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工匠精神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表现,以及工匠精神心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培育工匠精神的心理机制要从增强理性认知,引发情感认同,强化心理调适,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四个方面入手。立足于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厚植工匠文化沃土,深耕工匠体制设计,细作匠人匠心培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心理学;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是人们在工作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品质。工匠精神不但是从业者共有的职业监制关和工作伦理,而且涉及我国的工业品质量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对工匠精神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很少有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的文献,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切入研究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心理结构是其理论基础
1.1 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
个人对工匠精神意义和概念的理解属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个人对工匠精神有着朴素的认识,其是一种通过实践对工匠精神分析、整理和认可的过程。技法和其他心理结构构成了工匠精神认知的基础。工匠精神认知的基础属于个人技法转化为内在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工匠精神认知的基础是意志层面和感情层面产生的依据,同时也是技法创造的基础。例如,个人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会有这样一些表述。某人的采取的行动是不是满足工匠精神要求?这种行为反应的精神品质属于工匠精神吗?个人具有工匠精神的品质能不能为自己谋利益?具有工匠精神能不能获得工作同事的支持?工匠精神能不能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益处?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在工作中要追求尽善尽美等。这些个人对工匠精神产生的疑问中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意义和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正是工匠精神认知层面上的内容。
1.2 工匠精神的情感层面
工匠精神知识引起的情绪体验和感情属于工匠精神的情绪层面,而个体的态度体验则是工匠精神能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从业者具有坚强的工匠精神意志后,可以积极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不断实践。相反,如果没有匠人的精神认识,在工作中很难将自己的认识转变为具体的行为,即使换成行动也很难忍受。
1.3 工匠精神的意志層面
工匠精神的意志层面是以从业人员毫不疏忽、坚持不懈、实践工匠精神为自己的工作要求,克服自己的困难和外部环境的诱惑力,主动调节和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身心一致的心理过程。“艺痴者技必良”“铁人精神”“钉子精神”“胡杨精神”等,都体现了从业者在意志层对工匠精神的简单认识。在一些结构性因素中,工匠精神的意志层面起到了从上层和下部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从业者具有坚强的工匠精神意志后,可以极大地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不断实践。相反,如果没有匠人的精神认识,在工作中很难将自己的认识转变为具体的行为,即使换成行动也很难忍受。
1.4 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
个人在知识、感情以及意志的引导下实践工匠精神的过程是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出技艺出众、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开拓革新等。匠人的行为水平是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标准之一。认知层面的因素和感情层面的附和会深刻地影响到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在意志的控制下,认知层面的因素在感情层面上容易被驱动、附和,从而影响到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从而使得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在意志的调节下获得更好的工匠精神行为表现。
1.5 工匠精神心理结构中的内部联系
认知水平的发展是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感情和意志水平是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而工匠精神的目的和着眼点则是行为水平。很多时候,这几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极不协调的。例如,个体即使有着较高的认知水平,丰富的感情体验和坚强的意志,而且努力的实践,也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职业水平。因此,工匠精神心理结构中的各个因素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一个紧密的整体。
2 心理学视野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心理机制
2.1 提高理性认知
加强个体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首先,要让个体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技艺增强的获得感。要让个体在烦琐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刻认识。此外,教育者要做好对学生的隐性和显性教育的互补工作。显性教育主要是指系统地向个人传播工匠精神理论和教学内容,以帮助个人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隐性教育是以某种方式影响人,受到他人的熏陶和影响,在尊重劳动、创造劳动,营造珍惜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中不断提升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实践。
2.2 引发情感认同
工匠精神的感情认可是指从业者自发接受,以及在情感认同和情感理解上采取相同表现的意愿。情感同一性是指在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前与后的相互关系。它是对工匠理性认识的深化,是活的工匠情感基础。情感认同成为一种坚实的潜在力量。创造教育场景有利于增强从业者的感情认同感,从而让个体在实际情况中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通过借助社会热点以及重大事件的影响力,培养个体亲和力,培养个人道德感情。
2.3 强化心理调适
随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而成长的新一代,他们在生活和价值的歪曲上存在着很多矛盾。如果工匠精神和个体的价值观相符和,这样个体就可以用工匠精神的精髓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认识。如果与个体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就会做出艰难的选择。为了意识到工匠精神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积极作用,个人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使个体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生活,从而明确个体的人生目标。
2.4 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自觉锻炼是个体的集中表现,它可以内化工匠精神的意义,实践中国和外国的化工精神。这是指个体在理性阶段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时,具有崇高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感情,从而使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实践。工匠精神实践会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或者是通过心理因素对工匠精神进行调节,从而使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个体只有自觉地践行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植入每个从业者的心底。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应当成为每个人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属于自主决定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从优柔寡断到坚定的过程。内化工匠精神知识和增进工匠感情的具体行动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关键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和培育工匠精神。 3 心理学视野下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思路
3.1 厚植工匠文化沃土
我们要依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养工匠精神。社会环境是重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工匠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五年华夏文明诞生了庖丁解牛、织工对、鲁班、卖油翁等优秀的工匠人物,通过传统文化可以理清工匠精神的内在历史逻辑。要想培养工匠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好素材,促进优秀的传统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发展。不要忘记本源,不要忘记未来,要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弘扬工匠精神。本文对基层的勤勉、坚韧、促进勤勉的价值观、思想本质和道德基因进行了新的解释。这种传统文化基因适合培养工匠精神,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
找先进榜样,讲好工匠精神。通过各种媒体发掘能工巧匠生動的路线,弘扬能工巧匠的精神。我国成立初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劳模。相关媒体经常会报道梁军是优秀拖拉机手、孙茂松是“神刀”、苏光明是时间大师等新闻,鼓励中国人学习先进生产人物。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伟大的工匠也在紫禁城修缮了文化遗产。灵云殿和高凤林等国家杰出的工匠凭借其精湛的技艺,推动了航空和航海等高级电子产品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普通人的行为出现在报纸上,普通工人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上,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通过历史叙事方式,将工匠精神上的严肃问题以柔和、人性化的方式叙述,将杂技观念和不断完善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3.2 深耕工匠体制设计
完善资格审查制度和资格等级认证制度。在教师的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年限、工作规律的定义、教育方式、教育制度等方面,在评价方法和鉴定方法上,应完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资格等级认定制度。国家应该优化理论和实践标准,优化考试机制,提高测试的水平。同时,我国应当优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当地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发展小、中、高层次的人才,充分共享职务前、职务后结合的培养体系,使合格人才成为更大的发展空间。
鼓励和提高工匠从业者的积极性。“鲁班奖”“范长江奖”“百花奖”的设置等都值得各行业推广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在相互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立奖励制度,建立铁人王金喜、大律师传道等行业标准,制定专业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我们要参考获得劳动节实验室奖的方法,创建激励机制,优待经验丰富的硕士,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提供其良好的发展平台。开展能力比赛活动,给比赛成绩优秀的人才授予“国家技术专家”的称号,作为等级认证和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之一。我们要学习武岳孔明的老规矩,建立产品追溯体系,运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技术,对有经验的人的业绩实行实名制,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名誉感。
3.3 细作匠人匠心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和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渗透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体悟工匠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应当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从而在教育目标和课程的设置上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资格赛、讲座以及辩论赛等相关活动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此外,学校应注重为学生提供了解职业的平台,聘请工匠大师进校园作相关的工匠精神宣讲,或者是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活动让在校生尽早地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弘扬其匠人精神,从而激励学生去践行工匠精神。
让青年学生不断实践。只有在生动的专业场景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精髓。让学生从教室进入教育中心,只依靠课堂是很难达到技能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训练中体会服务、正确、集中的精神。实际上,训练室以舞台模拟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技巧。把学生留在学校外,深入商业实践。定期在绩效好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学习,通过现场观察和生产参与,结合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明确了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要求,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己职业生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2]赵洪兵.高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89-91.
[3]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03):53-56.
[4]钱铮,张羽程.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03):78-81.
[5]赵琴琴,陈寒.高校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1):79-82.
关键词:工匠精神;心理学;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是人们在工作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品质。工匠精神不但是从业者共有的职业监制关和工作伦理,而且涉及我国的工业品质量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对工匠精神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很少有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的文献,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切入研究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心理结构是其理论基础
1.1 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
个人对工匠精神意义和概念的理解属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个人对工匠精神有着朴素的认识,其是一种通过实践对工匠精神分析、整理和认可的过程。技法和其他心理结构构成了工匠精神认知的基础。工匠精神认知的基础属于个人技法转化为内在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工匠精神认知的基础是意志层面和感情层面产生的依据,同时也是技法创造的基础。例如,个人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会有这样一些表述。某人的采取的行动是不是满足工匠精神要求?这种行为反应的精神品质属于工匠精神吗?个人具有工匠精神的品质能不能为自己谋利益?具有工匠精神能不能获得工作同事的支持?工匠精神能不能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益处?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在工作中要追求尽善尽美等。这些个人对工匠精神产生的疑问中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意义和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正是工匠精神认知层面上的内容。
1.2 工匠精神的情感层面
工匠精神知识引起的情绪体验和感情属于工匠精神的情绪层面,而个体的态度体验则是工匠精神能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从业者具有坚强的工匠精神意志后,可以积极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不断实践。相反,如果没有匠人的精神认识,在工作中很难将自己的认识转变为具体的行为,即使换成行动也很难忍受。
1.3 工匠精神的意志層面
工匠精神的意志层面是以从业人员毫不疏忽、坚持不懈、实践工匠精神为自己的工作要求,克服自己的困难和外部环境的诱惑力,主动调节和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身心一致的心理过程。“艺痴者技必良”“铁人精神”“钉子精神”“胡杨精神”等,都体现了从业者在意志层对工匠精神的简单认识。在一些结构性因素中,工匠精神的意志层面起到了从上层和下部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从业者具有坚强的工匠精神意志后,可以极大地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不断实践。相反,如果没有匠人的精神认识,在工作中很难将自己的认识转变为具体的行为,即使换成行动也很难忍受。
1.4 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
个人在知识、感情以及意志的引导下实践工匠精神的过程是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出技艺出众、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开拓革新等。匠人的行为水平是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标准之一。认知层面的因素和感情层面的附和会深刻地影响到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在意志的控制下,认知层面的因素在感情层面上容易被驱动、附和,从而影响到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从而使得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在意志的调节下获得更好的工匠精神行为表现。
1.5 工匠精神心理结构中的内部联系
认知水平的发展是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感情和意志水平是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而工匠精神的目的和着眼点则是行为水平。很多时候,这几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极不协调的。例如,个体即使有着较高的认知水平,丰富的感情体验和坚强的意志,而且努力的实践,也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职业水平。因此,工匠精神心理结构中的各个因素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一个紧密的整体。
2 心理学视野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心理机制
2.1 提高理性认知
加强个体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首先,要让个体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技艺增强的获得感。要让个体在烦琐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刻认识。此外,教育者要做好对学生的隐性和显性教育的互补工作。显性教育主要是指系统地向个人传播工匠精神理论和教学内容,以帮助个人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隐性教育是以某种方式影响人,受到他人的熏陶和影响,在尊重劳动、创造劳动,营造珍惜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中不断提升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实践。
2.2 引发情感认同
工匠精神的感情认可是指从业者自发接受,以及在情感认同和情感理解上采取相同表现的意愿。情感同一性是指在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前与后的相互关系。它是对工匠理性认识的深化,是活的工匠情感基础。情感认同成为一种坚实的潜在力量。创造教育场景有利于增强从业者的感情认同感,从而让个体在实际情况中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通过借助社会热点以及重大事件的影响力,培养个体亲和力,培养个人道德感情。
2.3 强化心理调适
随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而成长的新一代,他们在生活和价值的歪曲上存在着很多矛盾。如果工匠精神和个体的价值观相符和,这样个体就可以用工匠精神的精髓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认识。如果与个体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就会做出艰难的选择。为了意识到工匠精神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积极作用,个人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使个体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生活,从而明确个体的人生目标。
2.4 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自觉锻炼是个体的集中表现,它可以内化工匠精神的意义,实践中国和外国的化工精神。这是指个体在理性阶段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时,具有崇高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感情,从而使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实践。工匠精神实践会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或者是通过心理因素对工匠精神进行调节,从而使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个体只有自觉地践行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植入每个从业者的心底。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应当成为每个人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属于自主决定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从优柔寡断到坚定的过程。内化工匠精神知识和增进工匠感情的具体行动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关键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和培育工匠精神。 3 心理学视野下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思路
3.1 厚植工匠文化沃土
我们要依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养工匠精神。社会环境是重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工匠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五年华夏文明诞生了庖丁解牛、织工对、鲁班、卖油翁等优秀的工匠人物,通过传统文化可以理清工匠精神的内在历史逻辑。要想培养工匠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好素材,促进优秀的传统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发展。不要忘记本源,不要忘记未来,要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弘扬工匠精神。本文对基层的勤勉、坚韧、促进勤勉的价值观、思想本质和道德基因进行了新的解释。这种传统文化基因适合培养工匠精神,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
找先进榜样,讲好工匠精神。通过各种媒体发掘能工巧匠生動的路线,弘扬能工巧匠的精神。我国成立初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劳模。相关媒体经常会报道梁军是优秀拖拉机手、孙茂松是“神刀”、苏光明是时间大师等新闻,鼓励中国人学习先进生产人物。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伟大的工匠也在紫禁城修缮了文化遗产。灵云殿和高凤林等国家杰出的工匠凭借其精湛的技艺,推动了航空和航海等高级电子产品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普通人的行为出现在报纸上,普通工人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上,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通过历史叙事方式,将工匠精神上的严肃问题以柔和、人性化的方式叙述,将杂技观念和不断完善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3.2 深耕工匠体制设计
完善资格审查制度和资格等级认证制度。在教师的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年限、工作规律的定义、教育方式、教育制度等方面,在评价方法和鉴定方法上,应完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资格等级认定制度。国家应该优化理论和实践标准,优化考试机制,提高测试的水平。同时,我国应当优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当地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发展小、中、高层次的人才,充分共享职务前、职务后结合的培养体系,使合格人才成为更大的发展空间。
鼓励和提高工匠从业者的积极性。“鲁班奖”“范长江奖”“百花奖”的设置等都值得各行业推广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在相互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立奖励制度,建立铁人王金喜、大律师传道等行业标准,制定专业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我们要参考获得劳动节实验室奖的方法,创建激励机制,优待经验丰富的硕士,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提供其良好的发展平台。开展能力比赛活动,给比赛成绩优秀的人才授予“国家技术专家”的称号,作为等级认证和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之一。我们要学习武岳孔明的老规矩,建立产品追溯体系,运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技术,对有经验的人的业绩实行实名制,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名誉感。
3.3 细作匠人匠心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和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渗透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体悟工匠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应当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从而在教育目标和课程的设置上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资格赛、讲座以及辩论赛等相关活动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此外,学校应注重为学生提供了解职业的平台,聘请工匠大师进校园作相关的工匠精神宣讲,或者是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活动让在校生尽早地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弘扬其匠人精神,从而激励学生去践行工匠精神。
让青年学生不断实践。只有在生动的专业场景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精髓。让学生从教室进入教育中心,只依靠课堂是很难达到技能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训练中体会服务、正确、集中的精神。实际上,训练室以舞台模拟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技巧。把学生留在学校外,深入商业实践。定期在绩效好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学习,通过现场观察和生产参与,结合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明确了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要求,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己职业生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2]赵洪兵.高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89-91.
[3]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03):53-56.
[4]钱铮,张羽程.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03):78-81.
[5]赵琴琴,陈寒.高校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