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算上这届奥运会,英国伦敦是世界上仅有的举办过三次夏季奥运会的城市,这大概得益于英国夏季凉爽的气候,也得益于英国虽然骨子里傲慢,满眼沧桑,但仍不失为一个“值得去看看的”国家。伦敦是一个守旧与创新并行不悖,传统与时尚齐飞的城市,是世界上聚集着最多有钱人的城市,也是个世界各色人等最混杂的城市。这里的白金汉宫被称作世界上所有奢侈品牌商品的试用总部;伦敦也曾经是向世界发号施令的中心,也是一千多年来(1066年之后)只挨过炸弹却从未有军队交火的首都,比华盛顿、柏林,巴黎、东京、莫斯科都幸运得多。今年的奥运会就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最近又获连任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这位经常骑自行车上班,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敞着西服单手接过奥运旗的金发市长,最能代表英国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行事务实低调的性格。不过再低调,为迎接四年一遇的奥运会,伦敦也应装点一下。但伦敦33个行政区,竟然一共只分到了五万英镑,五万除以33,每个区还剩多少?小学生都算得出来。这点钱实在太寒酸,这个数的100倍,阿拉伯的一个石油大亨也出得起。而约翰逊却说够了,不就是挂挂气球,搞几个横幅吗?按说这些钱都用不完。这家伙“真英国”——小气还幽默。约翰逊市长心里清楚,凡号称自己是“现代化世界大都市”的城市恰恰不是;是的不用说,世界人民心里都明白着呢。奥运会在英美人的眼里其实就是个“体育狂欢节”,世博会就是洋庙会,大可不必太认真,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没多大关系,不然,墨西哥早成世界强国了——1969年的奥运会就是在墨西哥城办的。
伦敦奥运会到底能办成啥样,现在就作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恢宏程度肯定比不上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很可能会成为奥运会历史上规模和所受重视程度的终极版。以英国人生来小气的性格,掏出将近100亿英镑来办奥运会,已是破天荒的大手笔了。英美国家看上去挺趁钱,但有严格的预算制度,层层审批,群众监督,并不敢乱来。有些咱们根本想不到的事,到了它那儿就都成了问题。美国欠联合国会费多少个亿,怎么都不给。英国更有绝的,奥巴马访问伦敦,市长鲍里斯愣是向他的庞大车队要交通拥堵费。去年奥巴马访问英国,他那辆每百公里耗油“145个还above”的防弹轿车,竟没被英国人放在眼里。通常每百公里耗油超过15个的就算大排量车,奥巴马的车是这个数的十倍不止,管它叫轿车真是冤枉了,其实是一辆扣着轿车壳子的装甲车。同年奥巴马也到印度走了一圈,印度动员了几十万人参与保护。大驾光临,怕砸着他,连马路边树上还没熟的椰子都提前给摘了。可是当奥巴马来到“美国的老爸爸”英国作客的时候,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却不买他的帐。鲍里斯在正式场合宣布,将收取美国总统的进城交通拥堵费,每车每次10英镑;总统的空军一号专机由于给伦敦机场的起降带来不便,相关费用照收不误,数额加在一起正经不少,账单将直接送达美国驻英国大使馆。其实鲍里斯市长私下里表示,美国如果硬是赖着不给,他也没辙。但趁此机会,一定要表现一下英国人的异类作风。据说后来美英两家私下里达成和解协议,双方也都不再提及此事,互相都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说来也怪,英美两国同文同种,在世界人民的众目睽睽之下,通常不是比富,而是比穷。大人物,你坐地铁上班,我就骑自行车;款待到访者,不是你请我吃热狗,就是我回敬你吃汉堡,真好像兜呈再掏不出钱似的。其实这正是一种英国式的作秀,古来有之。维多利亚女王最后一次访问爱尔兰,是独自驾驴车出行,竟然一个随从都没带,一手制造了世界奇闻。
至于什么才是地道的英国作风,或者干脆说是英国人,连他们自己都未必说得清。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的爷爷来自英国。华盛顿当了总统后,有一次问他的助手:我们的祖辈来自英国,但是我始终不明白,所谓英国人绅士风度的典型表现是什么?助手想了想说:“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再有第二条,多数人会认为或许是英国人有定力,遇事不慌,善长黑色幽默和苦中作乐。用国旗图案的布料做裤衩,在废墟上开音乐会,拿几根葱玩花样,都是英国人能干出来的事。奥斯卡获奖电影《忠勇之家》里的那个漂亮的家,被敌方飞机炸毁一半,主人用窗帘一遮,另一半照样弹钢琴过日子。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装饰艺术博物馆里有件有趣的展品也能从侧面说明点儿问题。其中一件上了“展品目录”的推介展品是当年法国人羞辱英国人的玩具摆设:一只孟加拉虎正在撕咬一个倒在地上的英国兵。类似这种对本国人大不敬的展品,却被英国人捧宝一般珍藏,并登上推介目录,说明英国人的气量非同一般。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80天环游地球》里的福克先生,遇到所有不顺的事,第一句话总是“预料之中”从容以对。二战期间德国飞机空袭伦敦,一家店铺贴出这样的告示:OPEN AS USUAL(照常营业),当晚这家店的一面墙给炸塌了,店主随即把告示改成MORE OPEN THAN USUAL(比以前开得更大)。这就是英国性格,表面上不言不语,心里却自有一套。整整100年前的1912年4月,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邮轮撞上冰山即将沉没的时候,由于救生艇不够用,场面极度混乱,船长威廉·史密斯在甲板上镇定自若,反复向求生失态的人低沉说道:“Be British(做一个英国人)”
此外,实际、实际,再实际一些,做不成的事不死扛,不为面子活着,也是英国人的特色之一。在历次战争中,英国指挥官很少放出“战至一兵一卒”的狠话,打不过就投降,不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还会卷土重来。
再说英国人讲究礼貌,那是理论上的,足球流氓和街头混混也是英国特产。即便是礼数繁多的皇室,也是因人而异。上世纪40年代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访问伦敦,身穿麻布袍子,脚蹬拖鞋,照样见英国国王和首相丘吉尔,英国给予极高礼遇,也没那么多讲究了。今年85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懂皇家礼节的人,却在许多场合被人看到从拎包里拿出一支吸盘钩,冲上面吐一口唾沫,往光滑的地方一粘,然后将包挂在上面。这好歹是英国女王,要是换成普通人,可算有失大礼了。作家老舍上世纪20年代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写过两篇短文,一篇叫《英国人》,另一篇叫《我的几个房东》。以老舍职业作家的水平和过于常人的观察力,这应该算是两篇把英国人说得较接近真实的文章。
奥运会期间,伦敦的热闹劲儿可想而知,确是各国摄影人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至于拍摄题材,体育明星自不必说,伦敦的名胜古迹也是很上镜的素材。圣保罗大教堂和具有千年历史的伦敦塔应该不至于错过。后者是世界上存放钻石最多的地方,也印证了英国1000年来的荣辱兴衰,值得一看。别的甭说,光是门人那身几百年都没变样的制服和他们公鸭一般的叫唤,就值得驻足一看。进到里面,伦敦塔迷宫似的布局和大多数楼梯只能容一个人上行的局促空间,绝对易守难攻。顶楼叫KEEP,攻克这里才算最后胜利,所以英语里当动词用的KEEP也有“守住”的意思。伦敦塔里,藏有最有故事的天然钻石库里南~号和二号(又称非洲之星一号和二号)。这两颗被精心打磨的钻石同出于一块拳头般大小的天然钻石,于1905年在南非被发现。最初人们觉得它不过是块天然水晶而已,像当今中国云南和缅甸盛行的赌石一样。但后来它被矿主库里南认定为一块硕大无比的钻石后,又无人能够买得起它。同时又极易招惹是非。英国当时国力昌盛,维多利亚女王虽已归天但余威尚存,终将其送到英王爱德华七世手中。当年如何把它安全送到遥远的英国颇费了……番心思。即便英国海军天下无敌,但还忧心忡忡,怕被人半路打劫。故英国人使了一个调包之计,对外宣称它在重兵的护卫下被送上军舰,而实际上这颗无价的钻石竟然是躺在最普通的邮包里寄出,最终安全抵达英国的。它后来被交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首席切钻技师阿彻尔的手里,在劈开过程中,头一击被劈裂的不是钻石,而是阿彻尔手中坚硬无比的钻石凿子;换了一把凿子后,第二击成功。库里南四分五裂,其中九块比较成型。最大的两块一块被加工咸水滴形,一块被加工成方椭圆形,就是现在的库里南一号和二号,分别被镶在英国国王的权杖和皇冠上。切割库里南时所剩的稍微有点儿样儿的碎渣,也迅即被各色权贵们瓜分一空。但是伦敦塔里好像不让随意拍照,这回赶上奥运会,不知古板的英国人会不会破一次例。
英国人务实幽默、低调行事的作风也多多少少会反映到英国摄影人的作品里,反映社会负面的灰色基调和还带有那么点幽默调皮的风格,在英国的摄影年鉴里占主流位置。英国的摄影师还经常捕捉女王滑稽的一瞬,女王看后也是一笑了之,不以为然。拿女王都敢开玩笑,别人就更不在话下。如此宽松的创作环境,使英国摄影在世界摄影圈中具有了妙不可言的特殊地位。
最近又获连任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这位经常骑自行车上班,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敞着西服单手接过奥运旗的金发市长,最能代表英国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行事务实低调的性格。不过再低调,为迎接四年一遇的奥运会,伦敦也应装点一下。但伦敦33个行政区,竟然一共只分到了五万英镑,五万除以33,每个区还剩多少?小学生都算得出来。这点钱实在太寒酸,这个数的100倍,阿拉伯的一个石油大亨也出得起。而约翰逊却说够了,不就是挂挂气球,搞几个横幅吗?按说这些钱都用不完。这家伙“真英国”——小气还幽默。约翰逊市长心里清楚,凡号称自己是“现代化世界大都市”的城市恰恰不是;是的不用说,世界人民心里都明白着呢。奥运会在英美人的眼里其实就是个“体育狂欢节”,世博会就是洋庙会,大可不必太认真,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没多大关系,不然,墨西哥早成世界强国了——1969年的奥运会就是在墨西哥城办的。
伦敦奥运会到底能办成啥样,现在就作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恢宏程度肯定比不上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很可能会成为奥运会历史上规模和所受重视程度的终极版。以英国人生来小气的性格,掏出将近100亿英镑来办奥运会,已是破天荒的大手笔了。英美国家看上去挺趁钱,但有严格的预算制度,层层审批,群众监督,并不敢乱来。有些咱们根本想不到的事,到了它那儿就都成了问题。美国欠联合国会费多少个亿,怎么都不给。英国更有绝的,奥巴马访问伦敦,市长鲍里斯愣是向他的庞大车队要交通拥堵费。去年奥巴马访问英国,他那辆每百公里耗油“145个还above”的防弹轿车,竟没被英国人放在眼里。通常每百公里耗油超过15个的就算大排量车,奥巴马的车是这个数的十倍不止,管它叫轿车真是冤枉了,其实是一辆扣着轿车壳子的装甲车。同年奥巴马也到印度走了一圈,印度动员了几十万人参与保护。大驾光临,怕砸着他,连马路边树上还没熟的椰子都提前给摘了。可是当奥巴马来到“美国的老爸爸”英国作客的时候,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却不买他的帐。鲍里斯在正式场合宣布,将收取美国总统的进城交通拥堵费,每车每次10英镑;总统的空军一号专机由于给伦敦机场的起降带来不便,相关费用照收不误,数额加在一起正经不少,账单将直接送达美国驻英国大使馆。其实鲍里斯市长私下里表示,美国如果硬是赖着不给,他也没辙。但趁此机会,一定要表现一下英国人的异类作风。据说后来美英两家私下里达成和解协议,双方也都不再提及此事,互相都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说来也怪,英美两国同文同种,在世界人民的众目睽睽之下,通常不是比富,而是比穷。大人物,你坐地铁上班,我就骑自行车;款待到访者,不是你请我吃热狗,就是我回敬你吃汉堡,真好像兜呈再掏不出钱似的。其实这正是一种英国式的作秀,古来有之。维多利亚女王最后一次访问爱尔兰,是独自驾驴车出行,竟然一个随从都没带,一手制造了世界奇闻。
至于什么才是地道的英国作风,或者干脆说是英国人,连他们自己都未必说得清。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的爷爷来自英国。华盛顿当了总统后,有一次问他的助手:我们的祖辈来自英国,但是我始终不明白,所谓英国人绅士风度的典型表现是什么?助手想了想说:“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再有第二条,多数人会认为或许是英国人有定力,遇事不慌,善长黑色幽默和苦中作乐。用国旗图案的布料做裤衩,在废墟上开音乐会,拿几根葱玩花样,都是英国人能干出来的事。奥斯卡获奖电影《忠勇之家》里的那个漂亮的家,被敌方飞机炸毁一半,主人用窗帘一遮,另一半照样弹钢琴过日子。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装饰艺术博物馆里有件有趣的展品也能从侧面说明点儿问题。其中一件上了“展品目录”的推介展品是当年法国人羞辱英国人的玩具摆设:一只孟加拉虎正在撕咬一个倒在地上的英国兵。类似这种对本国人大不敬的展品,却被英国人捧宝一般珍藏,并登上推介目录,说明英国人的气量非同一般。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80天环游地球》里的福克先生,遇到所有不顺的事,第一句话总是“预料之中”从容以对。二战期间德国飞机空袭伦敦,一家店铺贴出这样的告示:OPEN AS USUAL(照常营业),当晚这家店的一面墙给炸塌了,店主随即把告示改成MORE OPEN THAN USUAL(比以前开得更大)。这就是英国性格,表面上不言不语,心里却自有一套。整整100年前的1912年4月,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邮轮撞上冰山即将沉没的时候,由于救生艇不够用,场面极度混乱,船长威廉·史密斯在甲板上镇定自若,反复向求生失态的人低沉说道:“Be British(做一个英国人)”
此外,实际、实际,再实际一些,做不成的事不死扛,不为面子活着,也是英国人的特色之一。在历次战争中,英国指挥官很少放出“战至一兵一卒”的狠话,打不过就投降,不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还会卷土重来。
再说英国人讲究礼貌,那是理论上的,足球流氓和街头混混也是英国特产。即便是礼数繁多的皇室,也是因人而异。上世纪40年代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访问伦敦,身穿麻布袍子,脚蹬拖鞋,照样见英国国王和首相丘吉尔,英国给予极高礼遇,也没那么多讲究了。今年85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懂皇家礼节的人,却在许多场合被人看到从拎包里拿出一支吸盘钩,冲上面吐一口唾沫,往光滑的地方一粘,然后将包挂在上面。这好歹是英国女王,要是换成普通人,可算有失大礼了。作家老舍上世纪20年代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写过两篇短文,一篇叫《英国人》,另一篇叫《我的几个房东》。以老舍职业作家的水平和过于常人的观察力,这应该算是两篇把英国人说得较接近真实的文章。
奥运会期间,伦敦的热闹劲儿可想而知,确是各国摄影人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至于拍摄题材,体育明星自不必说,伦敦的名胜古迹也是很上镜的素材。圣保罗大教堂和具有千年历史的伦敦塔应该不至于错过。后者是世界上存放钻石最多的地方,也印证了英国1000年来的荣辱兴衰,值得一看。别的甭说,光是门人那身几百年都没变样的制服和他们公鸭一般的叫唤,就值得驻足一看。进到里面,伦敦塔迷宫似的布局和大多数楼梯只能容一个人上行的局促空间,绝对易守难攻。顶楼叫KEEP,攻克这里才算最后胜利,所以英语里当动词用的KEEP也有“守住”的意思。伦敦塔里,藏有最有故事的天然钻石库里南~号和二号(又称非洲之星一号和二号)。这两颗被精心打磨的钻石同出于一块拳头般大小的天然钻石,于1905年在南非被发现。最初人们觉得它不过是块天然水晶而已,像当今中国云南和缅甸盛行的赌石一样。但后来它被矿主库里南认定为一块硕大无比的钻石后,又无人能够买得起它。同时又极易招惹是非。英国当时国力昌盛,维多利亚女王虽已归天但余威尚存,终将其送到英王爱德华七世手中。当年如何把它安全送到遥远的英国颇费了……番心思。即便英国海军天下无敌,但还忧心忡忡,怕被人半路打劫。故英国人使了一个调包之计,对外宣称它在重兵的护卫下被送上军舰,而实际上这颗无价的钻石竟然是躺在最普通的邮包里寄出,最终安全抵达英国的。它后来被交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首席切钻技师阿彻尔的手里,在劈开过程中,头一击被劈裂的不是钻石,而是阿彻尔手中坚硬无比的钻石凿子;换了一把凿子后,第二击成功。库里南四分五裂,其中九块比较成型。最大的两块一块被加工咸水滴形,一块被加工成方椭圆形,就是现在的库里南一号和二号,分别被镶在英国国王的权杖和皇冠上。切割库里南时所剩的稍微有点儿样儿的碎渣,也迅即被各色权贵们瓜分一空。但是伦敦塔里好像不让随意拍照,这回赶上奥运会,不知古板的英国人会不会破一次例。
英国人务实幽默、低调行事的作风也多多少少会反映到英国摄影人的作品里,反映社会负面的灰色基调和还带有那么点幽默调皮的风格,在英国的摄影年鉴里占主流位置。英国的摄影师还经常捕捉女王滑稽的一瞬,女王看后也是一笑了之,不以为然。拿女王都敢开玩笑,别人就更不在话下。如此宽松的创作环境,使英国摄影在世界摄影圈中具有了妙不可言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