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论述建筑施工新技术的进步情况之上,经过从桩基础、工程测量、混凝土构件运用等的技术问题上着手,逐渐浅析了传统施工技术,进而提出几点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运用,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建筑工程;新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产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建筑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根本性的变化不太明显。在建筑生产过程怎样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段提升工程的科技含量,整体推动施工单位科技进步是建筑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筑技术水准获得提升的最好办法就是跟紧科技进步的步伐,将科学的经管和先进科技逐渐运用到建筑工程中的各个方面。
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准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技术水准也逐渐有了提高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施工工程当中潜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使得传统施工技术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很多新技术,这不仅仅消除了之前传统施工技术还未解决的技术问题,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减少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强化了工程施工安全的可靠度,为整个工程施工的进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目前建设部重点推广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运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运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运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企业的计算机运用和管理技术。
新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运用
1.桩基础技术
1.1刚性桩柔性桩复合桩基技术。
这是一种用刚性桩(如素砼桩)、柔性桩(如搅拌桩)与桩间土共同承担基础荷載的复合桩基技术。利用刚性桩本身强度较高,桩长较长,把上部结构荷载向深层传递,调动较深范围内土层的承载力。而利用柔性桩提高较浅层土的承载力,柔性桩的桩长较短。这样就把深层和浅层土的承载能力都发挥出来。从而形成刚性桩柔性桩与土共同作用的复合桩基。由于桩材料经济性好,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很好的经济效果。适用于浅层土层较软弱,而深层有较好土层的地区。
1.2钻孔压浆桩技术
钻孔压浆桩是用长臂螺旋钻机钻孔,待到达预定的深度后,通过设在钻头的喷咀向孔内高压喷注水泥浆,同时向上提钻,至浆液达到没有塌孔危险时停止,起钻后在孔内放置钢筋笼,投放粒料至孔口,然后利用补浆管(桩长超过13m时放一长一短二根补浆管),再向孔内二次补浆,直至浆液达到孔口为止。其特点是无噪音、无震动、无泥浆护壁排污。由于是高压注浆,其桩体很密实,与周围土体有明显的渗透加固作用,其承载力比普通灌注桩大幅提高,有很好的经济性。
1.3预制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
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是由小方桩与承台下的地基土共同承担外荷载的桩基技术。一般小方桩桩身截面边长小于或等于250mm,长细比可到80左右。桩间距一般不小于5~6倍桩截面边长,以充分发挥桩侧面的摩擦阻力。用于穿越较弱的土层,进入压缩性相对较低,但尚不十分坚硬的持力层,适用于多层和小高层建筑。其沉桩方法可用静压法也可用锤击法,施工设备灵活、因地制宜,但用锤击法时不能用重锤。这种桩尤其适宜在中小城市中运用。
1.4多节挤扩灌注桩技术
多节挤扩灌注桩是在灌注桩成孔的基础上,利用挤扩设备,在成孔的多个部位自下而上逐个挤扩成盘、岔(肢),在按设计要求完成多次挤扩后,取出挤扩设备,立即进行灌注桩的各项工艺成桩。由于桩体上增加了多个盘或肢,其承载能力得到提高。
2.建筑工程测量新技术
2.1 GPS施工测控技术
施工控制网是施工放样的依据,其精度要求高,测设困难,GPS精密定位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且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成果的可靠性有保障。随着超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物的不断出现,高层建筑施工常规测控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规范的要求,如何在温差、日照、风载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迅速、准确地完成平面轴线控制、高程传递、建筑构件的安装定位,已成为影响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首要因素。利用GPS测控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可靠等优点,可动态测定建筑物的摆动周期和摆动规律,测定建筑物(或构件)的垂直度,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
2.2 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技术
全站仪具有测量精度高,仪器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已大量运用于各类工程的施工测量中。坐标法放样是充分利用全站仪的这些优点,直接利用施工控制点和放样点的坐标进行放样工作,避免了大量的放样数据的准备工作,提高了施工测量的工效,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放样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该技术对一些形体复杂的建筑物放样工作有明显的优势。
2.3 测距仪高程传递技术
高程传递一般采用水准测量和悬挂钢尺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劳动强度大,所需时间长,且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有时得不到保证。现代测距仪具有测量精度高,观测快捷、方便等优点,只需将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或全站仪稍作改进,就可完成高程传递的测量工作。该技术对超高层建筑物的高程传递特别有效。
2.4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是衡量建筑物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控制指标,通常采用经纬仪交会或悬挂锤球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不但测量精度低,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利用激光准直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该问题。该技术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小,测量作业快速方便,测量成果的精度高,且可进行检核,提高了成果的可靠性。另外,该技术采用多次定位方法,可有效地防止误差的累积,保证最终成果达到规范要求。
3.新预制混凝土构件运用技术
3.1 发展新型装配式楼盖结构
采用革新的预应力空心板,按预制装配式楼盖设计,以保持施工安装快速的优点,同时在楼板找平层中加配钢筋网片,使之具有相当于叠合楼板的整体性,捉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用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提高构件的延性;提高构件的质量标准,以促使构件生产工艺和模具水平的提高,使构件生产集中于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预制构件厂,以保证构件的高质量;通过改进后的板侧面设计与灌缝材料,增强板缝间的抗剪能力;通过上述几项措施并可解决当前困扰民用建筑开发商的频频引发争议的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
3.2 发展预制轻混凝土内、外墙板和复合外墙板
与框架结构的结合,可逐步取代现有的砖混结构,从而实现民用建筑基本不用粘土砖的节地要求。预制外墙板、新型装配式楼盖与框架结构及已有的各种轻质内墙相结合,可形成框架现浇或预制梁、柱装配整体,其余均为预制装配的新型建筑体系。
3.3发展叠合楼盖结构
以中、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的预应力平板、带肋平板、空心板作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组成叠合楼盖。减少了现场的支模施工工序和钢筋工程的工作量,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尤其适用于大开间民用建筑。
4.结束语
建筑施工新技术的运用对于确保整体工程质量,全新预制构件技术的运用有着较为关键性的作用。在多层民用建筑中逐步提高新型装配式楼盖结构和叠合楼盖结构的比重,加快多层建筑的工业化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建筑业必然会涌现出很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为我们的建筑工程施工所应用。
参考文献:
[1]相兴,建筑地基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循,建筑工程测量,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正荣,建筑工程师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见鲸,混凝土结构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祖,高层建筑施工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
关键字:建筑工程;新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产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建筑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根本性的变化不太明显。在建筑生产过程怎样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段提升工程的科技含量,整体推动施工单位科技进步是建筑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筑技术水准获得提升的最好办法就是跟紧科技进步的步伐,将科学的经管和先进科技逐渐运用到建筑工程中的各个方面。
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准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技术水准也逐渐有了提高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施工工程当中潜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使得传统施工技术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很多新技术,这不仅仅消除了之前传统施工技术还未解决的技术问题,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减少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强化了工程施工安全的可靠度,为整个工程施工的进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目前建设部重点推广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运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运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运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企业的计算机运用和管理技术。
新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运用
1.桩基础技术
1.1刚性桩柔性桩复合桩基技术。
这是一种用刚性桩(如素砼桩)、柔性桩(如搅拌桩)与桩间土共同承担基础荷載的复合桩基技术。利用刚性桩本身强度较高,桩长较长,把上部结构荷载向深层传递,调动较深范围内土层的承载力。而利用柔性桩提高较浅层土的承载力,柔性桩的桩长较短。这样就把深层和浅层土的承载能力都发挥出来。从而形成刚性桩柔性桩与土共同作用的复合桩基。由于桩材料经济性好,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很好的经济效果。适用于浅层土层较软弱,而深层有较好土层的地区。
1.2钻孔压浆桩技术
钻孔压浆桩是用长臂螺旋钻机钻孔,待到达预定的深度后,通过设在钻头的喷咀向孔内高压喷注水泥浆,同时向上提钻,至浆液达到没有塌孔危险时停止,起钻后在孔内放置钢筋笼,投放粒料至孔口,然后利用补浆管(桩长超过13m时放一长一短二根补浆管),再向孔内二次补浆,直至浆液达到孔口为止。其特点是无噪音、无震动、无泥浆护壁排污。由于是高压注浆,其桩体很密实,与周围土体有明显的渗透加固作用,其承载力比普通灌注桩大幅提高,有很好的经济性。
1.3预制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
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是由小方桩与承台下的地基土共同承担外荷载的桩基技术。一般小方桩桩身截面边长小于或等于250mm,长细比可到80左右。桩间距一般不小于5~6倍桩截面边长,以充分发挥桩侧面的摩擦阻力。用于穿越较弱的土层,进入压缩性相对较低,但尚不十分坚硬的持力层,适用于多层和小高层建筑。其沉桩方法可用静压法也可用锤击法,施工设备灵活、因地制宜,但用锤击法时不能用重锤。这种桩尤其适宜在中小城市中运用。
1.4多节挤扩灌注桩技术
多节挤扩灌注桩是在灌注桩成孔的基础上,利用挤扩设备,在成孔的多个部位自下而上逐个挤扩成盘、岔(肢),在按设计要求完成多次挤扩后,取出挤扩设备,立即进行灌注桩的各项工艺成桩。由于桩体上增加了多个盘或肢,其承载能力得到提高。
2.建筑工程测量新技术
2.1 GPS施工测控技术
施工控制网是施工放样的依据,其精度要求高,测设困难,GPS精密定位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且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成果的可靠性有保障。随着超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物的不断出现,高层建筑施工常规测控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规范的要求,如何在温差、日照、风载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迅速、准确地完成平面轴线控制、高程传递、建筑构件的安装定位,已成为影响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首要因素。利用GPS测控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可靠等优点,可动态测定建筑物的摆动周期和摆动规律,测定建筑物(或构件)的垂直度,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
2.2 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技术
全站仪具有测量精度高,仪器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已大量运用于各类工程的施工测量中。坐标法放样是充分利用全站仪的这些优点,直接利用施工控制点和放样点的坐标进行放样工作,避免了大量的放样数据的准备工作,提高了施工测量的工效,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放样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该技术对一些形体复杂的建筑物放样工作有明显的优势。
2.3 测距仪高程传递技术
高程传递一般采用水准测量和悬挂钢尺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劳动强度大,所需时间长,且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有时得不到保证。现代测距仪具有测量精度高,观测快捷、方便等优点,只需将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或全站仪稍作改进,就可完成高程传递的测量工作。该技术对超高层建筑物的高程传递特别有效。
2.4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是衡量建筑物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控制指标,通常采用经纬仪交会或悬挂锤球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不但测量精度低,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利用激光准直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该问题。该技术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小,测量作业快速方便,测量成果的精度高,且可进行检核,提高了成果的可靠性。另外,该技术采用多次定位方法,可有效地防止误差的累积,保证最终成果达到规范要求。
3.新预制混凝土构件运用技术
3.1 发展新型装配式楼盖结构
采用革新的预应力空心板,按预制装配式楼盖设计,以保持施工安装快速的优点,同时在楼板找平层中加配钢筋网片,使之具有相当于叠合楼板的整体性,捉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用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提高构件的延性;提高构件的质量标准,以促使构件生产工艺和模具水平的提高,使构件生产集中于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预制构件厂,以保证构件的高质量;通过改进后的板侧面设计与灌缝材料,增强板缝间的抗剪能力;通过上述几项措施并可解决当前困扰民用建筑开发商的频频引发争议的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
3.2 发展预制轻混凝土内、外墙板和复合外墙板
与框架结构的结合,可逐步取代现有的砖混结构,从而实现民用建筑基本不用粘土砖的节地要求。预制外墙板、新型装配式楼盖与框架结构及已有的各种轻质内墙相结合,可形成框架现浇或预制梁、柱装配整体,其余均为预制装配的新型建筑体系。
3.3发展叠合楼盖结构
以中、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的预应力平板、带肋平板、空心板作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组成叠合楼盖。减少了现场的支模施工工序和钢筋工程的工作量,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尤其适用于大开间民用建筑。
4.结束语
建筑施工新技术的运用对于确保整体工程质量,全新预制构件技术的运用有着较为关键性的作用。在多层民用建筑中逐步提高新型装配式楼盖结构和叠合楼盖结构的比重,加快多层建筑的工业化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建筑业必然会涌现出很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为我们的建筑工程施工所应用。
参考文献:
[1]相兴,建筑地基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循,建筑工程测量,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正荣,建筑工程师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见鲸,混凝土结构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祖,高层建筑施工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