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课程已经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板块的一部分,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类教材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以目前已出版的国家级跨文化类教材为考查对象,从题材内容的选择、语言、练习设计和配套资源四个角度出发,分析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维度即知识要素、技能要素、策略要素、情感要素的培养,以期对编写跨文化类教材给出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材;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要素;技能要素;策略要素;情感要素
【作者简介】邓文娟(1982.08.06-),女,湖南衡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基于CBI理论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编号:XJK014YY B013)。
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和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将课程设置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个板块(王守仁,2015)。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相关课程由来已久,而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提法,作为大学英语的一门文化类选修课,近几年在各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高校开设跨文化课程的宗旨在于,“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仁,2016)。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授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来源和依据。教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就必须认真考量教材的质量。目前,主流出版社都出版了跨文化类的教材,但其质量如何仍有待检验。由于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多年来的累积,我国的大英教材在语言知识本身,即词汇、语音、语法这个维度上做得比较到位,但在非语言知识维度上,例如目标语文化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仍然有所欠缺。本论文试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为研究对象(该教程是唯一入选的国家级跨文化类教材),从题材内容、语言、练习设计、配套资源等四个方面出发,分析这本教材在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对编写跨文化类大学英语教材给出一定参考性意见。
一、题材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四大类,即知识要素、技能要素、策略要素、情感要素(武会芳,2020)。其中,知识要素之一是跨文化知识。目前,已出版的跨文化教材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往往把目的语国家的礼仪和风俗人情作为跨文化知识的重点,围绕它们展开编写。事实上,如果说礼仪和习俗是表层文化,那么深层文化则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康莉,2018)。它们决定着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走向。跨文化类教材选材的重点应放在不同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上。而关于跨文化理论的介绍,部分教材要么完全不讲,要么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这容易引发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关照会使得学生最后只流于对表层文化肤浅的理解,而选用国外教材语言难度过大,又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本《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共分为十章,介绍了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层次;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种类;影响人们认知和感知世界的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差异;经典的文化理论;商务、教育、医疗等语境中具体的文化差异;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和阶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和方法等。可以说,其内容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对现阶段英语国家最典型的主流文化理论和现象进行了描述、阐释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而它选用的64个文化案例,既有来自英语国家的典型例子,也有其他非英语国家,包括中国本土的文化案例。最重要的是,这些案例并非只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介绍上,而更多的是价值观的碰撞,由此也能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他们主动对文化差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对比、评价等,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语言
跨文化能力包含了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虽然此类教材无须像通识英语教材那样将语言视为重点,但仍需通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稳固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包括母语和目的语。为避免出现文化负迁移,如今大英课堂上几乎都不再使用中文,教师也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这样做有可能导致学生容易盲从地接受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反而疏远自己的文化传统(康莉,2018)。跨文化能力是对两种异质文化的理解掌握,并自如沟通,而不仅仅是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这本教材在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每章的导读部分用中文撰写;同时每章的四篇课文中出现的重难点或关键词汇都会同步标出含义,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文本的理解而不是单词的记忆上。课文提供双语的背景知识,甚至课文本身解释较为抽象概念的理论也会用到中文。例如,第一单元Text A介绍文化的冰山模型时,直接在图中用中文。这对那些初步接触跨文化课程,英语功底稍弱的非专业学生来说,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还能鼓励他们同时用英语和中文进行思考和讨论。此外,教材虽然取材于国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知名学者的著作,但是并沒有照搬原著,而是从中国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改编。这样的语言比学生的现有平均水平难一点,但没有难到无法接受,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这样的改编对于跨文化教材的语言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是改编,每章的课文均是说明类文章介绍文化理念。议论、叙述等文体没有出现,也没有经典散文或文学作品(二者有大量佳作皆可用于跨文化教学中),这就使得文体非常单一,导致学生缺乏相应文体知识的学习(文体知识也是语言知识中的一环)。
三、练习设计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涵盖跨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还包括了交际技能、交际策略、态度和意识等。技能和策略不是通过纯文本的阅读和语言练习能够达到的,而是需要依托具体的项目来提升,并渗透情感和意识培养。因此,练习在设计上必须要能够满足上述需求,在具体的项目方案中要明确依托的项目主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本教材的练习主要包括了课前案例分析、课前问答、课后练习(含每一课的知识点考查和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和自我评价(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考查及案例分析)这四部分。从练习内容的编排上可以看出,几乎没有纯粹的语言点考查,而是对课文内容中跨文化知识点的复习,以及相关的文化案例的思考和讨论。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数是探索性的,使学生能及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高端思维能力。练习本身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比较适合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展开操作,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但配套的资料库建设尚不到位。例如,文中提供的案例背景言简意赅,如果学生想深入了解,教材应当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知识链接,或者附上案例的出处和原文。这样也方便学生更进一步地拓展认知边界。 四、 配套资源
近年来,立体化教材概念在教材改革中不断深化,拓展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当务之急。一本好的跨文化教材不能忽视立体化的建设。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和意识,不仅可以依托教材中的文化案例展开项目来培养,同时还可以通过立体化的资源来实现。这些课堂之外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提供了一个教学互动网络资源平台,包含“电子教材”“微课程”“作业与测试”“问答与讨论”等栏目。以微课程为例,它既包含了课文讲解微课和案例讲解微课等,教师和学生在微课程下的讨论也会汇集到问答与讨论的板块中。学习者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学,还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这就给了学生极大的课外自主学习的自由,有利于巩固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而通过音频、视频、网络资源平台等让使用者进行交互式、体验式的学习,也有利于跨文化知识的传播,对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主意识是有帮助的。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其实并不拘泥于課堂上的内容,很多资源是可以用于课外延伸的。无论是风俗节日活动、外教和留学生的参与、网络教学资源,还是专业的跨文化知识竞赛,跨文化教学公众号等,其作用就是建立起一个准自然的文化环境,对情感和意识能够起到熏陶的作用。在这方面,课程的配套资源还可以做得更加丰富一些。
五、结语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语言,还是练习设计和配套资源等方面看,都较好地兼顾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知识、技能、情感、策略要素,能够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和跨文化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题材内容中可以更多地加入中国文化元素,语言方面没有考虑到文体知识,编写的课文文体比较单一;练习在设计时没有给予背景知识以更多的补充,也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库供学生进一步探索;配套资源方面主要集中在课堂内容上,而对课堂以外的自主学习时间,一些互动资源的建设还有待跟上。
参考文献:
[1]康莉,徐锦芬.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J].外语学刊,2018(4).
[2]王守仁.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
[3]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4]武会芳.CBI范式下体验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材;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要素;技能要素;策略要素;情感要素
【作者简介】邓文娟(1982.08.06-),女,湖南衡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基于CBI理论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编号:XJK014YY B013)。
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和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将课程设置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个板块(王守仁,2015)。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相关课程由来已久,而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提法,作为大学英语的一门文化类选修课,近几年在各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高校开设跨文化课程的宗旨在于,“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仁,2016)。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授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来源和依据。教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就必须认真考量教材的质量。目前,主流出版社都出版了跨文化类的教材,但其质量如何仍有待检验。由于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多年来的累积,我国的大英教材在语言知识本身,即词汇、语音、语法这个维度上做得比较到位,但在非语言知识维度上,例如目标语文化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仍然有所欠缺。本论文试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为研究对象(该教程是唯一入选的国家级跨文化类教材),从题材内容、语言、练习设计、配套资源等四个方面出发,分析这本教材在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对编写跨文化类大学英语教材给出一定参考性意见。
一、题材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四大类,即知识要素、技能要素、策略要素、情感要素(武会芳,2020)。其中,知识要素之一是跨文化知识。目前,已出版的跨文化教材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往往把目的语国家的礼仪和风俗人情作为跨文化知识的重点,围绕它们展开编写。事实上,如果说礼仪和习俗是表层文化,那么深层文化则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康莉,2018)。它们决定着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走向。跨文化类教材选材的重点应放在不同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上。而关于跨文化理论的介绍,部分教材要么完全不讲,要么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这容易引发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关照会使得学生最后只流于对表层文化肤浅的理解,而选用国外教材语言难度过大,又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本《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共分为十章,介绍了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层次;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种类;影响人们认知和感知世界的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差异;经典的文化理论;商务、教育、医疗等语境中具体的文化差异;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和阶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和方法等。可以说,其内容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对现阶段英语国家最典型的主流文化理论和现象进行了描述、阐释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而它选用的64个文化案例,既有来自英语国家的典型例子,也有其他非英语国家,包括中国本土的文化案例。最重要的是,这些案例并非只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介绍上,而更多的是价值观的碰撞,由此也能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他们主动对文化差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对比、评价等,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语言
跨文化能力包含了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虽然此类教材无须像通识英语教材那样将语言视为重点,但仍需通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稳固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包括母语和目的语。为避免出现文化负迁移,如今大英课堂上几乎都不再使用中文,教师也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这样做有可能导致学生容易盲从地接受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反而疏远自己的文化传统(康莉,2018)。跨文化能力是对两种异质文化的理解掌握,并自如沟通,而不仅仅是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这本教材在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每章的导读部分用中文撰写;同时每章的四篇课文中出现的重难点或关键词汇都会同步标出含义,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文本的理解而不是单词的记忆上。课文提供双语的背景知识,甚至课文本身解释较为抽象概念的理论也会用到中文。例如,第一单元Text A介绍文化的冰山模型时,直接在图中用中文。这对那些初步接触跨文化课程,英语功底稍弱的非专业学生来说,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还能鼓励他们同时用英语和中文进行思考和讨论。此外,教材虽然取材于国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知名学者的著作,但是并沒有照搬原著,而是从中国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改编。这样的语言比学生的现有平均水平难一点,但没有难到无法接受,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这样的改编对于跨文化教材的语言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是改编,每章的课文均是说明类文章介绍文化理念。议论、叙述等文体没有出现,也没有经典散文或文学作品(二者有大量佳作皆可用于跨文化教学中),这就使得文体非常单一,导致学生缺乏相应文体知识的学习(文体知识也是语言知识中的一环)。
三、练习设计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涵盖跨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还包括了交际技能、交际策略、态度和意识等。技能和策略不是通过纯文本的阅读和语言练习能够达到的,而是需要依托具体的项目来提升,并渗透情感和意识培养。因此,练习在设计上必须要能够满足上述需求,在具体的项目方案中要明确依托的项目主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本教材的练习主要包括了课前案例分析、课前问答、课后练习(含每一课的知识点考查和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和自我评价(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考查及案例分析)这四部分。从练习内容的编排上可以看出,几乎没有纯粹的语言点考查,而是对课文内容中跨文化知识点的复习,以及相关的文化案例的思考和讨论。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数是探索性的,使学生能及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高端思维能力。练习本身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比较适合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展开操作,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但配套的资料库建设尚不到位。例如,文中提供的案例背景言简意赅,如果学生想深入了解,教材应当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知识链接,或者附上案例的出处和原文。这样也方便学生更进一步地拓展认知边界。 四、 配套资源
近年来,立体化教材概念在教材改革中不断深化,拓展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当务之急。一本好的跨文化教材不能忽视立体化的建设。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和意识,不仅可以依托教材中的文化案例展开项目来培养,同时还可以通过立体化的资源来实现。这些课堂之外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提供了一个教学互动网络资源平台,包含“电子教材”“微课程”“作业与测试”“问答与讨论”等栏目。以微课程为例,它既包含了课文讲解微课和案例讲解微课等,教师和学生在微课程下的讨论也会汇集到问答与讨论的板块中。学习者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学,还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这就给了学生极大的课外自主学习的自由,有利于巩固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而通过音频、视频、网络资源平台等让使用者进行交互式、体验式的学习,也有利于跨文化知识的传播,对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主意识是有帮助的。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其实并不拘泥于課堂上的内容,很多资源是可以用于课外延伸的。无论是风俗节日活动、外教和留学生的参与、网络教学资源,还是专业的跨文化知识竞赛,跨文化教学公众号等,其作用就是建立起一个准自然的文化环境,对情感和意识能够起到熏陶的作用。在这方面,课程的配套资源还可以做得更加丰富一些。
五、结语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语言,还是练习设计和配套资源等方面看,都较好地兼顾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知识、技能、情感、策略要素,能够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和跨文化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题材内容中可以更多地加入中国文化元素,语言方面没有考虑到文体知识,编写的课文文体比较单一;练习在设计时没有给予背景知识以更多的补充,也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库供学生进一步探索;配套资源方面主要集中在课堂内容上,而对课堂以外的自主学习时间,一些互动资源的建设还有待跟上。
参考文献:
[1]康莉,徐锦芬.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J].外语学刊,2018(4).
[2]王守仁.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
[3]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4]武会芳.CBI范式下体验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