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感受最深的是其中蕴涵着的文化冲突,在贵族、平民文化都暴露了优缺点之后,作家不仅表现出了对文化的批判,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理想。在看了译著的序言后,学者们称其为文化理想主义。
关键词:《父与子》 文化理想主义
首先,在《父与子》中最突出的是革命的双重性,巴扎罗夫是一名平民知识分子,但他具有双重性格特点,他一方面坚持着平民立场,打败贵族兄弟,在文章中满满地表达出平民的反抗,但是巴扎罗夫的世界观是有局限的,他对于贵族的态度是不坚定、不彻底的。[1]所以,故事情节设计了巴扎罗夫的死亡,实则是通过故事说出隐含着的事实,平民知识分子无法承担俄国革命的重任,最终还是要靠无产阶级的领导。在《父与子》的故事中,贵族和平民两个对立的阶级有一种文化冲突,并且在这种冲突中很好地表达了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
其次,屠格涅夫在《父与子》的故事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认为俄国应该渐进地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道路,而“渐进式”则意味着人民的文化启蒙,需要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2]同时,屠格涅夫还认为文化的启蒙不能够仅仅依靠贵族阶级,因为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贵族文化已经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俄国更需要新的文化启蒙国民。屠格涅夫通过巴扎罗夫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平民知识分子意志坚强、勤奋务实,敢于怀疑和批判,他们也敢于反抗专制、权威,更崇尚自然科学,在《父与子》中,屠格涅夫创造了一种文化形式,是完全异于贵族和农民文化的平民文化,他迅速捕捉当时的俄国历史形式,将自己的文化理想主义,通过对平民文化的阐述和表达体现出来。[3]
第三,《父与子》中的主人公巴扎罗夫接受西方文明,他对于科学和自然是极为崇尚的。他开始怀疑一切不证自明的东西,从思想里否定贵族特权、专制政体,进而否定国家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屠格涅夫通过对巴扎罗夫的塑造,显示平民阶级的彻底性批判,同时也彻底否定了贵族阶级的文化与精神基础。此外,主人公还崇尚自然,他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同的,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与他人、与万物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阶级和特权。塑造巴扎罗夫的核心是倡导平民文化,使平民文化能够逐渐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平民文化是带有较强生命力的。由此可见,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是通过平民阶级建立起来的,《父与子》中的平民知识分子不仅要改造贵族阶级,还要教育、启蒙农民阶级。
第四,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还表现在巴扎罗夫与基尔沙诺夫兄弟的感情冲突上,巴扎罗夫的意志坚定,在打败基尔沙诺夫兄弟之后,他却时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空虚和无聊,甚至悲观和消沉。因此,巴扎罗夫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他拼命工作,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第五,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是立体的,因为在表现巴扎罗夫的悲剧时,作者设置了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即俄国没有文化启蒙和人文启蒙等思想运动。当时,俄国的知识分子更多地宣扬人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所以巴扎罗夫有着强烈的科学主义理性,但是没有价值理性,也没有对于个性自由的理解,巴扎罗夫也只能是“患有思想残疾”的“巨人”。 屠格涅夫文化理想主义的立体主要表现在巴扎罗夫代表了俄国整体平民知识分子的悲剧,其信奉的平民文化是带有强烈的局限性的。
第六,作为“父辈”的代表,基尔沙诺夫兄弟代表着贵族阶级,他们崇尚贵族文化,坚决维护贵族的特权,提倡自由与改良。但是,贵族阶级的倡导是不彻底的,其与巴扎罗夫持有的文化和情感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基尔沙诺夫兄弟沉溺在贵族文化里,鄙视平民知识分子崇尚的自然和科学,他们心中并没有“平等”的观念。以此,他们对农事改革无能为力,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调动农民,更不知道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只能是面对农庄慨叹。
第七,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在阿尔卡狄身上得到了诠释。在《父与子》中,“父辈”们势必要退出历史舞台,而巴扎罗夫又去世得早,阿尔卡狄这一任务必须要承担未来。虽然他出身贵族,但巴扎罗夫向他传授了平民文化,阿尔卡狄也接受了平民思想。在故事中,阿尔卡狄协助巴扎罗夫反对特权思想,还反对父亲的性别歧视做法,在自己的婚事上,能够以情感作为婚姻的基础,重情感多于出身、财产、地位等。阿尔卡狄的恋爱观和人文理性、伦理情感等使自己能够理性地对待平民文化,而不是盲目崇拜。阿尔卡狄最终成为了企业家或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成为了俄国改革的理想人物。可见,阿尔卡狄的人物塑造充分体现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
参考文献:
[1]张军,吴建兰. 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以索尔·贝娄的《勿失良辰》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2011(03).
[2]张姝. 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黄新川. “父与子”冲突后的时代悲剧——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父与子”母题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
(作者简介:李志成,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
关键词:《父与子》 文化理想主义
首先,在《父与子》中最突出的是革命的双重性,巴扎罗夫是一名平民知识分子,但他具有双重性格特点,他一方面坚持着平民立场,打败贵族兄弟,在文章中满满地表达出平民的反抗,但是巴扎罗夫的世界观是有局限的,他对于贵族的态度是不坚定、不彻底的。[1]所以,故事情节设计了巴扎罗夫的死亡,实则是通过故事说出隐含着的事实,平民知识分子无法承担俄国革命的重任,最终还是要靠无产阶级的领导。在《父与子》的故事中,贵族和平民两个对立的阶级有一种文化冲突,并且在这种冲突中很好地表达了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
其次,屠格涅夫在《父与子》的故事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认为俄国应该渐进地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道路,而“渐进式”则意味着人民的文化启蒙,需要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2]同时,屠格涅夫还认为文化的启蒙不能够仅仅依靠贵族阶级,因为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贵族文化已经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俄国更需要新的文化启蒙国民。屠格涅夫通过巴扎罗夫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平民知识分子意志坚强、勤奋务实,敢于怀疑和批判,他们也敢于反抗专制、权威,更崇尚自然科学,在《父与子》中,屠格涅夫创造了一种文化形式,是完全异于贵族和农民文化的平民文化,他迅速捕捉当时的俄国历史形式,将自己的文化理想主义,通过对平民文化的阐述和表达体现出来。[3]
第三,《父与子》中的主人公巴扎罗夫接受西方文明,他对于科学和自然是极为崇尚的。他开始怀疑一切不证自明的东西,从思想里否定贵族特权、专制政体,进而否定国家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屠格涅夫通过对巴扎罗夫的塑造,显示平民阶级的彻底性批判,同时也彻底否定了贵族阶级的文化与精神基础。此外,主人公还崇尚自然,他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同的,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与他人、与万物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阶级和特权。塑造巴扎罗夫的核心是倡导平民文化,使平民文化能够逐渐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平民文化是带有较强生命力的。由此可见,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是通过平民阶级建立起来的,《父与子》中的平民知识分子不仅要改造贵族阶级,还要教育、启蒙农民阶级。
第四,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还表现在巴扎罗夫与基尔沙诺夫兄弟的感情冲突上,巴扎罗夫的意志坚定,在打败基尔沙诺夫兄弟之后,他却时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空虚和无聊,甚至悲观和消沉。因此,巴扎罗夫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他拼命工作,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第五,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是立体的,因为在表现巴扎罗夫的悲剧时,作者设置了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即俄国没有文化启蒙和人文启蒙等思想运动。当时,俄国的知识分子更多地宣扬人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所以巴扎罗夫有着强烈的科学主义理性,但是没有价值理性,也没有对于个性自由的理解,巴扎罗夫也只能是“患有思想残疾”的“巨人”。 屠格涅夫文化理想主义的立体主要表现在巴扎罗夫代表了俄国整体平民知识分子的悲剧,其信奉的平民文化是带有强烈的局限性的。
第六,作为“父辈”的代表,基尔沙诺夫兄弟代表着贵族阶级,他们崇尚贵族文化,坚决维护贵族的特权,提倡自由与改良。但是,贵族阶级的倡导是不彻底的,其与巴扎罗夫持有的文化和情感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基尔沙诺夫兄弟沉溺在贵族文化里,鄙视平民知识分子崇尚的自然和科学,他们心中并没有“平等”的观念。以此,他们对农事改革无能为力,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调动农民,更不知道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只能是面对农庄慨叹。
第七,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在阿尔卡狄身上得到了诠释。在《父与子》中,“父辈”们势必要退出历史舞台,而巴扎罗夫又去世得早,阿尔卡狄这一任务必须要承担未来。虽然他出身贵族,但巴扎罗夫向他传授了平民文化,阿尔卡狄也接受了平民思想。在故事中,阿尔卡狄协助巴扎罗夫反对特权思想,还反对父亲的性别歧视做法,在自己的婚事上,能够以情感作为婚姻的基础,重情感多于出身、财产、地位等。阿尔卡狄的恋爱观和人文理性、伦理情感等使自己能够理性地对待平民文化,而不是盲目崇拜。阿尔卡狄最终成为了企业家或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成为了俄国改革的理想人物。可见,阿尔卡狄的人物塑造充分体现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
参考文献:
[1]张军,吴建兰. 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以索尔·贝娄的《勿失良辰》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2011(03).
[2]张姝. 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黄新川. “父与子”冲突后的时代悲剧——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父与子”母题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
(作者简介:李志成,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