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这是一篇赠序,是勉励之辞。在这篇赠序里,宋濂着重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课文语言简洁朴实,感情深沉殷切,作者运用对比、比喻、联想等手法,叙议结合,彰显独具魅力的写作特色。
[关键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写作特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260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这是一篇赠序,是勉励之辞,写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故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在这篇赠序里,宋濂着重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里所谈及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作为精读课文被编入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它是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自己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一、语言简洁朴实,感情深沉殷切
作者叙述往昔艰难,虽字字辛酸,但并不嗟叹贫穷,饱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追忆读书之乐,又显欣慰之情,全篇文辞淡,情感浓,含义深,极具说服力。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境,语言虽然简洁朴实,却将自己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用心学习的态度展现出来,寄寓着作者殷切的期望。
文章开篇即点出学习上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作结自己的学习生涯,道明求学者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想必马生甚或我们广大读者定能从中受到启发。
二、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作者写自己寄居旅舍,穿破旧衣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供享用,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自己的粗朴衣食与“同舍生”的锦衣玉食相对比;二是表现自己“以中有足乐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虽苦犹乐,使自己内心得到极大的充实。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略无慕艳意”,也就是说,作者并不羡慕他们,也不自惭形秽,自甘落于人后,而是一心向学,不会在吃和穿上与别人比较。
诚然,致力于学习的青少年一代,不能因为条件艰苦而停滞不前,也不能因为物质生活富足而荒废学业,更不能随波逐流,做胸无点墨的懦夫。
三、叙议结合,突出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了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挂的玉环、腰间的佩刀和容臭,这种华贵的服饰,使同舍诸生“烨然若神人”。这样就更衬托出作者“缊袍敝衣”的朴素。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自己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是值得当代中学生学习的名篇佳作:一是要学习领悟宋濂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要学习、借鉴作者在写作上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写作特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260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这是一篇赠序,是勉励之辞,写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故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在这篇赠序里,宋濂着重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里所谈及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作为精读课文被编入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它是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自己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一、语言简洁朴实,感情深沉殷切
作者叙述往昔艰难,虽字字辛酸,但并不嗟叹贫穷,饱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追忆读书之乐,又显欣慰之情,全篇文辞淡,情感浓,含义深,极具说服力。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境,语言虽然简洁朴实,却将自己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用心学习的态度展现出来,寄寓着作者殷切的期望。
文章开篇即点出学习上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作结自己的学习生涯,道明求学者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想必马生甚或我们广大读者定能从中受到启发。
二、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作者写自己寄居旅舍,穿破旧衣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供享用,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自己的粗朴衣食与“同舍生”的锦衣玉食相对比;二是表现自己“以中有足乐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虽苦犹乐,使自己内心得到极大的充实。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略无慕艳意”,也就是说,作者并不羡慕他们,也不自惭形秽,自甘落于人后,而是一心向学,不会在吃和穿上与别人比较。
诚然,致力于学习的青少年一代,不能因为条件艰苦而停滞不前,也不能因为物质生活富足而荒废学业,更不能随波逐流,做胸无点墨的懦夫。
三、叙议结合,突出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了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挂的玉环、腰间的佩刀和容臭,这种华贵的服饰,使同舍诸生“烨然若神人”。这样就更衬托出作者“缊袍敝衣”的朴素。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自己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是值得当代中学生学习的名篇佳作:一是要学习领悟宋濂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要学习、借鉴作者在写作上的成功之处。