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看气质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efe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C.G.荣格
  前几日,微信朋友圈里刷爆“主要看气质”,我自是不明就里,可这句话看多,竟也生出几分玩味。
  气质大概是心理,素养的外在投射,或是某种风骨。且不是一日养成,心智慢慢成熟后,所学见闻,世事沉浮,生活浸淫犹如投向我们内心湖泊的一块块击石,待得涟漪荡尽时,复又恢复平静,形成的一层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无处可得,但却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似乎是种静态的心理表情,如目光所及尽头的海,无论岸头如何惊涛骇浪,它却岿然不动。可我们也经常看迷了大浪头小浪花,却忘记了大海的所在。
  气质是经外界刺激,自我消化的沉淀,是我们人格占据主导位置的呈现,它比相貌美丑,高矮胖瘦更为广泛真实。科技的发达使我们不仅可以在自己身上任何一处动手脚,也可以在图像上扭转乾坤。可气质这玩意儿却是不可破的。有人谦谦恭让,有人乐天知命,有人反叛不羁,有人精明市侩。有的人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受,鼻眼还未看清,但他特有的精神气息却扑面而来。但凡这种人定是在某方面活得心无旁骛。所以,“气质”可能用“气像”来代替更为尽兴。我一厢情愿的认为“相面”其实相的是“气像”,至于书中所写眉眼如何,哪里生痣也不过是后人总结的教条,诳小儿罢了。“气像”便是我们赤裸灵魂与世界摩擦所生的“软猬甲”,它一方面保护我们自觉规避我们所不欲承受的;一方面又与这不住地生活之流相互往来,交换。
  这和中国水墨画常常在讲得“气息”倒有几分相似,所谓传统里所讲的“气韵生动”。一呼一吸间生命的顿生,停止时世界的寂灭,它是我们原始生命与世界纠缠搅动产生的奔腾浪流,它是我们舍弃的蒙昧的平静幸福,燃烧自身所点亮的星点火光,在影影绰绰间,我们打量着这个世界,打量着我们自己。“气韵”存在于绘画的笔墨、构图,画面的铺陈,借此得以彰显,却也无关于笔墨构图。说到这,想起小时看闲书,描写道人修仙,身心通达,气回丹结,普化雷声后,竞可以一人端坐于室,又生出一人出游折花而归。其实想想,人类的一切文明的催生可能都是缘有限自身向无垠虚空的探索和认知所产生的悲欣交集,如同我们繁衍的欲望般,任何文化都是永生的企及。无论是汉代世俗安乐的畫像砖石;或是唐代巍然飞扬的昭陵六骏;抑或宋人的山水意境,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时代的气息,莫不是他们的阳神外出,任何的美好言辞,深刻理论都是后世的归纳总结,对于那个时代创作它们的人,却是切肤的生存感受与生动表达。肉身飞灰,时代变迁,而这切依旧存在,影响着后世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仿佛是历代世人勘破这个世界的水月飞花,踏着时间的碎片,找寻存在于死生之外的那个自己。
  当代水墨画的创作往往朝向两个方向用力:其一,是向那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用力;其二无外是向自身的内在用力。虽有二力,实为一力——归乎自我本性状态的力。因为,一来所谓的传统,实为认知的传统。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对于土地,自然的守望一开始无关艺术,而关乎生存,许是最深切的企盼。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的先民感知四时有序的风,看着万物的生长荣枯,眺望远方的山川河流,感受自然最博大的力量,可以摧枯拉朽,可以孕育万物,并对这种力量无限膜拜,感知“天”的主宰,不断领会并因循“道”的法则,一来使自身更好的在天地间生存繁衍,二来将这套法则运用于世事运行。所以传统的山水花乌不似我们首先以观念为先导去学习规律,而后到特定场所写生创作。这些我们需要刻意学习感受的在中国先人那是自然而然且不可消解的一部分,他们所描绘的是占据他们生命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通过这些映照出自身的存在,又将自身的存在消解于山水花乌中于无形,他们描绘的是一种几近宗教般的信仰。天道伦常庇佑着华夏先人几千年的生生不息,天道可以消解伦常对人精神时不时过于压迫的约束,而伦常则如风筝之线,时不时收回飞的过高的人心。所谓的反叛,也只不过是在这一条大的规则下的忽左忽右,它可以消解人类任何对于死生存在最根源的疑惑和追司。事值当代,大自然的力量慢慢转化为我们手机里的天气提醒,或是某个地区遭遇自然灾害的唏嘘。无论是严重的雾霾还是其他不可逆自然破坏都不及我们手机里的某条微博,微信撼动人心。与我们最息息相关的可能是股市的波动,公司的前景,物资的上涨下跌,原始自然的神力在多数人生活中已经被夏衣冬装所替代。所幸,我们还未突破生死,可我们对于周遭,生活的认识已发生巨大的改变,同时,我们还面对着整个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当我们逐渐纳入到全球化的巨大体系和激流中时,传统的失语使得天道伦常失去了强有力的庇佑,我们开始嘈杂,开始写喋喋不休,失去了依托,人个体的存在状态和感受就此凸现。而作为当代艺术,当代水墨画的创作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传统永远是新活而又流动的,只有越尊重个体内在,才可能越深刻的立足于传统,因为传统从来不是笔墨伎俩,画面构图。我们的个体一方面先天的继承着先人的文化基因及生命感悟;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需要展现出面对这个时代司题的态度。所以,从自身展开,从一个挣扎的个体内在展开,尊重自我的本能的感知力,才是作品唯一的来源。这时的作品所表现的深度和内涵才是最生动的,它具备“天”赋的“气韵”,直接而有力。这时的作品,无关学识,无关语言修辞,观念引导。所有这些,也无外乎使一个立体的自我本能在作品中弥漫开而已。
  是故,传统基因,时代精神,个人气像始终是铸造当代水墨的基本要素。也必呈现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气质。
  2015年12月23日
其他文献
基于对这些经销商2011年营收和影响力的综合评估,福布斯最新推出的美国最有权势的艺术品经销商排名,其中2011年的收入数据来自林普锐斯艺术咨询服务公司(Linn|Press Art Advisory Services)为福布斯独家提供的评估服务,影响力则主要评估经销商开拓艺术家职业生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以及经销商手中收藏家客户的数量和质量。评估将苏富比和佳士得这样一些大型的拍卖行排除在外,同时也不
期刊
在那部名为《再见,乌托邦》的纪录片中,以“寻找”消失的摇滚乐手小珂为线索,导演盛志民采用平行访问的方式,在不同的言语解说间回溯着那段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北京摇滚乐势力与卸下光环后的摇滚乐人们今日各自不同的内心状态,虽然片中不乏主观剪辑后的断章取义,但张培仁的一段话还是会让人想起那段尘烟喧嚣的“盛世情景”—“我看到每一个乐队,都没有好的器材,没有良好的资讯环境,没有外在的市场,没有财富的吸引。每个乐队都
期刊
艺术家是孤独的创造者。为了独辟蹊径的创造,艺术家需要尽量减少尘间凡事的纠葛,适度地远离现实生活。尽管当下有很多艺术家主张以艺术介入社会,但在这些行动之前,艺术家要经过漫长的观察期,以旁观者的姿态有距离地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相对减少了与这个世界“形而下”的交互后,艺术家需要更多的“形而上”的资源来帮助他们了解世界。于是,对很多艺术家来说,阅读成了他们获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有效途径。  不同的艺术家的阅
期刊
对生命终极的哲学追问究竟有多少种形式?阿拉里奥画廊北京空间今年首个影像群展取名为—“向死而生”,试图解开人们心中的这个疑惑。“向死而生”即“向死亡的存在”,揭示了人生并非是从“活着”走向“死亡”的线性发展过程。死亡始终是以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直、并确定性地栖居于我们的生命之中。空间整个展厅布置犹如一个个独立的剧院,观众在步入展厅后即进入到艺术家所营造的不同的叙事当中。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基于对
期刊
看书是件很私人的事,如同吃东西、听音乐、旅行,自己的需要只有自己知道,每个时候的需要还都不一样,回答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总是很困难,因为每个时期不一样,加个“最”字都太严重了;推荐别人看什么书也是个难事,每个人症状不一样,用药也不会相同。  出门除了钱,如果把要带的东西减到最少,那其实可以带本书。在我眼里,走路和读书是可以相伴的事,都很抽象,加分又不打扰,也都对身体好。有时带的书和路途上的遭遇有点吻合
期刊
黄笃:库奈里斯先生1936年出生于希腊著名的比利埃夫斯港,1956年移居罗马,并进入罗马美术学院学习。1960年在罗马的一家画廊做了第一次个展。如果关注一下西方现代艺术史,就会发现他有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那就是他于1969年在罗马直接将12匹马牵入画廊,并拴在画廊中—这是艺术史中一件难以避开的经典作品。  库奈里斯被认为是与博伊斯同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库奈里斯几乎
期刊
关于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位于北京华贸中心,紧邻大型购物中心新光天地,是繁华CBD中远离尘嚣的“应许之地”。  酒店拥有305间客房,包括38间套房和61间丽思卡尔顿行政客房。房间选用了柔和的装修风格,使客人体验到温馨的入住感受。  酒店共拥有6家餐厅及酒吧,包括巴罗洛意大利餐厅,玉中餐厅,香溢全天候餐厅,丽思卡尔顿酒吧,大堂吧和大卫杜夫会所。  客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世界各地的
期刊
1973年生于河北大名。199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刘进安教授。现任教于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当代山水画的理论与创作研究。  主要展览  2004年,“‘多重语言’现代永墨作品展”。  2006年,“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  2007年,“2007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期刊
1975年,出生于北京。  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张立辰、郭怡孮、金鴻钧、许继庄、赵宁安等诸位先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展览:  2017年,“阮晓晖花乌画作品展”(亨嘉堂,北京)。  2016年,“七零七零当代中国画八零后艺术家提名展”(中国政协文史馆,北京);  “山水有相逢——学院派先锋艺术家作品展”(天都首郡,黄山);  “两岸四地——艺术家作品联展
期刊
1903年5月8日,塔希提岛,除了临终时几个土著陪在身边之外,几乎无人注意到高更之死,但是这个塔希提小岛、这场平凡的故去,却把高更推向了后世的绝代传奇。  高更死在法国本土几千公里之外,太平洋法属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对高更的死,也许只有马丁主教小有留心,他几天后给教长汇报时写道:最近小岛上没有重大事件值得一提,除了有个名叫保罗·高更的人骤然死亡,他是知名画家,但也是上帝和一切道德的敌人。  死去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