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情思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75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立春,天空白云似雪,艳阳高照,寒意退却,感觉暖暖的。
  已是腊月二十二了,老爸早已盼我们回家帮他打理家务,准备过年了。一早,我和妹妹从溧水出发了,八点半就到了老爸家。
  一进门,放下随行的包包,姐妹俩就分头干了起来。
  妹妹和老爸合作开油锅,炸豆腐果和豆腐圆子。我则安装好带去的吸尘器,开始清扫,从墙壁到地面,从窗户到家具,把蜘蛛网、灰尘悉数清除。
  老爸家的主屋是木结构的,楼上楼下各有三间。楼下中间是堂屋,东西间是两个卧室。除了过年弟弟妹妹会回去住几天,平时都是老爸一人独居,活动区域也都在楼下。所以,楼上从不打扫。偶尔我们回去,也都不上楼。
  中午十二点半,我终于把楼下打扫完成。
  老爸对我说,楼上就不用打扫了,反正也没人上去。我说,一年到头难得一次,还是稍微打理一下比较好。
  这时,妹妹也已炸好豆腐,简单烧了两个菜,喊我们吃午饭了。简单扒了小半碗饭,我就上楼了。
  楼上基本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地面和物品上都积了厚厚的灰尘。我一面打扫,一面感叹,这厚厚灰尘下的物件,样样可都是宝贝呀!
  瞧!一张花板床,比我的年纪还要大很多。床沿都有不同程度的凹陷,那是长年磨损的痕迹。花板上花鸟栩栩如生,只是油漆有不同程度的脱落,那是搁置太久没有打理维护造成的。
  望着它,我仿佛看到了五十多年前,我甜甜地睡在床上,母亲端坐床沿,纳着鞋底或打着毛衣,还不时为我掖被角的情景。而今,它的身上却积满了灰尘、堆满了杂物。
  东面的窗户边有一张半橱,记得以前是放衣物的,上面还装了一面印着牡丹的镜子。上学的时候,我曾拿它当写字台,看书、写字、画画……
  如今,镜子也不知掉哪里去了,半月形的抽屉把手似乎在唤我。等我打开,里面却空空的。
  西面还有张橱子静立墙角,它的历史就更久远了,它是我奶奶的嫁妆。朱红漆面,上面黑色的描花清晰可见。门上的铜饰居然没有生锈,还隐隐透着些光泽。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母亲都会把好吃的藏在里面,诸如花生、瓜子、撒子、麻花、炒米糖……
  趁父母不注意,我总会去偷吃一二,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还有一张竹床,又叫春凳,竹片已成红色,还依然坚固。那是我幼时家家夏日午憩纳凉的标配。晚饭时候,抬着它找一风口,坐在上面吃饭,吃完一抹,就躺在上面吹着风,听老妈讲故事,听老爸唱歌,那叫一个惬意!
  我还记得老爸那时最爱唱两首歌,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另一首叫《我们年轻人有顆火热的心》。听着听着,我学会了,也和着他唱。我后来去学音乐,并当了一名音乐老师,和老爸的启蒙密不可分。
  西屋里,我出生时老爸为我做的坐车还在。四四方方,很像现在的宝宝椅,有座板,有脚板,还有弧形的靠背。
  老爸那时还是个小学徒,这是他的处女作。一榫一卯都能看出他极为用心,那是一个老爸对女儿满满的爱。
  还有老爸做木工的工具箱,大约30cm× 40cm×60cm大的木盒,四个角四根竹片搭成一个梯形,顶端有一个倒“U”形的木板,便于挑着。木盒分两层,上层的抽屉还能灵活拉伸。凿子、锤子、墨斗等工具还都在里面放着。
  我的脑海又浮现出老爸用五尺作扁担,一头挑着工具箱,一头挑着锯子,锯子上插着角尺,别着斧头,走村串巷,为东家造房子,为西家做家具的场景。
  因为老爸的辛劳,我小时比同龄的孩子吃得饱、穿得好,也是村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
  司弓,是用来锯镂空花板的工具。大锯,专锯粗大的树木。它们亦已完成历史使命,被高高挂了起来。
  时代飞速发展,自来水煤气灶的普及,让水桶和灶台上的锅盖也退出厨房,闲置在这里了。
  还有那么多的农具,笆箕、秧篮、犁、耙等也保存完好,静静立在墙边。看着这些,我不由又想起了老妈。因为老爸常年在外,老妈长年累月操持家务,忙于农事,着实令人佩服。
  她虽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子,却也能像老爷们一样,牵牛扛犁,耕地栽秧……老妈在外是一把好手,家中亦是一个能手,洗衣做饭麻利,针头线脑精致。再简单的食材,到她手里,都成为美味。全家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穿着,也都是她的巧手制得。
  可惜老妈英年早逝,已离开我们三十二年了,徒留给我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念。
  感谢老爸,留下了这些老物件,也为我留下浓浓的乡愁。
其他文献
跟着领剧本征文奖的年兄到杭州,不禁想起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据说,这首嘲讽偏安的“反诗”,作者当年把它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的墙壁上,至于那家旅店具体在哪里,无人说得清。会不会在河坊街?席间,《风景名胜》的编辑赵女士打趣道,要不,你们到那里去寻一寻?我当然明白,这无非是借机撺掇我们去那里逛逛罢了。几乎没费什么周折我们就找到了河坊街。  “南
期刊
“游走”的房子  71岁的朱迪居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卡弗,每天早晨,她要收拾行装驾车到波士顿。她说:“车程大概1小时40分钟,每次我抵达当地,都会感到十分疲惫。回家的时候,我也累极了。”  朱迪每天来回驾驶是有原因的,只要房租不断攀升,她必须继续工作。  她说:“我不能退休,我要保留我的房屋,我花上所有心血在这所房子,我不想失去它。”  实际上,朱迪的房屋,跟近300万的美国人一样,是一间流动的汽车
期刊
客家人有“冬至羊、夏至狗”的说法,认为冬至吃羊肉、夏至吃狗肉是很重要的事。闽西、粤东地区的客家人,很大部分是喜欢吃狗肉的。河南信阳附近也吃狗肉,那里是客家的祖居地之一。还有江西省南部、湖南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是客家居地,也都好吃狗肉。台湾省的新竹一带也是如此。有人说,有吃狗肉的食文化的地方,往往是客家人住地。  客家菜追求纯正、鲜香、脆嫩和本味的特色,一些偏僻的山区也有重成、偏咸的现象。咸菜分
期刊
我的一生过年大都是在城市,只有一次印象最深的在老家乡下过年。  1964年,老家乡下经过了三年大灾害的复苏后,生活开始好起来,父母便决定让11岁的我回乡下过年。  一踏上乡里的土地,立时感觉到了年的味道,家家打糍粑、做豆丝、炒花生,飘出来的香味诱得我跑了东家跑西家,每到一家,乡亲们就会亲热地摸着我的头,问我父母的情况,然后给我端上刚烙好的豆皮或热乎乎的花生。那浓浓的乡情叫我这个城里孩子有着别样的感
期刊
守岁是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过春节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乐叙天伦,通宵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  “守岁”由来久远,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出现“守岁”了。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对守岁进行了生动描述,为守岁赋予诗情画意。南北朝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
期刊
美国研究生院以专业排名为重,不像本科分为综合和文理排名。美国研究生院在招生时会很看重学生的GPA成绩。在校方看来GPA就代表着学生的学术能力。专家表示,研究生奖学金金额较少,主要以自费为主。因此,对申请者来说,符合学校招生标准才是最重要,学生应做的就是尽量提升自身条件,而非赶申请时间,确保自身符合录取标准才是当务之急。  一般来说,申请美国硕士要求大学平均成绩80分以上,需要TOEFL80分以上或
期刊
不久前我遇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写出来与你们分享的冲动。事情是这样的,我的汽车保险公司送来一份只有19美元的账单,我当時很诧异。我刚更换过汽车保险公司,而且按照代理人的要求一次性付清了全年的保费。在这种情形下,这附加的19美元款项自然很像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令我莫名其妙就不足为怪了。钱很少,但我也得搞清楚来由不是?于是我拨通了代理的电话,答复是没有提供你儿子是优秀学生的证明。又是儿子!为给
期刊
想念一个冬天,大雪盘踞山顶  等風放下最后一片雪花  我们就可以躺倒  谈谈那些已经远去的人  也谈谈,未敢触及的  光晕里或许遥远的亮色  像很多次即将离别  雪躲在身后  “一生中,  能有多少这样的时刻?”  回应我们的是无声的雪  一片追赶一片——  重新降临山顶
期刊
每要执笔,总是发现自己黔驴技穷、胸无点墨,如果还有那么点写作的动机,大概是叫作情怀的东西吧。于情怀,没有比家乡更浓的了。乡情,是散不开的雾,缭绕而又缠绵,是淡不了的奶,醇厚而又香甜。  然而,始终觉得开篇俗气,配不上我的深情,配不上我的故土。溧水的南边是我家,家的南面是石臼湖,湖的南面是高淳。新金陵四十景,石臼湖是其一。请允许我称之为“我家的”石臼湖。作为写作素材,我启蒙时写她,少年时写她,今天依
期刊
小时候推开窗,琛山就在窗子里。青山碧林,绿树环抱。家乡的山,名头不大,故事却不少。它古时称琛山,因盛产白玉而闻名。明代山中修建了道观,每年春分之日,附近村民晚上总能看见有一队神灯从山上缓缓升起,云中游走,往句容茅山方向腾空而去。古代溧水“中山十景”之首的“琛岭神灯”便由此得来。因这个渊源,琛山又被称为“小茅山”。至今,附近村民只知“小茅山”,却很少有人知其“琛山”之名。琛山北麓山脚下有一深潭名曰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