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浮力影响因素的探究”为例谈“科学方法教育”渗透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活动1: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问题引导:教师呈现游客漂浮于死海水面的图片,提问:什么力让游客能浮于水面?(学生答:浮力。)追问:为什么人不能漂浮在一般的水面上,而能漂浮于死海的水面上?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地猜想。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密度相关。死海含盐的浓度较高,因此密度大,故而对人的浮力较大。
  实验检验:为学生提供一杯清水、一只鸡蛋和适量的盐。鸡蛋原本会沉没在清水之中,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将盐加在水中,模拟死海的环境来提升水的密度,最终鸡蛋成功浮起。
  探究结论:浮力确实和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设计思路:由死海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进而证实猜想。上述过程对实验归纳法进行了渗透式教学,同时还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了培养。
  二、探究活动2:浮力与物块的密度的关系
  问题引导:将木块和铁块分别投入水中,会有怎样浮沉情况?为什么会差别?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物块的密度相关。
  实验检验: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选择外形体积一致的铅块和铁块,通过弹簧秤的悬挂,将二者一起都浸没在水中,结合物块的重力和弹簧秤的示数可以算出他们所受浮力,进而发现浮力大小相等,可判断浮力与物块密度没有关联。
  探究结论:浮力与物块的密度无关,但是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进而引入下一个讨论活动。
  设计思路:上述设计结合实验的观察来启发学生的猜想,进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控制变量的内涵,教师要在解释控制变量意义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相关方法进行总结,将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渗透相结合,完成探究任务,并且激活学生思维,引出下一个探究方向。
  三、探究活动3: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问题导入:将一只空塑料瓶往装满水的烧杯中压,你会感受到什么?(学生答:越压越费力。)什么力阻碍瓶子的下压?(学生答:浮力。)此外,因为此前杯子里的水是满的,那么下压过程,你还会发现什么?(学生答:水溢出来,越往下压,溢出的水越多。)这二者间有无联系呢?
  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实验检验: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述实验操作中,收集从烧杯溢出来的水,并对体积进行测量。学生思考并开始设计溢水杯,自制仪器后测量体积,并进行比较。
  探究结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相关。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有关实验的设计和相关仪器的自制,让学生在获得科学方法的学习体验之余,也能提升其动手能力。
  四、探究活动4:浮力大小的定量探究
  问题引导:浮力大小与溢出液体体积相关,那么二者间是否还有更为严密的关系呢?
  提出猜想:教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演绎手段,提出更为大胆的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被排开的液体重力有关。
  实验检验:学生通过弹簧秤分别测出浮力与溢出水的重力,发现二者相等。
  探究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其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设计思路:通过之前3个探究活动的铺垫,学生对浮力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点燃学生逻辑思维的火花,进而通过实验归纳法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在上述4个探究活动的进展过程中,不仅亲历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同时还体验了显性、隐性结合的科学方法教育。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一系列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比较,并通过实验归纳法实现了结论的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物理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让他们在探寻物理规律以及本质时,也深刻领会蕴含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真情;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让学生“提起笔来有话可说”或“心中有话能笔下生辉”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小练笔”这一形式。  一、随文小练笔,让习作轻装上阵  1. 描一描图
近年来,学术界对发展现代物流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新闻媒体也对发展现代物流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物流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社会流行、时髦的词汇。由于物流涉及的
公路工程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公路工程监理是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目标的前提。随着公路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引入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以菲迪克管理模式为基础的符合我国工程建设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语文学习的目标。  一、培养良好习惯的途径  1. 以身作则,形象吸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要数老师了。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高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
天然双层软土地基中由于硬壳层的存在,改变了软土地基的受力特征.基于硬壳层的应力扩散和弹性地基板作用.对地基的塑性变形起着遏止作用。目前由于对硬壳软土地基性质了解不够,工
现代桥涵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对钢筋而言.混凝土施工受人力及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以其复杂性决定了建筑工程产品的质量。本文就笔者的工作积累.谈一点浅薄体会.主要从混凝土配比和
随着桥梁设计使用年限的提高,在桥梁服役期内,支座、拉索等专业构件的合理更换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高速公路连续梁桥支座的更换,由于考虑到顶升梁会引起梁内力和变形的变
课程资源一般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楹联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楹联校本课程,能提高我校师生人文素质。楹联又称对联,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韵调和谐,寓意含蓄隽永,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学生学习词性、韵律、对偶修辞的好方法。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诗词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是汉语言文学中永不凋谢的奇葩。让楹联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促进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