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最令人望而生畏的“物種”,或许非“熊孩子”莫属。不时传出的有关“熊孩子”的新闻,总能挑动读者敏感的神经。“熊孩子”破坏力惊人,不仅表现在破坏方式上,也表现在破坏程度上。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人群中找到“熊孩子”们。他们中的“入门级选手”往往在商场、火车车厢等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尖叫、打闹;那些充满创造性的“玩家”,则会在餐厅对着隔壁饭桌吐泡泡、在电影院里向前面的观众投掷爆米花;如果遇到“超级破坏王”,你只能自求多福──有的孩子把路边的车当画板,有的用父母的手机偷偷打赏网络主播,还有的挥刀割向户外施工者的安全绳,只是因为“好玩儿”。
“熊孩子”并非中国特产,无奈的也不只是中国父母。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真人秀《世界上最严厉的父母》,把在家无法无天的“熊孩子”送到以教育严格著称的陌生家庭,进行为期1周的改造。7天后,许多孩子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
有人说:“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不完美的父母。”英国广播公司试图通过真人秀证实这一说法。
“我只想保持愤怒,
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16岁的伦敦女孩塞维达的一天从下午开始。通常她会用两个小时挑选衣服,然后认真修饰妆容,为晚上和闺蜜到酒吧取乐做准备。
耐心地涂过粉底后,塞维达细致地刷上艳丽的眼影、胭脂、口红,然后套上能勾勒身材曲线的小吊带。她对这种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成熟打扮非常着迷。深吸一口手里的烟,一切准备妥当。这个年轻的女孩快乐地出门和闺蜜见面,“令人兴奋的夜生活又要开始了”。
“我抽烟喝酒,但我是个好女孩。”用这句话形容塞维达似乎再合适不过。在她看来,学校里循规蹈矩的“乖乖女”都是些只会伪装自己的胆小鬼。塞维达对学校生活的记忆非常淡漠,但她清楚地知道,她绝不会像“乖女孩”那样委屈自己,潇洒才是她的座右铭。
17岁的安德鲁只读了一年高中就辍学在家。虽然未满18岁,安德鲁却早已烟酒不离身,他总有办法搞到这些“资源”。追求标新立异的安德鲁把头发挑染成浅金色,以“摇滚青年”自居。他主张“学习无用”,这让他感觉自己与众不同:“上学就是在虚度光阴,世界令人作呕,我只想保持愤怒,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这个追求“摇滚范儿”的男孩自称习惯用音乐发泄愤怒。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弹吉他,不过从技艺上看,他对吉他的热情仅限于打发光阴。
在《世界上最严厉的父母》节目组的安排下,这两个愤世嫉俗的少年坐上飞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飞机。在大洋彼岸,一场改造之旅正在等待他们。
“其实我只是忘了,
曾经的我也很优秀”
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保守的地区之一。这里以民风彪悍著称,社会氛围与英国大相径庭。迎接塞维达和安德鲁的是得州圣安东尼奥市一个传统家庭──爸爸兰迪是位受人尊重的牧师,掌管着超过1万人的教区。妈妈罗萨尼是位全职主妇,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爬藤”(考上常春藤盟校)成功。
兰迪的家庭理念是“以身作则”,家庭成员间要无条件互相信任。夫妇俩会和孩子一同读书,鼓励他们去教堂参与公益活动。在这个家里,抽烟、喝酒都被绝对禁止,孩子们对零花钱的使用会被严格控制。如果有人撒谎,就会受到严厉惩罚。
两个初来乍到的叛逆少年一进门,就因为抽烟和“临时父母”发生了冲突。“如果要抽烟,就给我出去!”面对“临时父母”的呵斥,两人没有服软,而是“大义凛然”地走出家门,接受寒风的洗礼。但这点儿骨气还是熬不过饥肠辘辘,几个小时之后,他们走了回头路──回到寄宿家庭,学着接受那里的各种规矩。
“临时父母”的说一不二,让两个“熊孩子”意识到大人们会来真的。接下来,“临时父母”把塞维达和安德鲁送到流浪者中心做清洁工作、发餐食,和流浪者接触。社会实践之外,塞维达和安德鲁要和成绩优秀的孩子们一起上学。
习惯和三教九流接触的塞维达很快适应了社会工作的新角色,她任劳任怨,轻松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一些流浪者成了朋友。而内心敏感的安德鲁因为流浪汉们的粗暴感到愤愤不平,还哭了一场:“他们甚至不会对我说声谢谢!”
到了学校里,两人的状态却有了巨大的转变。习惯了无拘无束的赛维达感到了挫败:“我讨厌学习,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什么要学?”出身私立学校的安德鲁则如鱼得水:“其实我只是忘了,曾经的我也很优秀。”安德鲁开始懊悔自己没有珍惜曾经的生活,甚至对塞维达说出了自己都难以想象的话:“我们不能再浪费生命了,我们要重新开始,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
改变“熊孩子”
从改变“熊家长”开始
在美国雅虎生活网看来,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可能有一对“熊家长”。光指责孩子是不公平的,想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还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一项国际调查显示,英国家庭平均每天的亲子互动时间只有45分钟,与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边吃饭相比,大多数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在电脑游戏和电视的陪伴下进餐。对此,儿童慈善机构“Catch22”首席执行官乔伊思·莫里斯警告称:“除非我们能改善这种状况,否则英国人可能成为欧洲最不称职的父母。”
从塞维达和安德鲁的父母身上,观众也能找到一些“疏忽子女教育”的蛛丝马迹。塞维达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告而别,母亲独自抚养她长大。这让塞维达感到被抛弃,间接造成了她的敏感、易怒。母亲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女儿,对女儿的一些行为不满时,也只是靠“骂”来解决问题,这让母女俩之间产生了鸿沟。
安德鲁在私立学校求学的日子里表现不错,但父亲不喜欢他的装扮,切断了他的生活费,他被迫从昂贵的私立高中转学到公立高中。在新的环境里,他遭到同学的排挤,甚至被贴上不受欢迎的“富二代”标签。得不到父母和同学的理解,他干脆一走了之,用退学来逃避生活的不如意。
在节目组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行为偏差,但好的教育会让他们重回正轨。在德州的新家庭里,严格的“临时父母”耐心引导两个孩子──为他们定规矩,聆听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一起参与社会实践。两个孩子开始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改变的念头。严格的“临时父母”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增强了和孩子的联系,不仅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也让观众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命令式的责骂,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英国新闻网站“express”看来,《世界上最严厉的父母》7天的改造或许不能解决“熊孩子”所有的问题,但它带来的社会研究结果“令人着迷,发人深省,令人鼓舞”。“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实验中,英国少年离开了让他们放任自流的家庭,和别人的父母一起体验生活。在那里他们可以感受到礼貌、勤奋、才智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对一些中国家长来说,这档节目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正如“express”所说,“不光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几乎每个人都能从这个节目里得到启发。每个人都可能需要一次这样的机会,让自己和失控的生活发生改变”。
(摘自《青年参考》2019年2月21日)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人群中找到“熊孩子”们。他们中的“入门级选手”往往在商场、火车车厢等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尖叫、打闹;那些充满创造性的“玩家”,则会在餐厅对着隔壁饭桌吐泡泡、在电影院里向前面的观众投掷爆米花;如果遇到“超级破坏王”,你只能自求多福──有的孩子把路边的车当画板,有的用父母的手机偷偷打赏网络主播,还有的挥刀割向户外施工者的安全绳,只是因为“好玩儿”。
“熊孩子”并非中国特产,无奈的也不只是中国父母。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真人秀《世界上最严厉的父母》,把在家无法无天的“熊孩子”送到以教育严格著称的陌生家庭,进行为期1周的改造。7天后,许多孩子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
有人说:“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不完美的父母。”英国广播公司试图通过真人秀证实这一说法。
“我只想保持愤怒,
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16岁的伦敦女孩塞维达的一天从下午开始。通常她会用两个小时挑选衣服,然后认真修饰妆容,为晚上和闺蜜到酒吧取乐做准备。
耐心地涂过粉底后,塞维达细致地刷上艳丽的眼影、胭脂、口红,然后套上能勾勒身材曲线的小吊带。她对这种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成熟打扮非常着迷。深吸一口手里的烟,一切准备妥当。这个年轻的女孩快乐地出门和闺蜜见面,“令人兴奋的夜生活又要开始了”。
“我抽烟喝酒,但我是个好女孩。”用这句话形容塞维达似乎再合适不过。在她看来,学校里循规蹈矩的“乖乖女”都是些只会伪装自己的胆小鬼。塞维达对学校生活的记忆非常淡漠,但她清楚地知道,她绝不会像“乖女孩”那样委屈自己,潇洒才是她的座右铭。
17岁的安德鲁只读了一年高中就辍学在家。虽然未满18岁,安德鲁却早已烟酒不离身,他总有办法搞到这些“资源”。追求标新立异的安德鲁把头发挑染成浅金色,以“摇滚青年”自居。他主张“学习无用”,这让他感觉自己与众不同:“上学就是在虚度光阴,世界令人作呕,我只想保持愤怒,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这个追求“摇滚范儿”的男孩自称习惯用音乐发泄愤怒。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弹吉他,不过从技艺上看,他对吉他的热情仅限于打发光阴。
在《世界上最严厉的父母》节目组的安排下,这两个愤世嫉俗的少年坐上飞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飞机。在大洋彼岸,一场改造之旅正在等待他们。
“其实我只是忘了,
曾经的我也很优秀”
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保守的地区之一。这里以民风彪悍著称,社会氛围与英国大相径庭。迎接塞维达和安德鲁的是得州圣安东尼奥市一个传统家庭──爸爸兰迪是位受人尊重的牧师,掌管着超过1万人的教区。妈妈罗萨尼是位全职主妇,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爬藤”(考上常春藤盟校)成功。
兰迪的家庭理念是“以身作则”,家庭成员间要无条件互相信任。夫妇俩会和孩子一同读书,鼓励他们去教堂参与公益活动。在这个家里,抽烟、喝酒都被绝对禁止,孩子们对零花钱的使用会被严格控制。如果有人撒谎,就会受到严厉惩罚。
两个初来乍到的叛逆少年一进门,就因为抽烟和“临时父母”发生了冲突。“如果要抽烟,就给我出去!”面对“临时父母”的呵斥,两人没有服软,而是“大义凛然”地走出家门,接受寒风的洗礼。但这点儿骨气还是熬不过饥肠辘辘,几个小时之后,他们走了回头路──回到寄宿家庭,学着接受那里的各种规矩。
“临时父母”的说一不二,让两个“熊孩子”意识到大人们会来真的。接下来,“临时父母”把塞维达和安德鲁送到流浪者中心做清洁工作、发餐食,和流浪者接触。社会实践之外,塞维达和安德鲁要和成绩优秀的孩子们一起上学。
习惯和三教九流接触的塞维达很快适应了社会工作的新角色,她任劳任怨,轻松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一些流浪者成了朋友。而内心敏感的安德鲁因为流浪汉们的粗暴感到愤愤不平,还哭了一场:“他们甚至不会对我说声谢谢!”
到了学校里,两人的状态却有了巨大的转变。习惯了无拘无束的赛维达感到了挫败:“我讨厌学习,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什么要学?”出身私立学校的安德鲁则如鱼得水:“其实我只是忘了,曾经的我也很优秀。”安德鲁开始懊悔自己没有珍惜曾经的生活,甚至对塞维达说出了自己都难以想象的话:“我们不能再浪费生命了,我们要重新开始,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
改变“熊孩子”
从改变“熊家长”开始
在美国雅虎生活网看来,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可能有一对“熊家长”。光指责孩子是不公平的,想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还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一项国际调查显示,英国家庭平均每天的亲子互动时间只有45分钟,与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边吃饭相比,大多数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在电脑游戏和电视的陪伴下进餐。对此,儿童慈善机构“Catch22”首席执行官乔伊思·莫里斯警告称:“除非我们能改善这种状况,否则英国人可能成为欧洲最不称职的父母。”
从塞维达和安德鲁的父母身上,观众也能找到一些“疏忽子女教育”的蛛丝马迹。塞维达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告而别,母亲独自抚养她长大。这让塞维达感到被抛弃,间接造成了她的敏感、易怒。母亲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女儿,对女儿的一些行为不满时,也只是靠“骂”来解决问题,这让母女俩之间产生了鸿沟。
安德鲁在私立学校求学的日子里表现不错,但父亲不喜欢他的装扮,切断了他的生活费,他被迫从昂贵的私立高中转学到公立高中。在新的环境里,他遭到同学的排挤,甚至被贴上不受欢迎的“富二代”标签。得不到父母和同学的理解,他干脆一走了之,用退学来逃避生活的不如意。
在节目组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行为偏差,但好的教育会让他们重回正轨。在德州的新家庭里,严格的“临时父母”耐心引导两个孩子──为他们定规矩,聆听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一起参与社会实践。两个孩子开始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改变的念头。严格的“临时父母”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增强了和孩子的联系,不仅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也让观众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命令式的责骂,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英国新闻网站“express”看来,《世界上最严厉的父母》7天的改造或许不能解决“熊孩子”所有的问题,但它带来的社会研究结果“令人着迷,发人深省,令人鼓舞”。“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实验中,英国少年离开了让他们放任自流的家庭,和别人的父母一起体验生活。在那里他们可以感受到礼貌、勤奋、才智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对一些中国家长来说,这档节目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正如“express”所说,“不光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几乎每个人都能从这个节目里得到启发。每个人都可能需要一次这样的机会,让自己和失控的生活发生改变”。
(摘自《青年参考》2019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