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形式研究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20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古族装饰纹样以卷曲线条为主,这种特殊的线条纹饰在民族装饰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蒙古族传统装饰艺术体系中,对称性、重叠性与勾连性符号极具特色,呈现出刚柔并济、动静结合、饱满圆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蒙古族 传统装饰 艺术体系 特征
  一、蒙古族图案纹饰的分类
  蒙古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装饰艺术形式也极具个性化特征。蒙古族人对与之共同生存的动植物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象征着蒙古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尊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聪慧的蒙古族人将赖以生存的动植物演化成图案纹饰,并印刻在住所、服饰、工具与食物上。同时,基于民族信仰,这些图案纹饰的使用始终承袭着祖先保留下来的习俗。
  蒙古族的图案纹饰主要有三类:其一,自然纹饰。主要包括云纹、山纹、水纹与火纹等。其二,植物纹饰。主要包括牡丹纹、杏花纹、莲花纹与桃花纹等。其三,动物纹饰。主要包括骏马纹、龙凤纹、蝙蝠纹与龟寿纹等。这些精雕细琢的图案纹饰,充分体现出蒙古族人朴素的审美特点。
  受佛教与萨满教文化的影响,关于宗教信仰的图案纹饰也成为蒙古族传统装饰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些宗教图案纹饰也深深根植于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宗教图案纹饰主要包括:法螺纹,象征因果轮回;佛手纹,代表顺遂安康;宝相花纹,代表岁月静好等。
  二、蒙古族传统装饰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
  (一)刚柔并济的艺术美感
  线条是构成形状的基本要素,也是凸显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蒙古族对图案纹饰的理解源自盘羊角,而类似于盘羊角的曲线纹饰也自然成为蒙古族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内容。乍一看,这些卷曲纹样好像毫无章法,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卷曲纹样是有规律和变换方向的,呈现出极为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从某种角度来说,蒙古族的卷曲纹样与动物犄角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卷曲纹样的流动方向与长度是随着空间范围而变化的,收放自如,井然有序。卷曲纹样能以极为饱满的状态填充需要装饰的部位,增强整体视觉效果。蒙古族传统装饰纹样既有刚性美,又有阴柔美;既有洒脱美,又有含蓄美。尽管卷曲纹样略显阴柔,但连绵环绕,凸显出蒙古族的豪放不羁与自由洒脱的性格特征。
  蒙古族人认为圆是最完美的曲线。蒙古族人认为圆形与本民族的奉天意识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圆形始终被赋予圆满的寓意。蒙古族图案纹饰以圆形为主,寓意完整、丰厚与圆满,而这与中原汉族追求饱满富足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蒙古语将纹样统称为“贺乌嘎拉吉”,其中“乌嘎拉吉”有卷曲纹样之意。由此可知,蒙古族人对卷曲纹样情有独钟。
  从视觉传达方面来说,圆形极易将人的视线聚焦到中心点。为此,蒙古族多将卷曲纹样作为装饰艺术主题。蒙古族人偏爱的卷曲纹样主要包括花卉纹、祥云纹、犄角纹、蝴蝶纹、龙凤纹、狮虎纹等。蒙古族装饰纹样的线条以卷曲造型为主,而外缘则用规则的直线进行装饰,形成外方内圆的构造布局,体现出蒙古族人外表刚毅、内心细腻的特点。
  (二)稳定对称的艺术美感
  对称性是蒙古族传统装饰艺术沿袭不变的特点,也是蒙古族的重要民族象征。图案纹饰外观的协调性与内质的坚定性是一致的。这种坚定性代表着蒙古族人刚毅不屈、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从民族信仰层面来说,这也是蒙古族人重要的精神寄托与情感诉求。
  在蒙古族文化中,所有事物都应该是恰到好处、条理清晰的,而这种对称性也正是传统装饰艺术的表达方式之一。蒙古族人常年生活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性格勇猛无畏,豪放不羁,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和开放性的文化形态,看似与稳定、规整的构图形式格格不入。蒙古族拥有深厚的游牧文化,事实上,人们对于蒙古族人性格特点的固有思维存在某种偏见,也就是说,蒙古族人也有内敛、沉稳的性格特征。蒙古族人的这种反差较大的性格特征,被形象地称之为“内在的坚定性”,而这种“内在的坚定性”源自蒙古族人对信仰的坚守,对规则的遵守。
  对称性是对自然客观规律的总结。当人们观察到心生敬畏的动物,或者心心念念的花草时,会覺得这些映入眼帘的事物是对称的,只有跛脚的牛羊是不健全的。在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人来不及驻足欣赏这些非对称图形的美感,稳定坚固成为其不变的追求。
  对称,蒙古语称之为“特格希合木”。在蒙古族传统装饰艺术中,图案纹饰沿中轴线规则排列。对称性是生命体的正常形态,尤其是动物的对称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赋予人们欣赏对称的能力,蒙古族人通过观察自然,探索自然,逐渐掌握了这种客观规律,并将其运用到装饰艺术设计中,寓意完整、健全。
  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对称图案纹饰的加工制作更加简便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与精力。
  蒙古族装饰纹样由中心纹样、角隅纹样和边饰纹样共同组成。通常中心纹样都牢牢占据着中心位置,且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角隅纹样又称之为角花,不仅是整体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形式;而边饰纹样,由于受到器物外形构造的限制,游走在外围轮廓,起到衬托中心纹样的作用。蒙古族传统装饰纹样包含大量的边饰纹样,这些边饰纹样既可以分隔实体与外界环境,又可以烘托中心纹样。这种中心突出、四角辅助、四边包围的对称布局,既体现出整体的造型艺术美感,也迎合了蒙古族人向往圆满、繁荣与庄重的精神需求。
  (三)饱满圆润的艺术美感
  蒙古族的装饰纹样多呈现出丰满圆润的艺术形态。以祥云纹为例,蒙古族的祥云纹相较于汉族的祥云纹,线条更加粗犷,体态更加丰满,给人极强的厚重感。蒙古族的装饰构图也强调饱满性,百花齐放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在一首经久流传的蒙古族歌曲中唱道:“遍地野花是草原的装饰,勤劳的妇女是蒙古家庭的光辉;茂密丛林是山岭的装饰,美丽的姑娘是蒙古家庭的阳光。”由此可见,蒙古族对装饰的饱满性,以及对无装饰的朴实性,都有独特的追求与心得体会。
  立体的造型、浓密的线条和饱满的装饰,是蒙古族装饰的鲜明特征。无论是吉祥结,还是哈木尔云纹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审美特质。这种独一无二的装饰特征与蒙古族人的宗教信仰和审美兴趣密不可分。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大自然赋予蒙古族人豪放不羁的性格,而这种饱满的装饰也寄托着蒙古族人对草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蒙古族绣花毡是游牧民族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通常,蒙古族妇女会在毡房上绣出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规整排列的装饰纹样,这使得整个毡房在广袤的草原上格外显眼,并且在毡房边缘会绣上宽窄不同的回纹、卷草纹或犄角纹作为点缀装饰,既美观,又实用。
  蒙古族传统装饰纹样在艺术构造形态中表现出对称性、重叠性、渐变性、对比性和调和性等特征,在遵循条理性、规律性与秩序性的基础上,给人完整且和谐的自然美感。蒙古族装饰纹样的组织形式遵循构图规律,注重完整性、多样性与协调性,充分彰显出蒙古族人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智慧。
  三、结语
  蒙古族是草原的守护者。一望无际的草原赋予了游牧民族刚毅坚韧、豪放不羁、洒脱自如的性格特征。蒙古族的文化理念、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使他们的符号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装饰艺术形态,而这种民族装饰艺术形态也谱写了壮丽的民族文化篇章。
  参考文献:
  [1]张妮妮.张妮妮作品[J].美与时代(中),2018(12).
  [2]白永泉.蒙古族传统图案对于现代设计的应用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
  (作者简介:陈林,女,硕士研究生,河套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中,除了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外,还力求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更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手段的丰富对学生听觉、视觉及创造力的音乐素质训练和全面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码钢琴集体课 教学反思  对于习惯于钢琴课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的
期刊
作者簡介:廖芬,女,本科,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期刊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融入一些乡土美术文化素材,让传统文化的光芒从小就照耀在学生心中,使民族美术认同感的种子扎根并茁壮成长,对最终达到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使得美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本文就以乡土材料之一的面塑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乡土教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努力让美术教育回归初心,永远向前。  关键词:乡土教材 面塑 小学美术  乡土教材,通俗地讲就是主
期刊
摘要:阿卡贝拉,即纯人声无伴奏合唱,是一种用人声模拟器乐发声的声乐表演形式,本世纪阿卡贝拉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舞台表演形式,同样在全球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阿卡贝拉团体。本文以由笔者参与建设和排练的两支高校阿卡贝拉团体——过境鸟ac人声乐团、OCTAVE人声乐团为例,来分析阿卡贝拉的演唱技巧及排练技巧。  关键词:阿卡贝拉 演唱技巧 人声模拟  一、阿卡贝拉与合唱  阿卡贝拉,是意大利语A cappel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越来越在国际上显现出来,吸引了无数想要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从而形成了一股潮流——汉语热。成语作为中华语言和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也是对外汉语高级学习者必须理解运用的知识。学习成语,可以让学习者迅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本篇从对外汉语教材入手,分析其中的成语。因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适的教材对学习者来说无异于另一位优秀的
期刊
作者简介:高丰果,山东省安丘市人,现住吉林省集安市。系通化市作协会员,《北方诗林》签约作家。2018年六月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参花》《中国乡村》《绽放》《五女峰》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200多首。诗歌《痴情的人》获2019年“中国乡村”征文大赛三等奖。  写诗  我在烧红的彩云下写诗  诗歌里塞满金黄  世间一切多么美好  绚烂多彩  我在潺潺的小溪畔写诗  几滴溪水飞溅  潜入诗行  诗
期刊
金明池·访半岭宫  山高树密,东坪水清,早春略带寒意。曲路静、行人渐稀,山涧轻雾薄云起。车疾疾、行至半岭,回眸处,城郭已成画影。近几日低沉,节后庸困,而今全数散尽。  邀三五知己品茗,甘泉入杯处,清香满溢。声声近、梵音飘起, 呢喃语、唤得如意。残阳去、余晖万顷,碧波染红晕,似见观音。点三炷檀香,阶前行礼,宛入蓬萊仙境。  山重怀古  清溪畔,春色初浓,李花怒放满山重,伊人红装入画中。怜花处,凄戚似
期刊
作者简介:李国胜,20世纪60年代生人。1985年开始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先后在《诗歌报》《诗人》《青春诗歌》《参花》《人民代表报》《吉林日报》《城市晚报》《长春日报》《今天》《长白山日报》等报刊、电台上发表作品700余篇(首)。出版诗集《爱的独白》《野性的季节》《无语心声》;散文诗集《乡韵》《倾听》;散文集《乡恋》。作品多次获奖。  悟道  我在市井中  寻一方烟火
期刊
摘要:在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许多人物都有着强烈的内心醒悟过程,托尔斯泰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追求自我灵魂的净化。其道德学说,即“托尔斯泰主义”中蕴含的“博爱”“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主要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其作品《蛙》中倾注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追寻,作品中典型的乡土生活所映射出的浓厚生命意识令人深思。通过对两位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他们视角下的罪
期刊
摘要:本文以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为研究对象,提出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实践周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法。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外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日后走上专业岗位打好基础。  关键词:民办高校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职业技能培养  汉语国际教学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汉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