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玉米产量持续稳定地增长。[方法] 对2009~2013年玉米生产主要科技增粮项目实施进行分析。[结果]玉米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结论]归纳总结了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玉米;集成技术;推广;成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123-02
  基金项目云南省粮食生产主要科技增粮项目(云财农201323)。
  作者简介董云飞(1968- ),男,云南保山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讯作者,农艺师,从事玉米育种栽培推广。
  玉米是一种C4植物,增产潜力巨大且营养丰富,是畜禽饲料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料,也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加工。氮肥和种植密度等与玉米产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些配套栽培技术,前人已有不少研究报道[1-2]。玉米产量除与品种特性有关外,还受地理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3]。曾林等研究报道,玉米五谷1790产量的主要性状限制因子为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4]及低纬高原不同海拔地区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5-7]。张彦昌报道了腾冲玉米高产创建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8]。这些分析研究在玉米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可借鉴的经验。为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玉米主要高产高效科技措施推广应用取得的成效与栽培技术,旨在为合理制定科技增粮方案和选择正确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基本情况
  瓦房乡距保山市城区66.5 km,国土面积452 km2,土地详查耕地面积6 979.9 hm2,其中,旱地6 378.4 hm2,水田601.5 hm2。历年上报耕地面积2 014.0 hm2,其中,旱地1 732.3 hm2,水田371.7 hm2。该乡东北高西南低,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有北亚热带和南温带两个气候类型,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3 585.4 m,最低海拔722.0 m,最高气温33.6 ℃,最低气温5.5 ℃,年平均气温17.1 ℃,年降雨量为970~1 290 mm,无霜期204 d。全乡辖19个村民委员会、117个自然村、178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7 557户(其中,农业户数7 548户),总人口32 213人(其中,农业人口31 525人)。粮食面积4 655 hm2,总产量30 304 t,平均产量6 510 kg/hm2;玉米种植面积2 577.8 hm2、平均产量9 210 kg/hm2,总产23 742 t,玉米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8.4%,占大春粮食总产27 761 t的85.6%。农业总产值35 898.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8 599.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296元。
  2主要成效
  2.1增产效果明显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在实施西山“3+2”扶贫项目结束后,继续实施云南省粮食生产主要科技增粮项目。从表1可以看出,5年累计完成玉米面积13 929.8 hm2,实现总产13 754.4万kg,平均产量9 874.1 kg/hm2,与 2008年种植面积2 577.8 hm2、平均产量9 210 kg/hm2比较,增产664.1 kg/hm2,增幅7.2%,新增总产925.1万kg,粮食增产明显。
  2.2经济效益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5年累计完成玉米面积13 929.8 hm2,实现总产13 754.4万kg,按均价2.4元/kg计算,总产值33 010.56万元,新增总产值4 520.16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3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显露项目实施结果显示,从根本上促进了瓦房乡粮食持续增长,确保了粮食安全,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5年来,新增生猪出栏2.2万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667 hm2,发展经济林果泡核桃667 hm2,拓宽增收渠道,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打牢脱贫致富的基础。同时,通过玉米集成技术的推广,加大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意识,为今后各项科技措施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3小结与讨论
  3.1集成技术 按照玉米生产科技增粮项目方案要求,结合瓦房乡生产实际,重点把优良品种、规范化栽培、合理密植、一播全苗、科学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适用技术集成组装配套推广。
  3.1.1良种选用是高产的前提。近年来,玉米病害严重,要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特别是要抗玉米灰斑病、穗粒腐病和锈病的品种。海拔2 200 m以上山区,种植早熟种的同时,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海拔1 800~2 200 m山区,种植生育期110~120 d的早熟种五谷1790、保玉7号;海拔1 600~1 800 m山区,种植生育期125 ~135 d的中熟种海禾1号、保玉13号、北玉20号、北玉16号、中玉335;海拔1 600 m以下次热区,种植生育期140~150 d的晚熟种雅玉88、 雅玉889、雅玉78和辽单527。
  3.1.2提高整地质量与规范化开沟。冬闲地或前茬作物收后,应及早深耕晒垡,深耕(耕作层深25~35 cm)精细整地,开播种沟,其种植方式有两种:①单行双株,沟心至沟心行距1 m;②宽窄行双行单株,宽行距1.0 m,窄行距0.5 m。
  3.1.3一播全苗与规格化种植。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预报,适时抓住最佳播种季节,土壤墒情和水分以确保播种出苗为前提。已有研究报道,进入立夏(5月5日)雨季,并且降雨在30 mm及以上,即可播种[5]。播种密度为:①等行双株,沟心至沟心行距1.0 m,穴距30 cm,每穴播种3粒。②宽窄行双行单株,宽行距1.0 m,窄行距0.5 m,穴距20 cm,每穴播种2粒。种肥施于两种穴间,严禁种肥接触,播种施种肥后及时盖土5~8 cm,同时用豆花玉除草剂3 7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封闭除草。   3.1.4间苗定苗与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正确处理产量与产量主要性状的关系,对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曾林等研究结果显示,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4]。玉米出苗后3~5叶期,坚持去高拔低留匀原则,及早间苗定苗,宽窄行单株种植每穴留1株,等行双株种植每穴留2株,理论密度66 600株/hm2,有效穗数67 500穗/hm2,产量可达86 250 kg/hm2。
  3.1.5科学施肥与病虫害防治。
  (1)科学施肥。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实施配方施肥,施足底肥、提早轻施苗肥、重施穗肥,后期视苗情补施粒肥,提高肥料施用效果及利用率。种肥:施农家肥15 000~22 500 kg/hm2+25%三元复合肥(N∶P2O5∶K2O=10∶10∶5)600 kg/hm2+尿素150 kg/hm2,施于两种穴间,并及时盖土化学除草。苗肥:结合间苗定苗,浅培土,施尿素150~225 kg/hm2+16%普通过磷酸钙300 kg/hm2。穗肥:在大喇叭口期或12~13叶期,结合中耕除草,高培土,施尿素300~450 kg/hm2。抽雄穗初期打洞深施粒肥尿素75~150 kg/hm2,促进玉米子粒饱满,增加千粒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2)病害防治。目前,玉米病害主要有灰斑病、大小斑病、锈病和穗粒腐等,而灰斑病和穗粒腐病对玉米危害较重。曹国辉对玉米灰斑病及抗性研究[9]和陈荣丽等对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10]结果表明,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助以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治玉米灰斑病的有效途径。宋伟彬等和Farra等研究表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与虫害、收获期温湿度和子粒类型等众多因素关系密切,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有效措施[11-12]。隋韵涵等研究报道,由于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病原复杂且玉米对不同穗腐病病原菌的抗性没有相关性,给选育兼抗多种病原菌的抗病品种带来一定困难,短期难以实现,针对目前玉米穗腐病发生及防治特点,化学防治仍是主要的防治手段之一。综合室内与田间试验,镰孢菌玉米穗腐病的防治药剂为50% 异菌脲、70% 甲基托布津、50% 苯醚甲环唑、50% 苯并咪唑、240 g/L 噻呋酰胺和5% 井冈霉素。因地制宜地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菌性,轮换用药,综合运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药剂防治等技术措施,可有效地防治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锈病和穗粒腐等病害。首先以选育抗病品种为最佳,其次以化学药剂预防为辅,大喇叭口期~抽穗吐丝期(6月20日~8月10日),在抽穗前可先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后5~7 d,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可湿性500倍液、代森锌400倍液、粉锈灵类药剂)喷雾,可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虫害防治。玉米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蟋蟀、黄曲条跳甲、黏虫、玉米螟及蚜虫,有的年份还会有红蜘蛛发生。地老虎、蟋蟀和黄曲条跳甲主要为害幼苗,目前使用包衣种有一定防虫效果,最好是用功夫、敌百虫1 000倍液拌桑叶日落后撒于苗田或功夫、敌百虫1 000倍液幼苗期喷雾防治。玉米螟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发虫盛期,可用功夫、敌杀死等类药剂喷雾,把螟虫杀死在卵期或幼虫未进入心叶、叶鞘前期,大喇叭口期也可用辛硫磷拌毒土撒于心叶。黏虫全生育期均发生,可用敌杀死、杀虫灵、功夫等药剂800倍液喷雾,把虫杀死在幼龄期,蚜虫多在玉米生产中后期的8~9月发生量大,可用乐果、功夫、氧化乐果等药剂800倍液喷雾防治[13]。
其他文献
摘要 以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为例,在总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原则的基础上,归纳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的主要方法。最后以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个实例说明了单一绿化、园林景观、湿地公园、绿地矿山、地质公园、矿山公园6种景观营造模式,为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改善环境并有效利用废弃地提供了有效思路。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模式  中图分类号 S181.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从行动研究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安徽省巢湖市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居民就医现状与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 农村居民;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医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927-03  Analysis on Rural Residents’ Hea
期刊
摘要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总结湖州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确保农民普遍持续稳定增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农民财产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925-02  作者简介 何国华(1984- ),男,浙江湖州人,从事新农村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 20
期刊
摘要 以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为例,从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开放的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多元化考核体系相结合几方面探讨了生命科学领域本科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加强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  关键词 生命科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998-02  The Culture o
期刊
摘要 我国现行农地评价体系有农业部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该研究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代表样区,依据《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对其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通过比较分析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的评价结果,得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布趋势相同,一致性较强,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达到极
期刊
摘要 以《梧桐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项目建设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规划园区基本现状的分析,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人居”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生态经济”工程和“生态文化”工程四大支撑工程的建设,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旨在通过支撑工程的建设,将园区建设成为体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征和
期刊
摘要 基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户沼气废弃物、种养殖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的处理为重点调查内容,对金所乡目前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金所乡户用沼气废弃率高且利用率低;生活垃圾集中后焚烧和露天堆放造成二次污染;种养殖业废弃物利用方式粗放。最后提出了废弃沼气池改建水窖、沼气池残余物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沼气集中供气
期刊
摘要  长期过量的煤炭开采使得宿州市蕲县镇地表大面积整块塌陷,减小了当地农民的耕作范围,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并且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结合蕲县镇白陈村采煤塌陷地块,从生态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怎样结合塌陷矿区各方面的实地现状进行合理规划,以期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塌陷矿区;生态修复;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號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要 对特色林果产品品牌形象、消费者感知价值和消费者消费行为倾向之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三者的关系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新疆特色林果产品消费者的大样本调研数据,借助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特色林果产品品牌形象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对消费者消费倾向也存在着正向影响,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行为倾向具有间接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在特
期刊
摘要[目的]明确杂交中籼稻机插适宜取秧量,为完善杂交中籼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在“机插平衡栽培理念“的稀播条件下,通过调节取秧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基本苗起点(1、2、3、4、5苗/穴),研究不同取秧量对杂交中籼稻机插秧栽插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群体基本苗起点在1~3苗/穴时,随着取秧量的加大,整体栽插质量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