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设计,有一些误区,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有余,生成不足,在教学媒体上,追求花俏和完美,脱离教学主体与教学目标,等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有效教学设计 见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068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在凸显教学的主体性和课堂资源的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益,制约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贯彻落实。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呈良性发展态势,是目前教学中亟待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
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误区:
第一,单一化倾向。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形式单一,缺乏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一味地采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学生乏味生厌,影响教学效果。新课改后,教师们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问题,但也有部分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满堂问”现象。有位教师在上课时一共提出56个问题。而且有相当多的问题是那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思维含量较低。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滋养并未起多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成人化倾向。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我们教师经常使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由于能有效地促使初中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但有不少老师一味地采用演绎教学法,即先呈现结论,后进行分析解释;先呈现理性知识,后分析提供感性材料,颠倒了先后的顺序,呈现成人化倾向。这种倾向在九年级教学中表现尤甚。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必须注意:一是要综合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接受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三是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因而我们在选择、确立和具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各方面能力。
误区二: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是促成生成的前提条件。但教学更需要生成,因为课堂复杂多变,预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穷尽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今的课堂,总体上说是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堂上教师总是忠实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组织教学,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错失生成良机;要么蜻蜓点水,不及要害。这种问题在一些评优课、公开课中尤为突出:学生的活动要经反复演练,学生的回答业经教师多次推敲,甚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由教师预先“钦定”。这种“作秀”味很浓的课只会使学生变成教师课堂表现的“道具”,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旺盛的创造力,无怪乎许多教育专家强烈呼吁教师应上“常态课”,坚决摒弃过度预设和集体作秀!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有效把握学情。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并使教学设计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历练教学智慧,运用教学机智,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预设中的不足。唯其如此,预设和生成才会相得益彰,课堂也才会因此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误区三:在教学媒体上,追求花俏和完美,脱离教学主体与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不仅包括黑板、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信息,还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信息传递载体。
本文所指的教学媒体是狭义的教学媒体,尤指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投影、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色并茂、信息容量大、交互功能好等优势,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作用十分明显。就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还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演绎为活泼生动的画面,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
当前,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也已普遍注意运用。但不难看出实效并不是很理想。首先表现为颠倒主次,师生围绕“机器”转。部分教师将讲解的内容均设计进课件,甚至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也设计进去,课堂上教师会说:“我们来看看答案是怎样的?”鼠标一击,便将开放性论题的答案显示出来,完全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成了“播放员”,学生便成了地道的“观众”,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弱化了。其次表现为堆砌材料,脱离教学目标。在组织“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课教学时,有位教师为了说明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播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还配之以很刺激的音响。脱离教学目标的材料堆砌,其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三是追求花俏,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与完美。如有些课件自始至终滚动播放着Flash小插件,使學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导致“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学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前我们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同样不赞成“满堂电”的做法,无论是“人灌”还是“电灌”、“机灌”,都违背了教学规律,脱离了教学目标与学情,因而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下运用多媒体教学原则。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有效教学设计 见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068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在凸显教学的主体性和课堂资源的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益,制约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贯彻落实。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呈良性发展态势,是目前教学中亟待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
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误区:
第一,单一化倾向。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形式单一,缺乏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一味地采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学生乏味生厌,影响教学效果。新课改后,教师们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问题,但也有部分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满堂问”现象。有位教师在上课时一共提出56个问题。而且有相当多的问题是那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思维含量较低。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滋养并未起多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成人化倾向。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我们教师经常使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由于能有效地促使初中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但有不少老师一味地采用演绎教学法,即先呈现结论,后进行分析解释;先呈现理性知识,后分析提供感性材料,颠倒了先后的顺序,呈现成人化倾向。这种倾向在九年级教学中表现尤甚。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必须注意:一是要综合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接受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三是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因而我们在选择、确立和具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各方面能力。
误区二: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是促成生成的前提条件。但教学更需要生成,因为课堂复杂多变,预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穷尽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今的课堂,总体上说是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堂上教师总是忠实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组织教学,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错失生成良机;要么蜻蜓点水,不及要害。这种问题在一些评优课、公开课中尤为突出:学生的活动要经反复演练,学生的回答业经教师多次推敲,甚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由教师预先“钦定”。这种“作秀”味很浓的课只会使学生变成教师课堂表现的“道具”,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旺盛的创造力,无怪乎许多教育专家强烈呼吁教师应上“常态课”,坚决摒弃过度预设和集体作秀!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有效把握学情。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并使教学设计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历练教学智慧,运用教学机智,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预设中的不足。唯其如此,预设和生成才会相得益彰,课堂也才会因此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误区三:在教学媒体上,追求花俏和完美,脱离教学主体与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不仅包括黑板、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信息,还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信息传递载体。
本文所指的教学媒体是狭义的教学媒体,尤指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投影、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色并茂、信息容量大、交互功能好等优势,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作用十分明显。就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还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演绎为活泼生动的画面,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
当前,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也已普遍注意运用。但不难看出实效并不是很理想。首先表现为颠倒主次,师生围绕“机器”转。部分教师将讲解的内容均设计进课件,甚至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也设计进去,课堂上教师会说:“我们来看看答案是怎样的?”鼠标一击,便将开放性论题的答案显示出来,完全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成了“播放员”,学生便成了地道的“观众”,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弱化了。其次表现为堆砌材料,脱离教学目标。在组织“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课教学时,有位教师为了说明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播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还配之以很刺激的音响。脱离教学目标的材料堆砌,其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三是追求花俏,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与完美。如有些课件自始至终滚动播放着Flash小插件,使學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导致“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学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前我们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同样不赞成“满堂电”的做法,无论是“人灌”还是“电灌”、“机灌”,都违背了教学规律,脱离了教学目标与学情,因而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下运用多媒体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