讲“硫酸”这一节时,我先讲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用硫酸毁容的事件,其中拿“潘萍毁容事件”展开设疑:当那个案犯把浓硫酸洒向潘萍脸部时,为什么还要把湿毛巾紧捂住她的脸,并使劲地拖她到水龙头去冲水呢?学生当时很想知道究竟,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均很活跃,带着问题上课,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3、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分组(相邻的2~4人为一组),让学生对所设的问题进行合作式的讨论,使学生都能从他人处汲取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借鉴他人的学法,评价同学的观点,培养集体合力,弥补个人思维的缺陷或不足,这样就构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举个实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这是一道答案开放性的题目,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能讲出四个以上不同答案,有些还是老师意想不到的,你说这不是学生的创新表现吗?
二、设计问题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化学学科中的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或者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合。合理设计问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思维活动,展示独到见解,使所有学生能各尽所能地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创新。例如:今年我国南方旱灾比较严重,那么现在我们来谈谈如何开发水资源?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讲出一些办法,基础较差的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打井汲水的办法,信息灵通的学生想到开渠引水的办法(如我国现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善于动脑的学生想到人工降雨或海水淡化的办法,你看,从海、陆、空均有办法实现开发水资源,学生思维角度广,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还要有目的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否定、勇于创新的品质。例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这一节时,我引导学生对课本99页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设疑,分析这个装置是否存在弊端?大家运用已做过“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以及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找一找,问题会出在哪里?开始时,学生一片哗然,不敢相信课本都有错,于是,我加以强调:同学们要尊重科学,大家要细心分析这个实验。有的学生沉思,有的小组讨论,约二分钟后,我启发学生:实验中一氧化碳要先通后撤。脑袋瓜子转得快的学生,很快道出“天机”(一氧化碳先通时,将尾气点燃导致装置会发生爆炸),学生们钦佩地望着老师。
三、设计实验
现行传统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对学生形成、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实验安排始终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仅仅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而缺乏对知识信息作纵向和横向的反馈,而且实验模式单一,学生做化学实验好似照方抓药,这样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我们平常教学中要适当渗透有关实验的设计,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填鸭式”转变到以科学的探究式学习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创新,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认识到,任何知识的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除了探索研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作者单位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塘中学)
一、构建课堂情境
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既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道门槛,也是使学生获得一个愉快、宽松的外部环境,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创新思维。
l、课堂引入
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科目多,科目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何让学生尽快进入到你的学科中?尽快构建良好的课堂情境,课堂引入尤为重要。例如:在讲“铁的性质”这一节课时,上课前,我引入一个铁变“金”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桌子上放着一根磨得发亮的铁棒和一瓶淡蓝色的液体,我手里拿着一块红布,满脸笑容地对同学们说:“看我把这根铁棒变成金棒。”说完之后,将这根铁棒往瓶中一放,蒙上布后,嘴里念念有词。过了一会儿,拿出来一看,铁棒表面果然是金光闪闪了。学生看了都惊讶不已,当时学生的情绪就高涨起来,趣味盎然,都想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积极探究的情境自然就产生了。
2、设疑探究
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就会积极思索,努力探求,进而获得其知。我们不妨采用设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去探索。例如:在讲“硫酸”这一节时,我先讲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用硫酸毁容的事件,其中拿“潘萍毁容事件”展开设疑:当那个案犯把浓硫酸洒向潘萍脸部时,为什么还要把湿毛巾紧捂住她的脸,并使劲地拖她到水龙头去冲水呢?学生当时很想知道究竟,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均很活跃,带着问题上课,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3、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分组(相邻的2~4人为一组),让学生对所设的问题进行合作式的讨论,使学生都能从他人处汲取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借鉴他人的学法,评价同学的观点,培养集体合力,弥补个人思维的缺陷或不足,这样就构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举个实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这是一道答案开放性的题目,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能讲出四个以上不同答案,有些还是老师意想不到的,你说这不是学生的创新表现吗?
二、设计问题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化学学科中的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或者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合。合理设计问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思维活动,展示独到见解,使所有学生能各尽所能地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创新。例如:今年我国南方旱灾比较严重,那么现在我们来谈谈如何开发水资源?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讲出一些办法,基础较差的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打井汲水的办法,信息灵通的学生想到开渠引水的办法(如我国现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善于动脑的学生想到人工降雨或海水淡化的办法,你看,从海、陆、空均有办法实现开发水资源,学生思维角度广,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还要有目的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否定、勇于创新的品质。例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这一节时,我引导学生对课本99页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设疑,分析这个装置是否存在弊端?大家运用已做过“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以及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找一找,问题会出在哪里?开始时,学生一片哗然,不敢相信课本都有错,于是,我加以强调:同学们要尊重科学,大家要细心分析这个实验。有的学生沉思,有的小组讨论,约二分钟后,我启发学生:实验中一氧化碳要先通后撤。脑袋瓜子转得快的学生,很快道出“天机”(一氧化碳先通时,将尾气点燃导致装置会发生爆炸),学生们钦佩地望着老师。
三、设计实验
现行传统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对学生形成、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实验安排始终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仅仅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而缺乏对知识信息作纵向和横向的反馈,而且实验模式单一,学生做化学实验好似照方抓药,这样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我们平常教学中要适当渗透有关实验的设计,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填鸭式”转变到以科学的探究式学习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创新,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认识到,任何知识的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除了探索研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作者单位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