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受到各种影响,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熏陶,在幼儿园中老师、同伴对他的教育,加之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都在无形中发生变化。为此,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是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任务。笔者愿与广大家长一起探析,如何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
幼儿 品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32-01
1重视幼儿品德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这种现象很普遍,但必须克服“树大自然直”的糊涂观念,纠正重知识灌输,忽视品德教育的倾向。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品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前途。忽视品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良行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2家园同步,达成共识
道德品质的形成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环节实现。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具有局限性,道德认识水平低,自我控制能力差,模仿性强,易受暗示和情感支配,家庭教育若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幼儿园教育的作用,使幼儿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甚至会使幼儿形成见人行事的不良品德,更难于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品德形成的环境
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最初的生活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幼儿爱模仿,他们的举止行为是模仿大人形成的。“染于苍者苍,染于黄者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正如谚语云“好土出好苗,好苗结好果”。这就说明了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和生活的细节、爱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为此家长要坚持以身作则,处处要以模范行为去影响儿童,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逐渐进一步知道为什么是好,为什么是不好。
4尊重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因为幼儿对外界事物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好坏兼收并蓄,因此对幼儿不道德行为、不良习惯,做父母的一点不能迁就容忍,一定要想方设法根除孩子身上的毛病,才能不留后患。正如苏联霖姆林斯所说的:“对待恶习,要象对待庄稼地的野草一样连根除掉,但不要轻易恼怒过分处理,更不要操之过急,这样到头来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而应该象遇公移山那样“天天挖山不止”,把说理教育与行为练习结合起来,可通过讲故事、行为评价等方法引導幼儿明事理,逐步加深幼儿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这要求家长与教师用同一尺度去规范幼儿的行为,在平时就应该对孩子进行不打人骂人、懂礼貌、谦让的教育,当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绝不能袒护自己的子女,要做到合理公平处理,这样,才能抑制孩子身上不道德的因素,当美、善行为在孩子身上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父亲应该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为之兴奋及时肯定,热情赞扬,那等于在孩子的“一”的后面添上了一个“加”号,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许以后,便会亲自感受到成功的体验,逐步确定起道德的信念,从偶然为之到持之以恒,从不自觉到自觉,使之习惯成为自然。
5对孩子要爱得适度,严得合理
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主任把严格要求和亲切关怀、严厉和抚爱、服从和自由结合起来,这是很有道理的,当孩子一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他便有了需求,有了要求,就会产生愿望,这时成人绝不能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无原则、无止境地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应耐心地、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予以说服,同时每个家长对孩子要从小教育他,学会体会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这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如孩子将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或欺负小伙伴,大人就不能称赞孩子能干,认为可以原谅,而应通过讲明道理,让孩子认识不对而改正。成人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否则将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如妈妈爸爸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又一味迁就,或爸爸严要求,妈妈放任,这样的孩子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
总之,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需要老师和家长们一道,坚持不懈,反反复复地抓,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
幼儿 品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32-01
1重视幼儿品德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这种现象很普遍,但必须克服“树大自然直”的糊涂观念,纠正重知识灌输,忽视品德教育的倾向。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品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前途。忽视品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良行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2家园同步,达成共识
道德品质的形成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环节实现。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具有局限性,道德认识水平低,自我控制能力差,模仿性强,易受暗示和情感支配,家庭教育若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幼儿园教育的作用,使幼儿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甚至会使幼儿形成见人行事的不良品德,更难于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品德形成的环境
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最初的生活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幼儿爱模仿,他们的举止行为是模仿大人形成的。“染于苍者苍,染于黄者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正如谚语云“好土出好苗,好苗结好果”。这就说明了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和生活的细节、爱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为此家长要坚持以身作则,处处要以模范行为去影响儿童,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逐渐进一步知道为什么是好,为什么是不好。
4尊重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因为幼儿对外界事物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好坏兼收并蓄,因此对幼儿不道德行为、不良习惯,做父母的一点不能迁就容忍,一定要想方设法根除孩子身上的毛病,才能不留后患。正如苏联霖姆林斯所说的:“对待恶习,要象对待庄稼地的野草一样连根除掉,但不要轻易恼怒过分处理,更不要操之过急,这样到头来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而应该象遇公移山那样“天天挖山不止”,把说理教育与行为练习结合起来,可通过讲故事、行为评价等方法引導幼儿明事理,逐步加深幼儿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这要求家长与教师用同一尺度去规范幼儿的行为,在平时就应该对孩子进行不打人骂人、懂礼貌、谦让的教育,当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绝不能袒护自己的子女,要做到合理公平处理,这样,才能抑制孩子身上不道德的因素,当美、善行为在孩子身上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父亲应该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为之兴奋及时肯定,热情赞扬,那等于在孩子的“一”的后面添上了一个“加”号,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许以后,便会亲自感受到成功的体验,逐步确定起道德的信念,从偶然为之到持之以恒,从不自觉到自觉,使之习惯成为自然。
5对孩子要爱得适度,严得合理
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主任把严格要求和亲切关怀、严厉和抚爱、服从和自由结合起来,这是很有道理的,当孩子一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他便有了需求,有了要求,就会产生愿望,这时成人绝不能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无原则、无止境地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应耐心地、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予以说服,同时每个家长对孩子要从小教育他,学会体会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这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如孩子将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或欺负小伙伴,大人就不能称赞孩子能干,认为可以原谅,而应通过讲明道理,让孩子认识不对而改正。成人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否则将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如妈妈爸爸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又一味迁就,或爸爸严要求,妈妈放任,这样的孩子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
总之,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需要老师和家长们一道,坚持不懈,反反复复地抓,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