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教育的发展理应“畅通无阻 ”。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却出现了比资金短缺更为严峻的问题。本文以笔者从事多年农村基础教育实践的经验来探讨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文章第一部分简要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普遍问题,重点提出城镇化过程衍生的“教育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的困境;并简要阐述产生此类深层困境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从文中提出的问题和分析的原因出发,寻找走出农村基础教育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 农村 基础教育 教育城镇化 教育公平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
在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相关的调研报告中,提出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两大普遍问题:
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学校“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如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学校图书资料陈旧,农村的孩子看到的书往往是十年前或者更早时期的书本;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多人共用一台机,实践操作时只能听老师说教,浪费了时间,不会的仍然不会; 教师住房紧张,一室多人,甚至无法与高校的学生宿舍相比。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的“软件”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大步伐。学前教育开设率低且发展不平衡,使得小学中学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均衡;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特岗、支教教师来源庞杂,师资队伍不稳定,专科教师普遍缺乏;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加强了农村家长“养儿读书,不如喂猪”的念头;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思想教育愈加困难;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在过去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困境当是物质条件落后。中国城市和农村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差距体现的十分明显,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如今,城乡经济的二元化发展使得城乡教育也出现“二元化”现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
第一,农村教育水平极度落后,不仅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在义务教育政策最初实施的时候,农村家庭因经济状况窘迫和思想认识的保守落后,一度出现有学校无人去,老师必须想尽各种办法寻找适龄学生冒名顶替以应付检查。现在,有学校无老师、有学生无学校也无老师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如此,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不能跟随教育城镇化的步伐,一些适龄学生又回到了“原始状态”-从小无学堂。
第二,随着教育城镇化的发展,衍生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城镇化 的发展不仅仅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简单表述,它还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流动人口的过程,更是无数的农村区域的学生转化为暂时的城市区域学生的过程。城镇化运动在教育问题上产生了两个极端:农村师资、生源、财政减少;城市师资、生源、资源扎堆浪费。由于农村学生转移至城镇,导致部分家庭成员陪读,占据城镇流动人口“无业”人员的绝大多数,这样的“流动和转移”产生的深层问题表现多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因缺少生源,导致政府不予财政支持,农村缺少资金,青年教师要么不去,要么去了也是暂时的积累经验,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教育发展前景堪忧;城镇则出现师资、生源过剩,竞争压力增大,物价猛涨,房价剧增的现象。另一方面,家长、学生、教师思想认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农村贫困家庭家长因无力支持学生去城镇上学,思想压力增加,部分家境宽裕的家长则认为养孩子必须送去城镇上学,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学生成绩不好便责备家长无能,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滋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和扭曲,远远大于物质的短缺。此外,城镇生源的增多,无形中使得更多的学生家长为了给孩子寻找一个更好的班级、更好的教师而“走后门”、“找关系”。教育的背后也掩藏了腐败的种子。
教育城镇化的发展产生的复杂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在教育经费、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的不协调上,教育公平遭遇巨大的挑战。中小学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小学教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而农村小学教育更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作。面对学校无其他经费来源,硬件设备欠缺,学生居住分散,成绩参差不齐,家长素质不高,教师脾气秉性各异,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城里的教室越来越拥挤,农村的学校越来越稀松。造成这些困境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本文主要分析四点。
首先,农村薄弱落后的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步伐缓慢的首要原因。偏远地区的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经济情况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挣钱难不够花的问题,许多家庭可能全家人挣钱仍无法供应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于是撤点并校后,一些学生便被“留放”在家里,不能去城镇学校上学。
其次,浮动老龄化的师资力量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多数人都想奔着进城,去更好地方工作生活,故越来越多的人在农村支教常带有“一定的目的”,要么积累“基层工作经验”,要么权当体验生活,增加人生经历。自然不排除一心一意为了农村教育、中国教育而奋斗的善者仁人志士。因而,农村教育师资队伍极不稳定,老龄化形势严峻,如此一来,没有教师的农村教育便无法“开张营业”。
再次,教师、家长、学生相对封闭的思想认识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重视对子孙后代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但近年来许多“高材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又使得许多有“偏见”的家长开始怀疑读书的真正作用。多数农村教师因各种原因也无法让家长放心的将学生交给学校,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受到一定的质疑。学生爱玩的天性更是促使他们在没有作业压力的环境下“幸灾乐祸”。这些认识无疑给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开展制造了诸多的障碍。
最后,国家实施的撤点并校 计划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冲击较大。据调查,近10年,恩施农村小学减少超过6成。许多农村孩子舍近求远,到镇里、县城上学 。撤点并校从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必然能带来一些效率和益处,但也同时把一批适龄儿童的教育牺牲在改革“过渡期”。 总体而言,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困境的因素定是多样的,文中提及的几点原因是笔者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体会较深刻的。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出路
教育乃百年伟业,培养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已经普遍存在的困境,我们不得不为之寻找出路。在中国要解决问题,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国家财政的扶持。而要根本解决问题,还需要作为主体的人自身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行动上脚踏实地,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应该在困难面前主动寻找出路。
(一)政府应合理加大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投入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是支撑整个教育活动的“经济基础”,没有教育经费,“上层建筑”的建设进程自然缓慢。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破烂不堪的教室和教学设备,不仅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留住老师,一些“危房”甚至危及着师生的人身安全。一些农村小学不要说有好的寄宿宿舍和齐全的设备,就连不漏雨的教室也是一种奢求。信息化时代潮流下,信息式教学模式在农村的推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化、年轻化建设。一个硬件设施齐全的学校,缺少了稳定的、年轻的教师这一“软件”力量,始终无法将教学进程顺利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政策扶持,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巩固办学规模效益。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寄宿制小学的推行,对住宿生实行交通、伙食补助等政策都较好地帮助每位学生接受到好的义务教育。但现有的这些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政府更大力度的政策照顾。
(二)解放教师、家长、学生关于教育认识观念
第一, 解放教师的职业思想。一方面,要让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和尊重,让这些教师能够享受一定的优惠待遇和福利,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做好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工作。多数农村教师都是一手忙家庭农业生产,一手忙学校课堂教学,身心俱疲的教师怎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好学生。另一方面,要让留在农村的教师能够看到希望,充满信心的留在当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非一心想着如何去城镇学校谋职谋发展。
第二,解放家长在“读书有/无用论”上的认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视野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幼龄学生无法认识受教育对其自身和未来的重要性,家长的某一偏见或固执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因为钱是从父母口袋里出的。因而,让家长明确读书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能否挣多少钱,而在于孩子视野的扩展和未来更多道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深知,要说服一些农村家长让孩子上学或继续上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虽然幼龄学生无法真正体会上学读书对他所产生的的影响,但一个重视教育的大环境总能让一些似懂非懂的孩子明白些事理。多数农村的孩子就像被放养的羊羔,上学如同出山吃草,放学就得归圈。为何上学和上学要干什么于他们而言都是家长和老师说了算。在他们受教育之前,让他们明白为何上学似乎比上学本身更有实际意义。
三、结语
经济的发展产生贫富差距,在中国致富道路中农村如何富裕,如何实现“中国梦”之城乡共同发展,百姓之共同富裕,这些“梦”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兴邦兴国,农村基础教育让学生拓宽视野,让农村的发展不再简单地依靠外出务工,而是通过教育将更多新的思想和观念、新的技术和设备、新的信息和资源融入到农村致富的道路上,融入到城镇化的进程中。
注释: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的于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大楚网:http://hb.qq.com/zt/2013/chuj/chujing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2013年9月18日访问。
参考文献:
[1]邓兴顺,李兴玉.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马树镇小学为例[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2(1).
[2]丁克贤.免费政策实施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王显辉.农村小学校长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3).
(作者单位:湖北巴东火峰中学)
关键词 农村 基础教育 教育城镇化 教育公平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
在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相关的调研报告中,提出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两大普遍问题:
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学校“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如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学校图书资料陈旧,农村的孩子看到的书往往是十年前或者更早时期的书本;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多人共用一台机,实践操作时只能听老师说教,浪费了时间,不会的仍然不会; 教师住房紧张,一室多人,甚至无法与高校的学生宿舍相比。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的“软件”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大步伐。学前教育开设率低且发展不平衡,使得小学中学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均衡;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特岗、支教教师来源庞杂,师资队伍不稳定,专科教师普遍缺乏;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加强了农村家长“养儿读书,不如喂猪”的念头;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思想教育愈加困难;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在过去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困境当是物质条件落后。中国城市和农村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差距体现的十分明显,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如今,城乡经济的二元化发展使得城乡教育也出现“二元化”现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
第一,农村教育水平极度落后,不仅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在义务教育政策最初实施的时候,农村家庭因经济状况窘迫和思想认识的保守落后,一度出现有学校无人去,老师必须想尽各种办法寻找适龄学生冒名顶替以应付检查。现在,有学校无老师、有学生无学校也无老师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如此,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不能跟随教育城镇化的步伐,一些适龄学生又回到了“原始状态”-从小无学堂。
第二,随着教育城镇化的发展,衍生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城镇化 的发展不仅仅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简单表述,它还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流动人口的过程,更是无数的农村区域的学生转化为暂时的城市区域学生的过程。城镇化运动在教育问题上产生了两个极端:农村师资、生源、财政减少;城市师资、生源、资源扎堆浪费。由于农村学生转移至城镇,导致部分家庭成员陪读,占据城镇流动人口“无业”人员的绝大多数,这样的“流动和转移”产生的深层问题表现多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因缺少生源,导致政府不予财政支持,农村缺少资金,青年教师要么不去,要么去了也是暂时的积累经验,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教育发展前景堪忧;城镇则出现师资、生源过剩,竞争压力增大,物价猛涨,房价剧增的现象。另一方面,家长、学生、教师思想认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农村贫困家庭家长因无力支持学生去城镇上学,思想压力增加,部分家境宽裕的家长则认为养孩子必须送去城镇上学,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学生成绩不好便责备家长无能,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滋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和扭曲,远远大于物质的短缺。此外,城镇生源的增多,无形中使得更多的学生家长为了给孩子寻找一个更好的班级、更好的教师而“走后门”、“找关系”。教育的背后也掩藏了腐败的种子。
教育城镇化的发展产生的复杂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在教育经费、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的不协调上,教育公平遭遇巨大的挑战。中小学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小学教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而农村小学教育更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作。面对学校无其他经费来源,硬件设备欠缺,学生居住分散,成绩参差不齐,家长素质不高,教师脾气秉性各异,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城里的教室越来越拥挤,农村的学校越来越稀松。造成这些困境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本文主要分析四点。
首先,农村薄弱落后的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步伐缓慢的首要原因。偏远地区的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经济情况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挣钱难不够花的问题,许多家庭可能全家人挣钱仍无法供应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于是撤点并校后,一些学生便被“留放”在家里,不能去城镇学校上学。
其次,浮动老龄化的师资力量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多数人都想奔着进城,去更好地方工作生活,故越来越多的人在农村支教常带有“一定的目的”,要么积累“基层工作经验”,要么权当体验生活,增加人生经历。自然不排除一心一意为了农村教育、中国教育而奋斗的善者仁人志士。因而,农村教育师资队伍极不稳定,老龄化形势严峻,如此一来,没有教师的农村教育便无法“开张营业”。
再次,教师、家长、学生相对封闭的思想认识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重视对子孙后代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但近年来许多“高材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又使得许多有“偏见”的家长开始怀疑读书的真正作用。多数农村教师因各种原因也无法让家长放心的将学生交给学校,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受到一定的质疑。学生爱玩的天性更是促使他们在没有作业压力的环境下“幸灾乐祸”。这些认识无疑给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开展制造了诸多的障碍。
最后,国家实施的撤点并校 计划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冲击较大。据调查,近10年,恩施农村小学减少超过6成。许多农村孩子舍近求远,到镇里、县城上学 。撤点并校从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必然能带来一些效率和益处,但也同时把一批适龄儿童的教育牺牲在改革“过渡期”。 总体而言,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困境的因素定是多样的,文中提及的几点原因是笔者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体会较深刻的。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出路
教育乃百年伟业,培养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已经普遍存在的困境,我们不得不为之寻找出路。在中国要解决问题,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国家财政的扶持。而要根本解决问题,还需要作为主体的人自身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行动上脚踏实地,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应该在困难面前主动寻找出路。
(一)政府应合理加大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投入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是支撑整个教育活动的“经济基础”,没有教育经费,“上层建筑”的建设进程自然缓慢。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破烂不堪的教室和教学设备,不仅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留住老师,一些“危房”甚至危及着师生的人身安全。一些农村小学不要说有好的寄宿宿舍和齐全的设备,就连不漏雨的教室也是一种奢求。信息化时代潮流下,信息式教学模式在农村的推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化、年轻化建设。一个硬件设施齐全的学校,缺少了稳定的、年轻的教师这一“软件”力量,始终无法将教学进程顺利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政策扶持,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巩固办学规模效益。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寄宿制小学的推行,对住宿生实行交通、伙食补助等政策都较好地帮助每位学生接受到好的义务教育。但现有的这些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政府更大力度的政策照顾。
(二)解放教师、家长、学生关于教育认识观念
第一, 解放教师的职业思想。一方面,要让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和尊重,让这些教师能够享受一定的优惠待遇和福利,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做好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工作。多数农村教师都是一手忙家庭农业生产,一手忙学校课堂教学,身心俱疲的教师怎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好学生。另一方面,要让留在农村的教师能够看到希望,充满信心的留在当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非一心想着如何去城镇学校谋职谋发展。
第二,解放家长在“读书有/无用论”上的认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视野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幼龄学生无法认识受教育对其自身和未来的重要性,家长的某一偏见或固执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因为钱是从父母口袋里出的。因而,让家长明确读书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能否挣多少钱,而在于孩子视野的扩展和未来更多道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深知,要说服一些农村家长让孩子上学或继续上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虽然幼龄学生无法真正体会上学读书对他所产生的的影响,但一个重视教育的大环境总能让一些似懂非懂的孩子明白些事理。多数农村的孩子就像被放养的羊羔,上学如同出山吃草,放学就得归圈。为何上学和上学要干什么于他们而言都是家长和老师说了算。在他们受教育之前,让他们明白为何上学似乎比上学本身更有实际意义。
三、结语
经济的发展产生贫富差距,在中国致富道路中农村如何富裕,如何实现“中国梦”之城乡共同发展,百姓之共同富裕,这些“梦”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兴邦兴国,农村基础教育让学生拓宽视野,让农村的发展不再简单地依靠外出务工,而是通过教育将更多新的思想和观念、新的技术和设备、新的信息和资源融入到农村致富的道路上,融入到城镇化的进程中。
注释: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的于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大楚网:http://hb.qq.com/zt/2013/chuj/chujing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2013年9月18日访问。
参考文献:
[1]邓兴顺,李兴玉.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马树镇小学为例[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2(1).
[2]丁克贤.免费政策实施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王显辉.农村小学校长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3).
(作者单位:湖北巴东火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